打开主菜单

求真百科

燕麦灵 (中药)

燕麦灵

中文学名: 燕麦灵
界: 植物界
门:被子植物门
纲:双子叶植物纲
目:桔梗目
科:菊科
属:兔儿风属
种: 云南兔耳风
采收时间:夏、秋季
毒   性:无毒

燕麦灵[1],中药名。为菊科植物云南兔耳风AinsliaeayunnanensisFranch.的全草。分布于四川、云南。具有祛风湿,续筋骨,消积,驱虫之功效。常用于风湿关节痛,跌打损伤,骨折,消化不良,疳积,虫积。

目录

别名

入药部位

全草

性味

辛、苦,性

归经

脾、肾经。

功能主治

祛风湿;续盘骨;消积;驱虫。主风湿关节痛;跌打损伤;骨折;消化不良;疳积;虫积[2]

用法用量

内服:煎汤,10-15g;或浸酒;或研末。外用:适量,捣敷。

药理作用

1、镇咳祛痰作用。

2、抑菌作用。

相关论述

1、《云南中草药》:“祛风除湿,活血散瘀,消食健胃。”

2、《全国中草药汇编》:“根清热解毒,与墨旱莲、蓝靛配用。”

相关配伍

1、治风湿骨痛,跌打损伤,牙痛:追风箭9-15g。煎服或泡酒60g分服。(《云南中草药》)

2、治小儿疳积:追风箭根9-30g。炖肉或煮红糖服。体虚者用(追风箭)9-15g拌糯米煮吃[3]。(《云南中草药》)

采收加工

夏、秋季采挖,鲜用或切段晒干。

药材鉴别

药材性状:根茎较粗,直径3-6mm,密被锈色绒毛;根簇生,较粗,直径2-3mm,黄棕色,表面具浅纵纹,质脆易折断,断面黄白色。茎直径2-2.5mm,表面被疏柔毛,质硬,不易折断。叶片卵形、卵状披针形,长2-5cm,宽1-2.5cm,顶端短尖,基部稍下延,两侧不对称,厚革质,上表面粗糙,具明显的疣状突起,下面被糙伏毛,头状花序具花三朵,在茎的上部同侧排列,常3-6朵密集,复排成间断的穗状花序;总苞片5-6层,花淡红或黄白色,花冠较长,长16-18mm,檐部5深裂,顶部卷曲。气香,味极苦[4]

形态特征

多年生草本。根状茎圆柱形,直伸或弯曲,直径3-6毫米,稀有达1厘米者,根颈密被绵毛;根近肉质,粗壮,簇生。茎直立,单一,不分枝,花葶状,高20-60毫米,基部直径1.5-2.5毫米,多少被绵毛。叶基生的密集,呈莲座状,大小极不等,叶片近革质,卵形、卵状披针形或披针形,长2-6厘米,宽1-4厘米,顶端短尖,基部圆或截平,有时沿叶柄短下延,两侧常不等,边缘有胼胝体状细齿,上面被具疣状基部的糙毛,但在花期多数毛脱落而仅存粗糙的疣状凸起,下面被糙伏状长柔毛,常于脉上较密;中脉在下面明显凸起,侧脉4-5对,很纤细,弯拱上升,虽有少数分枝,但不结成网眼;叶柄长2-7.5厘米,无翅,被长柔毛,基部明显扩大;茎生叶与基生叶近同形,少而小,长8-20毫米,宽3-7毫米,被毛,下部的具3-5毫米的短柄,上部的无柄。头状花序具花3朵,花期长达22毫米,沿茎的上部一侧或于同一侧的短枝上通常3-6密集,平展或下垂,复作间断的穗状花序式排列;总苞圆筒形,直径约6毫米;总苞片5-6层,边缘和顶部带紫红色,背部均具1脉,多少被疏柔毛,外1-3层卵形,长2.5-3.5毫米,宽1.5-2.2毫米,顶端短尖,中层狭长圆形,长9-13毫米,宽2-2.5毫米,顶端渐尖,最内层披针形,长约14毫米,顶端长渐尖,边缘薄,膜质,基部楔状渐狭;花托较宽,直径约1.3毫米,无毛。花淡红色,全部两性;花冠长16-18毫米,花冠管向上略增大,长约7.5毫米,于管口上方约2毫米处5深裂,裂片偏于1侧,长圆形,长6.5-8毫米,宽约1毫米,顶部卷曲;花药外露,长约8毫米,顶端圆,基部的尾挺直,长2-2.5毫米;花柱分枝略伸出于药筒之外,头状,内侧略扁,长约0.2毫米。瘦果近纺锤形,无明显纵棱,长约5毫米,密被白色长柔毛。冠毛黄白色,羽毛状,长约9毫米,基部联合。花期9月到翌年1月[5]

分布区域

分布四川、云南

生长环境

参考资料

  1. 燕麦灵的,党政机关, 2019-04-23
  2. 燕麦灵的功能主治,中医世家
  3. 燕麦灵的相关配伍,中国医药信息查询平台
  4. 燕麦灵的药材性状,中国医药信息查询平台
  5. 燕麦灵的形态特征,中国医药信息查询平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