開啟主選單

求真百科

爆炸

來自周公解夢的圖片

爆炸( explode ),一種化學或物理反應,在極短時間內,釋放出大量能量,產生高溫,並放出大量氣體,在周圍介質中造成高壓。

目錄

基本信息

中文名; 爆炸

外文名; blow up

溫   度; 959℃

現象; 出現蘑菇雲

概念; 爆炸,是指一個或一個以上的物質在極短時間內(一定空間)急速燃燒,短時間內聚集大量的熱,使氣體體積迅速膨脹,就會引起爆炸。

爆炸是一種極為迅速的物理或化學的能量釋放過程。在此過程中,空間內的物質以極快的速度把其內部所含有的能量釋放出來,轉變成機械功、光和熱等能量形態。所以一旦失控,發生爆炸事故,就會產生巨大的破壞作用,爆炸發生破壞作用的根本原因是構成爆炸的體系內存有高壓氣體或在爆炸瞬間生成的高溫高壓氣體。爆炸體系和它周圍的介質之間發生急劇的壓力突變是爆炸的最重要特徵,這種壓力差的急劇變化是產生爆炸破壞作用的直接原因。

爆炸是某一物質系統在發生迅速的物理變化或化學反應時,系統本身的能量藉助於氣體的急劇膨脹而轉化為對周圍介質做機械功,通常同時伴隨有強烈放熱、發光和聲響的效應。

爆炸的定義主要是指在爆炸發生當時產生的穩定爆轟波,也就是有一定體積的氣體在短時間內以恆定的速率輻射性高速脹大(壓力變化),沒有指明一定要有熱量或光的產生,例如一種叫熵炸藥TATP(三聚過氧丙酮炸藥),其爆炸只有壓力變化和氣體生成,而不會有熱量或光的產生。而爆炸音的產生,則主要是源自於爆炸時所產生的氣體膨脹速度高於音速所致。

空氣和可燃性氣體的混合氣體的爆炸、空氣和煤屑或麵粉的混合物爆炸等,都由化學反應引起,而且都是氧化反應。但爆炸並不都與氧氣有關。如氯氣與氫氣混合氣體的爆炸,且爆炸並不都是化學反應,如蒸汽鍋爐爆炸、汽車輪胎爆炸則是物理變化。

可燃性氣體在空氣中達到一定濃度時,遇明火都會發生爆炸。

具備條件

爆炸必須具備的三個條件:

1)爆炸性物質:能與氧氣(空氣)反應的物質,包括氣體、液體和固體。氫氣,乙炔,甲烷等;液體:酒精,汽油;固體:粉塵,纖維粉塵等。)

2)空氣:氧氣。

3)點燃源:包括明火、電氣火花、機械火花、靜電火花、高溫、化學反應、光能等。

4)含酒精、乙醇、酒、汽油的物品或物體。

具體分類

按照爆炸的性質分類

按照爆炸的性質不同,爆炸可分為物理性爆炸、化學性爆炸和核爆炸。

1.物理性爆炸

物理性爆炸是由物理變化(溫度、體積和壓力等因素)而引起的,在爆炸的前後,爆炸物質的性質及化學成分均不改變。

鍋爐的爆炸是典型的物理性爆炸,其原因是過熱的水迅速蒸發出大量蒸汽,使蒸汽壓力不斷提、高,當壓力超過鍋爐的極限強度時,就會發生爆炸。又如,氧氣鋼瓶受熱升溫,引起氣體壓力增高,當壓力超過鋼瓶的極限強度時即發生爆炸。發生物理性爆炸時,氣體或蒸汽等介質潛藏的能量在瞬間釋放出來,會造成巨大的破壞和傷害。上述這些物理性爆炸是蒸汽和氣體膨脹力作用的瞬時表現,它們的破壞性取決於蒸汽或氣體的壓力。

2.化學性爆炸

化學爆炸是由化學變化造成的。化學爆炸的物質不論是可燃物質與空氣的混合物,還是爆炸性物質(如炸藥),都是一種相對不穩定的系統,在外界一定強度的能量作用下,能產生劇烈的放熱反應,產生高溫高壓和衝擊波,從而引起強烈的破壞作用。爆炸性物品的爆炸與氣體混合物的爆炸有下列異同。

(1)、爆炸的反應速度非常快。爆炸反應一般在10-5~10-6S間完成,爆炸傳播速度(簡稱爆速)一般在2000m/s~9000m/s之間。由於反應速度極快,瞬間釋放出的能量來不及散失而高度集中,所以有極大的破壞作用。氣體混合物爆炸時的反應速度比爆炸物品的爆炸速度要慢得多,數百分之一至數十秒內完成,所以爆炸功率要小得多。

(2)、反應放出大量的熱。爆炸時反應熱一般為2900~6300kJ/kg,可產生2400~3400℃的高溫。氣態產物依靠反應熱被加熱到數千度,壓力可達數萬個兆帕,能量最後轉化為機械功,使周圍介質受到壓縮或破壞。氣體混合物爆炸後,也有大量熱量產生,但溫度很少超過1000℃。

(3)、反應生成大量的氣體產物。1kg炸藥爆炸時能產生700~1000L氣體,由於反應熱的作用,氣體急劇膨脹,但又處於壓縮狀態,數萬個兆帕壓力形成強大的衝擊波使周圍介質受到嚴重破壞。氣體混合物爆炸雖然也放出氣體產物,但是相對來說氣體量要少,而且因爆炸速度較慢,壓力很少超過2MPa。

根據爆炸時的化學變化,爆炸可分為四類。

(1)、簡單分解爆炸

這類爆炸沒有燃燒現象,爆炸時所需要的能量由爆炸物本身分解產生。屬於這類物質的有疊氮鉛、雷汞、雷銀、三氯化氮、三碘化氮、三硫化二氮、乙炔銀、乙炔銅等。這類物質是非常危險的,受輕微震動就會發生爆炸,如疊氮鉛的分解爆炸反應為:

震動

Pb(N3)2→Pb+3N2+Q


(2)、複雜分解爆炸

這類爆炸伴有燃燒現象,燃燒所需要的氧由爆炸物自身分解供給。所有炸藥如三硝基甲苯、三硝基苯酚、硝化甘油、黑色火藥等均屬於此類。

如硝化甘油炸藥的爆炸反應

引爆

C3H5(ON02)3→3C02+2.5H20+1.5N2+0.2502

1kg硝化甘油炸藥的分解熱為6688kJ,溫度可達4697℃,爆炸瞬間體積可增大1.6萬倍,速度達8625m/s,故能產生強大的破壞力。這類爆炸物的危險性與簡單分解爆炸物相比,危險性稍小。

(3)、爆炸性混合物的爆炸

可燃氣體、蒸氣或粉塵與空氣(或氧)混合後,形成爆炸性混合物,這類爆炸的爆炸破壞力雖然比前兩類小,但實際危險要比前兩類大,這是由於石油化工生產形成爆炸性混合物的機會多,而且往往不易察覺。因此,石油化工生產的防火防爆是安全工作一項十分重要的內容。爆炸混合物的爆炸需要有一定的條件,即可燃物與空氣或氧達到一定的混合濃度,並具有一定的激發能量。此激發能量來自明火、電火花、靜電放電或其他能源。

爆炸混合物可分為:

①、氣體混合物,如甲烷、氫、乙炔、一氧化碳、烯烴等可燃氣體與空氣或氧形成的混合物

②、蒸氣混合物,如汽油、苯、乙醚、甲醇等可燃液體的蒸氣與空氣或氧形成的混合物

③、粉塵混合物,如鋁粉塵、硫磺粉塵、煤粉塵、有機粉塵等與空氣或氧氣形成的混合物;

④、遇水爆炸的固體物質,如鉀、鈉、碳化鈣、三異丁基鋁等與水接觸,產生的可燃氣體與空氣或氧氣混合形成爆炸性混合物。

(4)、分解爆炸性氣體的爆炸

分解爆炸性氣體分解時產生相當數量的熱量,當物質的分解熱為80kJ/mO1以上時,在激發能源的作用下,火焰就能迅速地傳播開來,其爆炸是相當激烈的。在一定壓力下容易引起該種物質的分解爆炸,當壓力降到某個數值時,火焰便不能傳播,這個壓力稱為分解爆炸的臨界壓力。如乙炔分解爆炸的臨界壓力為O.137MPa,在此壓力下儲存裝瓶是安全的,但是若有強大的點火能源,即使在常壓下也具有爆炸危險。

爆炸性混合物與火源接觸,便有自由基生成,成為鏈鎖反應的作用中心,點火後,熱以及鏈鎖載體都向外傳播,促使鄰近一層的混合物起化學反應,然後這一層又成為熱和鏈鎖載體源泉而引起另一層混合物的反應。在距離火源0.5~1m處,火焰速度只有每秒若干米或者還要小一些,但以後即逐漸加速,到每秒數百米(爆炸)以至數千米(爆轟),若火焰擴散的路程上有障礙物,則由於氣體溫度的上升及由此而引起的壓力急劇增加,可造成極大的破壞作用。

3.核爆炸

由物質的原子核在發生「裂變」或「聚變」的鏈鎖反應瞬間放出巨大能量而產生的爆炸,如原子彈的核裂變爆炸、氫 彈的核聚變爆炸就屬於核爆炸。

按照爆炸反應的相分類

按照爆炸反應的相的不同,爆炸可分為氣相爆炸、液相爆炸和固相爆炸。

1.氣相爆炸。包括可燃性氣體和助燃性氣體混合物的爆炸;氣體的分解爆炸;液體被噴成霧狀物引起的爆炸;飛揚懸浮於空氣中的可燃粉塵引起的爆炸等。

2.液相爆炸。包括聚合爆炸、蒸發爆炸以及由不同液體混合所引起的爆炸。例如,硝酸和油脂,液氧和煤粉等混合時引起的爆炸;熔融的礦渣與水接觸或鋼水包與水接觸時,由於過熱發生快速蒸發引起的蒸汽爆炸等。

3.固相爆炸。包括爆炸性化合物及其他爆炸性物質的爆炸(如乙炔銅的爆炸);導線因電流過載,由於過熱,金屬迅速氣化而引起的爆炸等。

按照爆炸的瞬時爆炸速度分類 1.輕爆。物質爆炸時的燃燒速度為每秒數米,爆炸時無多大破壞力,聲響也不太大。如無煙火藥在空氣中的快速燃燒,可燃氣體混合物在接近爆炸濃度上限或下限時的爆炸即屬於此類。

2.爆炸。物質爆炸時的燃燒速度為每秒十幾米至數百米,爆炸時能在爆炸點引起壓力激增,有較大的破壞力,有震耳的聲響。可燃性氣體混合物在多數情況下的爆炸,以及火藥遇火源引起的爆炸等即屬於此類。

3.爆轟。物質爆炸的燃燒速度為爆轟時能在爆炸點突然引起極高壓力,並產生超音速的「衝擊波」。由於在極短時間內發生的燃燒產物急速膨脹,像活塞一樣擠壓其周圍氣體,反應所產生的能量有一部分傳給被壓縮的氣體層,於是形成的衝擊波由它本身的能量所支持,迅速傳播並能遠離爆轟的發源地而獨立存在,同時可引起該處的其他爆炸性氣體混合物或炸藥發生爆炸,從而發生一種「殉爆」現象。 按炸藥物的狀態分類 1.氣體、蒸氣爆炸;

2.霧滴爆炸;

3.粉塵、纖維爆炸;

4.炸藥爆炸(無需與空氣、氧氣混合)。

另外,還有核爆炸。

反應過程

1.爆炸是物質非常迅速的化學或物理變化過程,在變化過程里迅速地放出巨大的熱量並生成大量的氣體,此時的氣體由於瞬間尚存在於有限的空間內,故有極大的壓強,對爆炸點周圍的物體產生了強烈的壓力,當高壓氣體迅速膨脹時形成爆炸。 

2.物質的一種非常急劇的物理-化學變化,一種在限制狀態下系統潛能突然釋放並轉化為動能而對周圍介質發生作用的過程。分為物理爆炸和化學爆炸。核炸藥爆炸兼有二者,常規炸藥的爆炸則均屬於化學爆炸,反應的放熱性、快速性和反應生成大量氣體是決定化學爆炸變化的三個重要因素。放熱提供能源;快速保證在儘可能短的時間內釋放能量,構成高功率;氣體則是做功介質。炸藥的爆炸變化分為爆燃和爆轟,前者是火藥釋放潛能的典型形式,後者是炸藥釋放潛能的典型形式。 

3.爆炸就是指物質的物理或化學變化,在變化的過程中,伴隨有能量的快速轉化,內能轉化為機械壓縮能,且使原來的物質或其變化產物、周圍介質產生運動。爆炸可分為三類:由物理原因引起的爆炸稱為物理爆炸(如壓力容器爆炸);由化學反應釋放能量引起的爆炸稱為化學爆炸(如炸藥爆炸);由於物質的核能的釋放引起的爆炸稱為核爆炸(如原子彈爆炸)。民用爆破器材行業所牽涉的爆炸過程主要就是化學爆炸。

4.均相的燃氣——空氣混合物在密閉的容器內局部着火時,由於燃燒反應的傳熱和高溫燃燒產物的熱膨脹,容器內的壓力急劇增加,從而壓縮未燃的混合氣體,使未燃氣體處於絕熱壓縮狀態,當未燃氣體達到着火溫度時,容器內的全部混合物就在一瞬間完全燃盡,容器內的壓力猛然增大,產生強大的衝擊波,這種現象稱為爆炸。 

5.空氣和可燃性氣體的混合氣體的爆炸,空氣和煤屑或麵粉的混合物的爆炸,氧氣和氫氣的混合氣體的爆炸等,都是由化學反應引起的,而且這些反應都是氧化反應。但是爆炸並不都是跟氧氣起反應,如氯氣和氫氣的混合氣體的爆炸就是一個例子。同時,爆炸也並不都是化學反應引起的,有些爆炸僅僅是一個物理過程,如違章操作時蒸汽鍋爐的爆炸。

極限過程

explosivelimit可燃性氣體或蒸氣與助燃性氣體形成的均勻混合系在標準測試條件下引起爆炸的濃度極限值。助燃性氣體可以是空氣、氧氣或其他助燃性氣體。一般情況提及的爆炸極限是指可燃氣體或蒸氣在空氣中的濃度極限。能夠引起爆炸的可燃氣體的最低含量稱為爆炸下限;最高濃度稱為爆炸上限。混合系的組分不同,爆炸極限也不同。同一混合系,由於初始溫度、系統壓力、惰性介質含量、混合系存在空間及器壁材質以及點火能量的大小等的都能使爆炸極限發生變化。

一般規律是:混合系原始溫度升高,則爆炸極限範圍增大,即下限降低、上限升高。因為系統溫度升高,分子內能增加,使原來不燃的混合物成為可燃、可爆系統。系統壓力增大,爆炸極限範圍也擴大,這是由於系統壓力增高,使分子間距離更為接近,碰撞幾率增高,使燃燒反應更易進行。壓力降低,則爆炸極限範圍縮小;當壓力降至一定值時,其上限與下限重合,此時對應的壓力稱為混合系的臨界壓力。壓力降至臨界壓力以下,系統便不成為爆炸系統(個彆氣體有反常現象)。

混合系中所含惰性氣體量增加,爆炸極限範圍縮小,惰性氣體濃度提高到某一數值,混合系就不能爆炸。容器、管子直徑越小,則爆炸範圍就越小。當管徑(火焰通道)小到一定程度時,單位體積火焰所對應的固體冷卻表面散出的熱量就會大於產生的熱量,火焰便會中斷熄滅。火焰不能傳播的最大管徑稱為該混合系的臨界直徑。點火能的強度高、熱表面的面積大、點火源與混合物的接觸時間不等都會使爆炸極限擴大。除上述因素外,混合系接觸的封閉外殼的材質、機械雜質、光照、表面活性物質等都可能影響到爆炸極限範圍。

氣體 爆炸極限(體積分數)

氫氣(H2) 4%~75%

甲烷(CH4) 5%~15%

一氧化碳(CO) 12.5%~74% 爆炸

爆炸事故,是指由於人為、環境或管理等原因,物質發生急劇的物理、化學變化,瞬間釋放出大量能量,並伴有強烈的衝擊波、高溫高壓和地震效應等,造成財產損失、物體破壞或人身傷亡等的事故。分為物理爆炸事故和化學爆炸事故。

應急要點:

1.立即臥倒,趴在地面不要動,或手抱頭部迅速蹲下,或藉助其他物品掩護,迅速就近找掩蔽體掩護。

2.爆炸引起火災,煙霧瀰漫時,要作適當防護,儘量不要吸入煙塵,防止灼傷呼吸道;儘可能將身體壓低,用手腳觸地爬到安全處。

3.立即打電話報警,如遇傷害,撥打救援電話求助或就近醫院救治。

4.盡力幫助傷者,將傷者送到安全地方,或幫助止血,等待救援機構人員到場。

5.撤離現場時應儘量保持鎮靜,別亂跑,防止再度引起恐慌,增加傷亡。

專家提示:

w遭遇炸彈襲擊時,不要驚慌、混亂,要聽從專業人員指揮。

w爆炸過後,非專業人員不要前往事發地區,防止發生新的傷害事故。

十大記錄

最遙遠的伽瑪暴 圖中看到的就是距離地球最遠的伽瑪暴--「090423伽瑪暴」。090423伽瑪暴距離地球大約130億光年,其光線2009年才抵達地球。該爆炸釋放的能量比太陽整個生命期中釋放的能量100倍還要多。美國宇航局「雨燕」觀測衛星於最早於2009年4月23日觀測到這一伽瑪暴,該伽瑪暴也因此被命名為「GRB 090423」。天文學家們隨後開始利用架設在夏威夷島上的英國紅外線望遠鏡以及雙子星北座望遠鏡等觀測設備,對該伽瑪暴的紅外線餘輝進行研究。

為了計算090423伽瑪暴與地球的距離,天文學家們首先通過膨脹空間方法測量了該伽瑪暴的光線所延伸的距離以及變紅的程度。通過測量發現,該伽瑪暴紅移值大約為8.2,比此前發現的所有伽瑪暴的距離都要遠。如此遠距離的伽瑪暴也意味着,這顆已經死亡的恆星應該是自所謂的「重新電離時期」以來最早的天體。

超新星爆炸

有史記錄最耀眼的超新星爆炸發生於天狼座,被發現於1006年。「SN 1006」超新星爆炸所發出的耀眼光芒在夜空中形成一片暗紅色陰影。哈勃望遠鏡已經拍到了銀河系中一顆已經在1006年5月1日爆炸了的超新星殘餘的特寫鏡頭,是一條可怕的光帶。此爆炸是歷史記載中最明亮的爆炸之一,肉眼就能看見。公元1006年5月1日左右,非洲、歐洲直至遠東地區的觀察者目擊並記錄到了來自目前所稱「SN 1006」的光亮,編號為「SN 1006」的白矮星距離地球近7000光年,它的最後滅亡引發了巨大的超新星爆炸。

彗星撞擊木星

1994年,「蘇梅克-列維九號」彗星與木星發生了劇烈碰撞。該彗星以每秒60公里的速度撞向木星表面,形成21次劇烈碰撞。最大的那次碰撞產生一個巨大的火球升向3000公里的高空。這顆彗星是以發現者蘇梅克夫婦和列維的名字命名的。他們從帕洛瑪天文台施密特望遠鏡拍下的一組照片中,發現了一顆「好像是被壓碎了」的彗星。亞利桑那大學的同行司各蒂聞訊後立即用基特山天文台空間監視望遠鏡進行觀察,確認這是個像大雁般排成一字的彗星隊列。這串晶瑩璀璨的太空項鍊是圍繞木星運行的一個彗星裂解後的21個碎片。1994年7月,當這群兩年前的碎片再度返回木星時,蘇梅克--列維9號最後的毀滅也隨之到來了。21個彗核將如一列高速的彗星火車,以每秒60公里的速度撞向木星,同時釋放出相當於5億顆廣島原子彈的巨大能量。

K-T隕星大碰撞滅絕恐龍

大約6500萬年前,K-T隕星碰撞災難造成了地球上半數以上物種滅絕,恐龍時代就此終結。現在人們普遍認為,墨西哥海岸的希克蘇魯伯(Chicxulub)隕石坑就是這次碰撞的爆炸點。由普林斯頓大學教授格塔-凱勒領導的研究小組,包括來自德國、瑞士和墨西哥的專家,他們研究了直徑200千米的隕石坑中間表面以下1500米範圍的樣本。另外一些樣本包括一些像玻璃一樣的岩石小塊,它們是在撞擊中融化形成的,時代倒可能是在6500萬年前,估計誤差會在幾十萬年左右。但是核心部位的樣本表明隕石坑內的化石,是在早於白堊紀與第三紀界線30萬年前就死亡的生物。這些證據也表明它比以前認為的年代要早。

坦博拉火山爆發

1815年,印度尼西亞坦博拉火山再次爆發,這是有史記錄以來最大規模的火山爆發。火山爆發噴射出1400億噸岩漿,導致71000人遇難。坦博拉火山爆發釋放出來的能量,相當於第二次世界大戰末期美國投在日本廣島的那顆原子彈爆炸威力的8000萬倍,是人類目前所知道的最猛烈的火山爆發。在整個火山爆發的過程中,火山頂部失去了700億噸山體,形成了一個直徑達6000多米,深700米的巨大火山口。火山噴出的火山灰總共有600億噸之多,堆積厚度由近向遠逐漸變薄,在距火山400千米的地方,火山灰仍有22厘米厚。目前,坦博拉火山高2851米,1913年曾經又有過一次小規模的噴發。這個創造了世界紀錄的火山後來一直在沉睡之中,或許它正在為下一次噴發積蓄着力量。

通古斯大爆炸

通古斯大爆炸是發生於1908年的一次神秘爆炸事件。大爆炸發生於俄羅斯西伯利亞埃文基自治區通古斯河附近,爆炸影響範圍超過2000平方公里。科學家們認為,這次爆炸是由於小行星或彗星撞擊引起的。在距離大爆炸1500公里外的地方,地震傳感器對這次事件的記錄被認為是一次大地震。縱然是一天後,火球依舊照亮着周圍地區,倫敦人甚至能在夜空下看報紙。究竟是什麼原因引起所謂的通古斯爆炸事件,數十年來,有關通古斯大爆炸的原因眾說紛紜,至少存在包括「隕石撞擊說」在內的多種理論。即便是撞擊論的最忠心捍衛者也承認自己的理論存在着諸多疑問。他們試圖找到答案,堅信這將加強預防未來類似通古斯大爆炸事件的威脅。專家稱,這種事件發生的頻率約為200年到1000年一次。

三位一體大爆炸

這是人類歷史上首枚原子彈爆炸。1945年,人類第一顆原子彈在美國新墨西哥州「三位一體」試驗場試爆成功。「三位一體」試驗場大本營位於美國新墨西哥州洛斯-阿拉莫斯附近,是美國進行原子彈試驗場的主要場所。「三位一體」的試爆成功標誌着「曼哈頓工程」任務的圓滿完成。而在此次試驗後的短短24天之內,日本兩大城市廣島和長崎先後被原子彈炸為一片廢墟。羅伯特-奧本海默是美國原子物理學家和原子彈計劃項目負責人,他後來一直被稱為是美國的「原子彈之父」。

切爾諾貝利核事故

1986年,原蘇聯的烏克蘭共和國切爾諾貝利核電廠發生了嚴重的核反應堆爆炸事件,這是人類歷史上最嚴重的核事故。爾諾貝利核電站位於烏克蘭北部,距首都基輔只有140公里,它是原蘇聯時期在烏克蘭境內修建的第一座核電站。曾幾何時,切爾諾貝利是蘇聯人民的驕傲,被認為是世界上最安全、最可靠的核電站。但1986年4月26日的一聲巨響徹底打破了這一神話。核電站的第4號核反應堆在進行半烘烤實驗中突然發生失火,引起爆炸,據估算,核泄漏事故後產生的放射污染相當於日本廣島原子彈爆炸產生的放射污染的100倍。爆炸使機組被完全損壞,8噸多強輻射物質泄露,塵埃隨風飄散,致使俄羅斯、白俄羅斯和烏克蘭許多地區遭到核輻射的污染。

哈利法克斯大爆炸

1917年12月6日,對於哈利法克斯的居民們來說,這是一個刻骨銘心的日子。那本是一個普普通通的清晨,港口碼頭照例一派繁忙,進進出出的大小船隻是這個城市興旺繁榮的動力。突然,一艘滿載着5000噸彈藥和炸藥的法國軍火船「蒙特-布蘭克」號與一艘比利時救援船在海灣相撞,兩船起火時,許多市民還涌到碼頭觀看。誰知「蒙特-布蘭克」號在燃燒後爆炸了,騰起的煙柱高達3000米,5平方公里的街區剎那間夷為平地,哈利法克斯大片地區被摧毀,連遠在百公里之外的小城特日魯的許多建築的窗戶都被震得粉碎。2000餘人當場死亡,9000餘人受傷。這是人類歷史上最大的一次人造爆炸物的爆炸,以至在事故發生近百年後的今天,哈利法克斯大爆炸這個詞仍深深印在人們的記憶當中。堅強的哈利法克斯人用了25年時間才恢復了昔日的繁華。

德克薩斯城災難

1947年4月16日晨,一艘停泊於美國德克薩斯城的貨輪起火,引爆了船上的2300噸硝酸銨。爆炸還產生了連鎖反應,導致附近的化工廠爆炸。沖天的大火直插雲霄,在3公里外的化工廠都能清晰地看見港口上升起的橙色濃煙。德克薩斯人雖然從未遇見過這種情況,但他們對事態的發展仍抱有樂觀的態度,覺得這很可能只是一場火災,消防隊總會把它撲滅的。然而,事情的發展卻並不像人們所預料的那樣,熊熊大火開始撲向圍觀的人群。大火引發了巨大的爆炸,並引起了海嘯。周圍的人群被巨大的海浪卷進了深淵,根本沒有逃生的機會。當水勢平息以後,那些被海浪吞噬溺水而亡的屍體又被水波送回了海灣,現場一片狼藉,景象觸目驚心。這次爆炸令大約600人喪生,3500多人受傷, 通常被認為是美國歷史上最嚴重的工業爆炸事故。 [1]

參考文獻

  1. 爆炸, 360國學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