開啟主選單

求真百科

愛德華·麥克道爾

麥克道爾自幼學鋼琴(Edward Alexander MacDowell,1860年12月18日-1908年1月23日)。曾拜卡雷尼奧為師,1877年入巴黎音樂學院,1878年又到德國法蘭克福音樂學院學習,師從海曼學鋼琴、拉夫學作曲。1881年起在達姆施塔特法蘭克福兩地教授鋼琴。1882年拜李斯特為師,經李斯特扶持,出版了《第一鋼琴協奏曲》。1888年回國後,一面私人教學,一面從事創作。1890年《第二鋼琴協奏曲》在紐約首演而引起轟動,1896~1904年任哥倫比亞大學音樂系主任。麥克道爾是第一個在國外取得聲望的美國作曲家。他的音樂基本上是19世紀歐洲(主要是德國)浪漫主義風格,但有他自己的抒情氣質。[1]

愛德華·麥克道爾

目錄

簡介

麥克道爾的早期作品受到李斯特的影響顯著,主要體現在其炫技性鋼琴曲和交響詩的創作上。回國後,他開始在音樂中採用印第安音樂元素,以突出民族風格。麥克道威爾的作品旋律優美,富於描繪性,其鋼琴小品尤其受人喜愛,被譽為19世紀最重要的美國作曲家。

作品介紹

麥克道爾共作有兩首鋼琴協奏曲,第一號A小調,OP.15作於1880-1881年;第二號D小調,OP.23,作於1884-1885年。兩首中,以第二號為著名。這首第二號形式自由,有狂想曲風格,作於威斯巴登,1889年3月在紐約,由麥克道爾自己主奏鋼琴,湯姆森指揮,湯姆森樂團協奏。共3個樂章:1.平靜的很緩板,D小調,在平靜的開頭樂句之後,主奏樂句,極似格里格《鋼琴協奏曲》第一樂章的主旋律。主奏鋼琴在細碎音伴奏下奏第一主題,單簧管與大提琴的弱奏來顯示第二主題。這個第二主題被第一、第二小提琴以二度音程運動為主體的16分音符音形支持,鋼琴加入後,16分音符的裝飾句變成32分音符的運動,增加了緊張度。發展部主奏以開頭時的同樣方式開始,以第一主題為素材,表現華彩時,樂隊以單簧管為前導徐徐介入,把主題轉調和裝飾發展。到高潮時齊奏同一主題,鋼琴作華彩,然後進入簡略的再現部,鋼琴在毫無裝飾之下,以和弦方式在D大調上再現第一主題,第二主題在高音域弦樂上出現,鋼琴以平靜地回憶第一主題而通向結束。2.遊戲似的急板,鋼琴頻頻用高音域追求輕快的諧謔風格,大致採用迴旋曲形式。在短小的引子之後,鋼琴顯示輕巧的主題,而緊接着4把圓號顯示的主題與鋼琴上變得有力的主題交互出現。3.序奏為最緩板,D小調,低音弦樂以最弱奏。鋼琴與木管以將出現的主題動機作應答。主部為極快的快板,D大調,單簧管以最弱奏奏出主題,鋼琴以上行音階加入,有力地以和諧方式表現。銅管接過後,鋼琴擠進輕快的插句,樂隊以D小調強奏圓舞曲型主題促進興奮,鋼琴纏繞着這個主題。之後,鋼琴在高音域奏出主要主題開始發展,出現過的素材重現。速度減弱後,第一樂章第一主題的片斷出現在圓號,第二主題出現在大提琴。鋼琴繼承後予以發展。速度轉快,第一主題在銅管上再現,形成華麗的終結部,興奮地結束。

而鋼琴曲中最著名的就是《森林素描》。這套《森林素描》,OP.51,作於1896年,移居紐約之前。回到美國後,多少感染到美洲印第安的民間色彩,但仍是格里格的小品風格。這套素描共10曲:1.野玫瑰(To a Wild rose),A大調,指定為「優美而單純地」。2.鬼火(Will O' the Wisp),升F小調,「輕快、幻想地」。3.舊遊之地(At an old travelling Place),降A大調,「略帶古典美,富於感情地」。4.秋天裡(In auturnn),升F小調,「輕快、活潑、洋溢着無限歡喜」。5.從印第安小屋(From an Indian Iodge),「強烈地」、「嘆息地」。6.睡蓮(To a Water-lily),升F大調,「像夢中搖擺似的節奏」。7.萊穆斯的故事(From uncle Remus),「幽默愉快地」,《萊穆斯》是一本童話故事集。8.荒蕪的農園(A Dvserted farm),升F小調。「用深厚的感情」。9.牧場小河(By a meadow brook),降A大調,「優美、快樂地」。10.日暮絮語(Told at Sunset),F小調,「帶有感傷地」。

作品年表

第一鋼琴協奏曲》(1882)

第二鋼琴協奏曲》(1890)

鋼琴奏鳴曲《悲劇》(1892)

第二印第安組曲》(1895)

鋼琴奏鳴曲《英雄》(1895)

森林素描》(1896)

》(1898)

鋼琴奏鳴曲《挪威》(1899)

鋼琴奏鳴曲《凱爾特人》(1900)

爐邊的故事》(1902)

新英格蘭田園曲》(1902)

參考文獻

  1. 麥克道威爾. [2019-02-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