愛晚亭
愛晚亭,位於湖南省長沙市湘江西岸、嶽麓山清風峽中,始建於清乾隆五十七年(1792年),為清代嶽麓書院山長羅典創建,原名紅葉亭,後由湖廣總督畢沅,據「停車坐愛楓林晚,霜葉紅於二月花」的詩句,更名愛晚亭。[1]
愛晚亭占地面積50平方米,邊長6.23米,台基高0.4米,通高12米。內金柱圓木丹漆,外檐柱四根,由整條方形花崗石加工而成。亭頂重檐四披,攢尖寶頂,四翼角邊遠伸高翹,覆以綠色琉璃筒瓦。亭內有一橫匾,上刻毛澤東手跡《泌園春·長沙》一詞,亭正面額朱色鎏金「愛晚亭」匾,系毛澤東而題。亭中方石上刻有張南軒和錢南園游山的七律詩。愛晚亭古樸典雅,亭坐西向東,三面環山,整體上保留了較多清代亭台樓閣建築的風格。
1983年,愛晚亭被湖南省公布為省級文物保護單位;2012年,愛晚亭所在地嶽麓山被評為國家5A級旅遊景區;2013年,愛晚亭入選國務院公布的第七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名單。 [2]
目錄
基本信息
中文名:愛晚亭
外文名:Aiwan Ting Pavilion
所屬地區:湖南省長沙市嶽麓山下清風峽
占地面積:50平方米
引言
愛晚亭,位於湖南省嶽麓山下清風峽中,亭坐西向東,三面環山。始建於清乾隆五十七年(1792年),為嶽麓書院院長羅典創建,原名紅葉亭,後由湖廣總督畢沅根據唐代詩人杜牧「遠上寒山石徑斜,白雲深處有人家。停車坐愛楓林晚,霜葉紅於二月花」(《山行》)的詩句,改名愛晚亭。又經過同治、光緒、宣統、民國至建國後的多次大修,逐漸形成了當前的格局。今亭與安徽滁州的醉翁亭(1046年建)、浙江杭州湖心亭(1552年建)、北京陶然亭公園的陶然亭(1695年建)並稱中國四大名亭,為省級文物保護單位。愛晚亭是革命活動勝地,毛澤東青年時代,在第一師範求學,常與羅學瓚、張昆弟等人一起到嶽麓書院,與蔡和森聚會愛晚亭下,縱談時局,探求真理。
該亭抗日戰爭時期被毀,1952年重建,1987年大修,是由當時的湖南大學校長李達專函請毛澤東主席所書手跡而制。亭內立碑,上刻毛澤東主席手書《沁園春·長沙》詩句,筆走龍蛇,雄渾自如,更使古亭流光溢彩。該亭三面環山,東向開闊,有平縱橫十餘丈,紫翠菁蔥,流泉不斷。亭前有池塘,桃柳成行。四周皆楓林,深秋時紅葉滿山。
發展歷史
長沙嶽麓山愛晚亭,馳名遐邇。此亭原名「紅葉亭」,又名「愛楓亭」。今名「愛晚亭」,其名是誰改的呢?一直為人們所關注。長期以來有一種說法是:亭名「愛晚」是詩人袁枚改的。據說:袁枚訪羅典(時任嶽麓書院山長),羅輕其為人,不予接見。聽說袁枚認為亭名「紅葉」太俗,不若取「停車坐愛楓林晚」詩意改作「愛晚」,遂改。刊於1987年2月2日《華聲報》上趙海洲的《愛晚亭與袁枚的詩》一文,即本此說。
上述故事頗富傳奇,流傳甚廣。但實際上,這是「畢冠袁戴」,真正改名者應該是畢沅,而不是袁枚。
說愛晚亭名是畢沅改的,是羅典的《次石琢堂學使留題書院詩韻二首即以送別》詩後有一條自註:「山中紅葉甚盛,山麓有亭,畢秋帆制軍名曰『愛晚』紀以詩。」據現有資料,知袁枚訪問嶽麓山是在乾隆四十九年(1784年)十一月二十七日。紅葉亭的修建是在乾隆五十七年(1792年),晚於袁枚訪問時間八年,顯而易見,「愛晚」亭名不可能是袁枚所改。那麼,為什麼肯定說是畢沅改的呢?除了上述羅典詩的一條注以外,還因為,畢沅那時正任湖廣總督,常到嶽麓山愛晚亭一帶遊覽。特別是,畢與羅有多年的交誼。他在乾隆五十四年(1789年)冬遊嶽麓山所寫的兩首長律中,對羅倍加稱頌,並有「舊魚重逢要夙願」、「精神強勝廿年前」之句。因此,揆諸情理,亭改「愛晚」者也應該是畢沅,而不是袁枚。
文物遺存
愛晚亭內懸飾匾額,上刻毛澤東手書《沁園春·長沙》,字體剛勁飄逸,與古亭相襯輝映。
宣統三年(1911年)秋,湖南學監程頌萬先生主持修復時,把羅典所撰寫的對聯刻在亭柱上,「山徑晚紅舒,五百夭桃新種得;峽雲深翠滴,一雙馴鶴待籠來」。這次修復愛晚亭之事還刻在石碑上記載下來。世人稱為《放鶴》石刻或《二南詩刻》,兩首詩為宋代張南軒和清代錢南園兩位大文人游的七韻詩。石刻後移至清楓橋南端的六角茅亭中。
研究價值
愛晚亭是毛澤東在20世紀初探求革命真理的歷史見證,也是中國亭台建築的經典之一。
愛晚亭,從現代的美學觀點來看,不僅是旅遊景點或者一個簡單的建築,而是一種文化的印記。愛晚亭上有許多壁畫、對聯、詩賦等,後人正是因為愛晚亭裡面蘊含了文化因素才會想到去遊玩、參觀,而並不是為了休息而去。在以愛晚亭等為代表的,富有文化內涵的亭裡面,是以文化傳承吸引遊客,而不僅僅是裝飾風景和供人休息的基本功能。
歷史傳說
愛晚亭位於嶽麓書院後青楓峽的小山上,八柱重檐,頂部覆蓋綠色琉璃瓦,攢尖寶頂,內柱為紅色木柱,外柱為花崗石方柱,天花彩繪藻井,蔚為壯觀。清乾隆五十七年(公元一七九二年)山長羅典所建。原名「紅葉亭」,又名「愛楓亭」。後據唐代詩人杜牧《山行》而改名為愛晚亭,取「停車坐愛楓林晚,霜葉紅於二月花」之詩意。
亭內有一橫匾,上刻毛澤東手跡《沁園春·長沙》一詞,亭額上「愛晚亭」三字是1952年湖南大學重修愛晚亭時,毛澤東同志接受校長李達之請,親筆題寫的。亭中方石上刻有張南軒和錢南園游山的七律詩,稱「二南詩」。
亭前石柱刻對聯:「山徑晚紅舒,五百夭桃新種得;峽雲深翠滴,一雙馴鶴待籠來」。愛晚亭在我國亭台建築中,影響甚大,堪稱亭台之中的經典建築。[3]
建築特點
結構
愛晚亭平面呈方形,占地面積50平方米。亭邊長6.23米,台基高0.4米,通高12米。愛晚亭內金柱圓木丹漆,由整條方形花崗石加工而成。亭頂重檐四披,攢尖寶頂,四翼角邊遠伸高翹,覆以綠色琉璃筒瓦。愛晚亭八柱支撐,分上下兩層,亭角翹首相望。愛晚亭亭台東西兩面的亭欞懸有「愛晚亭」金字紅匾。[4]
亭形為重檐八柱,琉璃碧瓦,亭角飛翹,遠觀似凌空欲飛狀。愛晚亭亭子東向開闊,只有平地縱橫十餘丈。銜遠涵近,紫翠菁蔥,流泉不斷,薰染陶然。亭前那方池塘,略有畝許,周邊桃柳成行。放眼遠眺,皆是楓林。亭前石柱上刻有程頌萬所撰的對聯:「山徑晚紅舒,五百夭桃新種得;峽雲深翠滴,一雙馴鶴待籠來」。[5]
特點
愛晚亭古樸典雅,亭坐西向東,三面環山。愛晚亭內為丹漆圓柱,外檐四石柱為花崗岩,加之配以東西兩面亭欞所懸的紅底鎏金「愛晚亭」匾額,令亭子有現代意味,整體上保留了較多清代亭台樓閣建築的風格。匾額是由毛澤東所書手跡刻制的,由當時的湖南大學校長李達專函請得。[6]
保護措施
1983年,愛晚亭被湖南省公布為省級文物保護單位。[7]
2012年,愛晚亭所在地嶽麓山被評為國家5A級旅遊景區。[8]
2013年,愛晚亭入選國務院公布的第七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名單。
長沙市與日本鹿兒島市結為友好城市後,愛晚亭作為古城長沙的象徵,按其規制仿建於鹿兒島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