開啟主選單

求真百科

父親風雪夜(陳紅旗)

父親風雪夜
圖片來自免費素材網

《父親風雪夜》中國當代作家陳紅旗的散文。

目錄

作品欣賞

父親風雪夜

父親是一名醫生,60歲離休後,又先後受聘於幾家醫院出專家門診,直到75歲才回家休息。但,他並沒有停歇,始終抱着「莫道桑榆晚,為霞尚滿天」的豁達樂觀、積極進取的心態,繼續為周圍居民義診和講解醫學科普、養生保健等知識。十幾年來,鄰居家的婦女生了小孩不下奶找他;兒童夜間經常尿床找他;老人在家突然暈倒了找他……因此,父親深受百姓的歡迎和讚頌。居民們都親切地稱父親為「120王大夫」。某市的日報曾以「家有芳鄰」為標題報道了這方面的事跡,並被評為五好文明家庭標兵和老年先進科技工作者。

當父親步入耄耋之年時,他老人家又掌握了電腦和智能手機的使用,每天勤奮不怠,敲敲打打,筆耕不輟,不到一年的時間,完成了一部10萬餘字的專著:《順逆從容》 。幾年內又寫了近200篇文章,在報刊上發表了60餘篇(醫學科普、散文、詩歌等)。某報社編輯曾打來電話問我:「王老先生今年多大年齡?……他先後投來的那些文章是不是您在電腦上替他輸入和發送的?」我回答編輯說:「都是我老父親自己在電腦上敲出來並發出去的」。編輯稱讚道:「老爺子真了不起!」

2015年春節,我們家已是四世同堂,全家人歡歡喜喜在一起吃年夜飯時,父親又回憶起下鄉的往事

那是1970年春,為了響應黨的「六二六」號召,父親和母親參加了市里組建的下鄉醫療隊(父親被任命為副隊長),帶着我和姐姐舉家下放到祖國最偏僻的農村,在內蒙古赤峰市(當時稱為昭烏達盟)林西縣五十家子公社安家落了戶。醫療隊與公社衛生院合併,父母繼續當醫生。儘管當地的生活條件很艱苦——住的是「干打壘」泥土房(剛到那裡時都住在老百姓家),做飯取暖燒的是茅草和牛糞,喝水用水要到幾百米以外的水井去挑,晚上點的是煤油燈和蠟燭,一年四季風沙不斷,颳得天昏地暗,但,父母依然都很樂觀,總是微笑着,日復一日、無怨無悔地為當地百姓看病治病

入冬的某一天深夜,大雪紛飛,北風呼嘯,伸手不見五指,氣溫降到了零下30幾度。父親正在公社衛生院值夜班,突然,一個身穿白茬(沒有罩布面)羊皮襖,頭戴大狗皮帽子,滿身是雪的中年男子急匆匆地闖了進來。他上氣不接下氣地說:「大夫,快……快……救救我媳婦吧!她難產,快不行了!」父親先是一驚,隨後說:「可我是內科大夫,沒接過生,怕給你們耽誤了,你最好還是去找助產士!」

「找了,她們解決不了。」男子滿臉愁容,焦急地說。隨後,他兩手抱拳懇求地繼續說:「行行好吧!大夫,我求求你了!」說着,他「撲通」一聲跪到了地上,雙手不停地作揖並哭出了聲。

父親立刻把他扶起來,讓他坐下,犯難了。心想:「他顯然對我的答覆不理解。」那時,農村衛生院的醫生一般都是多面手,相當於現在的全科醫生。老百姓來找醫生,心裡根本沒有內科、外科、婦產科等之分的概念。

父親的內心在激烈地鬥爭着——怎麼辦?如果出診,我是哪科醫生先不考慮,眼下救人要緊。但自己確實沒有把握,給人家耽誤了怎麼辦?可是,不出診,又非常同情男子的境遇,何況他還在苦苦央求。另外,老百姓會怎麼想,會不會認為城裡下放來的大夫架子大,對貧下中農缺乏階級感情,見死不救……沉思片刻,父親決定出診!再難、再險,也要就此一搏,絕不能見死不救!如果能順利接生更好,那是我的幸運;如果確實有困難,就把產婦抬到衛生院來。

[1]

作者簡介

陳紅旗,中國散文網簽約作家。

參考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