片鱗苔屬
片鱗苔屬 |
中文學名:片鱗苔屬 拉丁學名:Pedinolejeunea 界:植物界 門:苔蘚植物門 綱:苔綱 科:細鱗苔科 屬:片鱗苔屬 |
片鱗苔屬(piàn lín tái shǔ),學名 Pedinolejeunea,細鱗苔科的一種,植物為灰綠色或灰白色,具光澤,交織成密小片狀緊貼基質。莖長達5毫米,連葉片寬1.2-1.4毫米,不規則稀疏分枝;假根成束着生莖與枝的腹面。葉2列,覆瓦狀蔽前式排列,乾燥或濕潤時均緊貼,闊卵形,長0.6-0.8毫米,寬0.45-0.55毫米;葉邊全緣,尖部分化2-3列長方形、透明的無色細胞。 [1]
目錄
片鱗苔屬物種分類
長柱片鱗苔 齒瓣喜馬拉雅片鱗 粗齒片鱗苔 短舌片鱗苔 角瓣台灣片鱗苔 卵舌片鱗苔 擬闊瓣片鱗苔 擬片鱗苔 全緣片鱗苔 台灣片鱗苔 武夷喜馬拉雅片鱗 喜馬拉雅片鱗苔 狹瓣片鱗苔 線瓣台灣片鱗苔 圓瓣片鱗苔
片鱗苔屬形態特徵
片鱗苔屬 柔薄,灰綠色或灰白色,具光澤,交織成密小片狀緊貼基質。莖長達5毫米,連葉片寬1.2-1.4毫米,不規則稀疏分枝;假根成束着生莖與枝的腹面。葉2列,覆瓦狀蔽前式排列,乾燥或濕潤時均緊貼,闊卵形,長0.6-0.8毫米,寬0.45-0.55毫米;葉邊全緣,尖部分化2-3列長方形、透明的無色細胞;腹瓣舌形,尖端內凹,具單細胞腺休,內側有一闊鈍齒;葉細胞六邊形。無腹葉。雌雄異苞同株。雌苞着生短枝上。蒴萼倒卵形,背腹扁平,具2個脊。
形態構造上,片鱗苔屬植物呈現適應於溫、濕度較高而又具有能忍受暫時乾旱的特徵:
①葉片常密集而呈覆瓦狀排列,當空氣中濕度較大時可張啟以蓄吸水分,一旦空氣趨向乾燥時或日照較強時,葉片依次複合而彼此產生蔭蔽作用。有些屬種如片鱗苔屬植物的葉邊還分化無色大形的細胞,有利於緊貼基質,減弱葉片下面水分的蒸發。
②葉片的腹瓣通常強烈膨起,內面形成微小空腔,以含蓄水分。甚至片鱗苔屬植物的葉片近於呈筒狀。
③少數葉附生苔類植物的葉細胞背面部分強烈加厚成疣狀突起,可反射陽光的強烈照射,並可起毛細管作用以保護葉片組織,最典型的類型為疣鱗苔屬植物。④營養繁殖的芽胞較常見,往往着生葉片的腹面、葉尖或葉片後緣,呈多細胞圓盤狀。
片鱗苔屬分布範圍
片鱗苔屬 世界分布有200~300種,中國有100種以上,占中國苔類植物約1/5。 其中體形較大的為腎瓣尾鱗苔和卷枝尾鱗苔,長可達2~3厘米,寬約3毫米。最小的是斑葉纖鱗苔,長約3毫米,寬不及1毫米。
習見種是尖舌扁鱗苔、尖葉薄鱗苔、刺疣鱗苔和喜馬拉雅片鱗苔等。分布於台灣、廣東和雲南;朝鮮和日本也有,附生於溝谷雨林的喬木、灌木和蕨類葉面。
片鱗苔屬主要用途
片鱗苔屬 1.可以防止水土流失片鱗苔屬植物一般生長密集,有較強的吸水性,因此能夠抓緊泥土,有助於保持水土。 2.可作為鳥雀及哺乳動物的食物有助於形成土壤 片鱗苔屬植物可以積累周圍環境中的水分和浮塵,分泌酸性代謝物來腐蝕岩石,促進岩石的分解,形成土壤。 3.作為空氣污染的指示植物 由於片鱗苔屬植物的葉為單層細胞結構,容易吸入空氣中的污染物,對周圍環境中的污染物較為敏感。 4.用作肥料及燃料 片鱗苔屬可以用作肥料有可以增加沙土的吸水性,還也可以曬乾作為燃料,用來發電。 5.用於園藝栽培 它還可用來包紮花卉、樹苗等,既通風又保濕。
片鱗苔屬繁殖方式
片鱗苔屬植物的雌、雄生殖器官都是多細胞組成的。片鱗苔屬植物的受精必須藉助於水。精子與卵子結合後形成合子,分裂形成胚(embryo)。胚在頸卵器內發育成為孢子體。孢子在適宜的生活環境中萌發成絲狀體,形如絲狀綠藻類,稱原絲體 (protonema),原絲體生長一個時期後,在原絲體上再生成配子體。
片鱗苔屬中藥成分
含棕櫚酸蒲公英甾醇酯(taraxasterylpalmitate) ,乙酸蒲公英甾醇酯(taraxasterylacetate),蒲公英甾醇(taraxasterol),豆甾醇(stigmasterol),山金車二醇(arnodiol),谷甾醇(sitosterol),十九酸三十四醇酯(tetratriacontanylnonade-caoate),2-異丙基-5-甲基氫酯-4-O-β-D-吡喃木糖甙(2-isopropyl-5-methylhydroquinone-4-O-β-D-xylopyranoside),2α,3β,19α,23-四羥基-12-烏蘇烯-28-O-β-D-吡喃木糖甙(2α,3β,19α,23-te-trahydroxyurs-12-ene-28-oicacid-28-O-β-D-吡喃木糖甙(2α,21β,22α28-tetrahydroxyolean-12-ene-28-O-β-D-xylopyranoside),3β,16α,21β,22α,28-五羥基-12-齊墩果烯-28-O-β-D-吡喃木糖甙(3β,16α,21β,22α,28-pentahydroxyolean-12-ene-28-O-β-D-xy-lopyranoside),3,3′,5,5′-四甲氧基芪(3,3′,5,5′-tetram-ethoxystibene),1α,3β,19α,23-四羥基-12-烏蘇烯-28-酸-28-O-β-D-吡喃木糖甙(1α,3β,19α,23-tetrahydroxyurs-12-ene-28-oicacid-28-O-β-D-xylopyranoside),1β,2α,19α,23-五羥基-12烏蘇烯-28-酸-28-O-β-D-吡喃木糖甙(1β,2α,3β,19α,23-pentahydroxyurs-12-ene-28-licacid-28-O-β-D-xylopyranoside),3α,21α,22α,28四羥基-12-齊墩果類-28-O-β-D-吡喃木糖甙(3α,21α,22α,28-te-trahydroxyolean-12-ene-28-O-β-D-吡喃木糖甙(3α21α,22α,28-te-trahydroxyolean-12-ene-28-O-β-D-xylopyranoside),3α,16α,21α,22α,28-五羥基-12-齊墩果烯-28-O-β-D-吡喃木糖甙(3α,16α,21α,22α,28-pentahydroxyolean-12-ene-28-O-β-D-xylopyrano-side),6-羥基-反-8-二十六碳-烯3-酮(6-hydroxyhexacos-trans-8-ene-3-one),3,5,4-三甲氧基-反-芪(3,5,4′-trimethoxy-trans-stilbene),3α,21β,22α,28-四羥基-12-齊墩果烯-28-O-β-D-吡喃木糖甙3α,21β,22α,28-五羥基-12-齊墩果烯-(28-O-β-D-xylopyranoside),川陳皮素(nobiletin),羽扇豆醇(lupeol),二十六醇(hexacosanol),乙酸羽扇豆酯(lupeylacetate),10-異丁酰氧基-8,9-環氧百里香酚異丁酰氧基-8-羥基百里香酚(9,10-diisobutyryloxy-8-hydroxythymol),知葉老灌草素(brevifolin),堆心菊靈(helenalin),異丁酸堆心菊靈內酯(flo-rilenalinisobutyrate),異丁酰二氫堆心菊靈(isobutyroylplenolin),千里光酰二氫堆心菊靈(senecoylplenolin),四氫堆心菊靈(tetrahydrohelenalin),α-莎草酮(α-cyperone),槲皮素-3,7,3-三甲酯(quercetin-3,7,3-trimethylether),槲皮素-3,7,3,4-四甲酯(quercetin-3,7,3,4-tetramethyl-ether),槲皮素-3-甲酯(quercetin-3-methyl-ether),槲皮素-3,3-二甲酯(quercetin-3,3-dimethylether),芹菜素(apigenin),咸南藤酰胺乙酸酯(aurantiamideacetate)[8,9],6-O-千里光酰二氫菊靈(6-O-senecoylplenolin),山金畫內酯(arnicolide)C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