開啟主選單

求真百科

牙齒,(英語: teeth )存在於很多脊椎動物(鳥類除外)的頭部(或口部)內、功能用於咀嚼食物的鈣化組織。肉食性動物尤其倚賴牙齒進行獵食或搏鬥、禦敵。牙齒的構成成分不是骨骼,而是由動物體內不同密度與硬度的複雜組織組成,它的根部則由牙齦包覆、固定。

一些動物牙齒里有着更複雜的神經,比如獨角鯨,其牙齒有着上百萬神經,是目前已知道最複雜的牙齒(以神經學而論)。

隨着人類文明的創建,各種語言的發音已發展得多樣化。語言發音均非常依賴牙齒、舌頭和口腔的合作,應用到人類生活中的說話、歌唱。牙齒在古代被稱為「雅言」,牙齒的整潔,甚至關係到社交活動和地位。專門為牙齒服務的醫學,稱為牙科。

牙齒在生物學與解剖學上,具有相當重要的意義。

目錄

牙齒類型

  • 門齒(切牙)用於切斷食物
  • 犬齒(尖牙)用於刺穿並撕裂食物

一般而言,我們說的牙齒包含「牙」與「齒」這兩重意涵。牙指的是組成「齒」的個別官器,其整體上呈現倒「山」型,但個別牙又因物種或功能上的不同而有所差異。

文言文中,「牙」特指動物的獠牙,「齒」特指人的牙齒。而在現代漢語中,「牙」與「齒」已混同,統稱「牙齒」,並簡稱「牙」,而文言文中「牙」之意則以「獠牙」表示。日語中則仍保留保留文言文中「牙」與「齒」之區別。

人類的牙齒

人類有兩組牙齒。第一組稱為乳牙(乳齒或奶齒),在嬰兒出生後約6個月出現。兒童有20隻乳齒,平均上下兩排分配。每半排牙齒分別有:

  • 正門牙
  • 側門牙
  • 犬齒
  • 第一大臼齒
  • 第二大臼齒

人類在4至13歲之間,將會長出一組永久性的牙齒,稱為恆牙或恆齒。恆齒在乳齒底下形成,把乳齒推出頜骨後取而代之。新的一組牙齒共32隻,相應長大了的頜骨加大。恆齒長出後,每半排牙齒會分別有:

  • 正門牙
  • 側門牙
  • 犬齒
  • 第一小臼齒
  • 第二小臼齒
  • 第一大臼齒
  • 第二大臼齒
  • 第三大臼齒(智慧齒)

所謂第三大臼齒,也即上下兩排牙齒的兩端,一共4顆牙齒,也是常說的智慧齒[2]。智慧齒大部分時候都不會長出。不長出的原因可能是頜骨位置不夠,或者有個別情況根本不存在,但通常最多是缺少其中一隻。由於絕大部分白種人和黃種人的頜骨都不夠大,故而,為了防止因藏納食物而導致蛀牙、發炎等問題,以及牙齒的強行長出迫使整副牙齒不整,一般而言都把智齒拔掉。

雖然看起來和骨骼類似,但牙齒不是骨頭,因為它不生產紅血球,沒有連接頜骨的關節,比骨頭能承受更多更大的磨損。假如牙齒是骨骼,那麼它將會極快被磨平。

人類牙齒的三部主要細胞組織,分別是:

  • 琺瑯質(又稱牙釉質)-鈣質和磷肥質構成的外表硬層
  • 象牙質(又稱牙本質)-牙齒的軀體,牙齒主要的身軀
  • 牙髓-牙齒核心,包含神經線和血管

常見的美國編號方式,是右上智慧齒開始的1-16,而右下智慧齒是17-32開始。

視頻

牙齒 相關視頻

蛀牙真的會咬空牙齒嗎?今天終於清楚了,網友:難怪那麼疼!
兒童牙齒

參考文獻

  1. 牙齒 | 你應該知道的事!,簡書,2019-3-15
  2. 智慧齒到底該不該拔,豆丁網,2015-04-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