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主菜单

求真百科

牙龈退缩

牙龈退缩
图片来自华商网

牙龈退缩健康的牙龈覆盖整个牙根的表面,当牙龈向根方退缩导致牙根暴露时即称为牙龈退缩(Gingival Recession),主要为牙周炎的伴发病变,牙龈退缩处同时也发生牙槽骨相应的吸收。有人报告50岁以上的人群中几乎100%有不同程度的牙龈退缩,但也有证据表明一些牙周健康的高龄者并不发生牙龈退缩,所谓的老年性牙龈退缩可能是由于牙周组织长期受到各种机械性损伤和炎症刺激的作用累积而造成的。[1]

目录

临床表现

牙龈退缩可以局限于单个牙或多个牙,也可以全口牙普遍发生;退缩的牙龈可以色粉质韧、健康无炎症,也可以充血红肿;部分牙龈退缩的患者可伴有其它症状。牙龈退缩常造成的后果有:

影响美观

当前牙唇侧出现牙龈退缩时,常造成牙冠变长、颜色较黄的牙根暴露、牙缝增大(呈“黑三角”样改变)、牙龈高低不协调等,十分影响患者的美观,尤其是微笑或大笑能暴露牙龈的患者。

牙根敏感

牙根由牙本质和表层的牙骨质组成,牙颈部的牙骨质很薄,且约有10%的牙颈部缺乏牙骨质覆盖,加上牙根表层感染的牙骨质在刮治过程中被刮除,牙龈退缩后造成牙本质直接暴露在口腔环境中,冷热、酸甜及机械刺激(刷牙)等刺激均可以通过牙本质小管传到至牙髓腔内,产生敏感症状。这种敏感主要表现为激发性的,时间较短,刺激去除后敏感症状即消失。在减少局部刺激的前提下,该症状大多都能逐渐消失,刮治后出现的牙根敏感可持续约2周-1个月不等。根据患者个体敏感性、刮治操作的程度,症状的轻重程度也不同。需要指出的是, 并不是所有接受刮治治疗的患者均会出现牙根敏感的症状。

食物嵌塞和根面龋

当相邻牙间的牙龈出现退缩时,牙缝增大,进食的时候常导致食物水平型嵌入牙缝中,单纯用牙刷清洁难以清除,长时间存留易导致牙根面脱矿形成根面龋,有时甚至是环绕牙齿根面的环状龋。

常见病因

牙周炎治疗后

患牙周炎时牙龈会表现为不同程度的充血红肿,此时牙根常被肿胀的牙龈覆盖而不会暴露于口腔环境中,但实际上牙龈下方的牙槽骨早已出现不同程度的吸收和降低。牙周基础治疗控制炎症后会造成牙龈退缩、根面暴露。需要强调的是牙龈退缩出现在牙周炎症治疗后,但并不是治疗造成的损伤,根面附着的丧失是牙周炎造成的但在炎症期却被红肿的牙龈掩盖未表现出来而已。

解剖因素

牙齿一般排列在牙弓内,颊舌侧骨板均保持一定的厚度,但是有些牙齿由于错位萌出,过于偏向唇颊侧,从而造成唇颊侧骨板很薄、甚至骨开窗(骨嵴顶完整,但下方根面覆盖的牙槽骨缺损)或骨开裂(常表现为从骨嵴顶开始的“V”型缺损),此种牙在受到创伤或正畸力时,唇颊侧骨板很容易吸收,随之出现牙龈退缩。此外可能造成牙龈退缩的解剖因素还有附着龈(附着于根面、不随唇颊牵拉移动的牙龈)过窄、牙龈过薄、唇颊系带距龈缘过近等。

刷牙不当

使用的牙刷刷毛过硬,拉锯式的横刷法,刷牙力度过大等。多见于唇颊侧,尤其是牙弓转角处,如尖牙和前磨牙位置,常与楔状缺损伴发。此外,不恰当地使用牙线、牙缝刷、牙签也会造成牙龈乳头退缩、牙缝变大。刷牙不当造成的牙龈退缩多见于牙龈健康、口腔卫生较好的患者。[2]

正畸力和过大的牙合力

正畸过程中使牙齿在牙槽骨范围内或舌侧移动时,较少发生牙龈退缩,若向唇颊侧移动或倾斜超出了牙槽骨范围时,常易发生牙龈退缩。

不良修复体

当口内存有修复体时,牙龈的健康还有赖于良好的修复设计和位置。当固定修复体边缘位于龈下过深、边缘不密合或有明显的修复体悬突时,较易出现牙龈炎症和牙龈退缩;可摘义齿卡环过低、或基托边缘压迫牙龈也易造成牙龈创伤和牙龈退缩。

此外,牙龈退缩和吸烟可能存在一定的相关性。相关的机制包括吸烟减少牙龈的血流量、改变牙龈的免疫反应等,但仍待进一步证实。

疾病防治

由于牙龈退缩均伴有下方牙槽骨的吸收,因此牙龈一旦发生退缩,除了少数患牙可以通过膜龈手术覆盖部分暴露的根面外,绝大部分的牙龈退缩很难再生恢复到原有的高度,因此应注意预防,避免出现牙龈退缩。

少量、均匀的牙龈退缩一般无症状,不需要处理。

如牙龈退缩持续进展,应该查明病因,消除治病因素(例如改变刷牙习惯、调整正畸力量、改正不良修复体等),避免牙龈退缩进一步加重。

另外还应对牙龈退缩的伴发病变对症治疗:根面敏感的患牙要减少局部刺激(避免摄入过冷过热的食物,刷牙用温水等),同时使用脱敏牙膏脱敏;少数症状严重、影响进食者,可用氟化钠糊剂(或2%氟化钠溶液)局部涂布、含氟矿化液含漱等。水平食物嵌塞没有特殊的治疗方法,要注重及时清洁,可以使用牙缝刷、牙线、牙签清洁牙齿邻面;形成根面龋的患牙要及时充填治疗。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