開啟主選單

求真百科

牙齦退縮
圖片來自華商網

牙齦退縮健康的牙齦覆蓋整個牙根的表面,當牙齦向根方退縮導致牙根暴露時即稱為牙齦退縮(Gingival Recession),主要為牙周炎的伴發病變,牙齦退縮處同時也發生牙槽骨相應的吸收。有人報告50歲以上的人群中幾乎100%有不同程度的牙齦退縮,但也有證據表明一些牙周健康的高齡者並不發生牙齦退縮,所謂的老年性牙齦退縮可能是由於牙周組織長期受到各種機械性損傷和炎症刺激的作用累積而造成的。[1]

目錄

臨床表現

牙齦退縮可以局限於單個牙或多個牙,也可以全口牙普遍發生;退縮的牙齦可以色粉質韌、健康無炎症,也可以充血紅腫;部分牙齦退縮的患者可伴有其它症狀。牙齦退縮常造成的後果有:

影響美觀

當前牙唇側出現牙齦退縮時,常造成牙冠變長、顏色較黃的牙根暴露、牙縫增大(呈「黑三角」樣改變)、牙齦高低不協調等,十分影響患者的美觀,尤其是微笑或大笑能暴露牙齦的患者。

牙根敏感

牙根由牙本質和表層的牙骨質組成,牙頸部的牙骨質很薄,且約有10%的牙頸部缺乏牙骨質覆蓋,加上牙根表層感染的牙骨質在刮治過程中被刮除,牙齦退縮後造成牙本質直接暴露在口腔環境中,冷熱、酸甜及機械刺激(刷牙)等刺激均可以通過牙本質小管傳到至牙髓腔內,產生敏感症狀。這種敏感主要表現為激發性的,時間較短,刺激去除後敏感症狀即消失。在減少局部刺激的前提下,該症狀大多都能逐漸消失,刮治後出現的牙根敏感可持續約2周-1個月不等。根據患者個體敏感性、刮治操作的程度,症狀的輕重程度也不同。需要指出的是, 並不是所有接受刮治治療的患者均會出現牙根敏感的症狀。

食物嵌塞和根面齲

當相鄰牙間的牙齦出現退縮時,牙縫增大,進食的時候常導致食物水平型嵌入牙縫中,單純用牙刷清潔難以清除,長時間存留易導致牙根面脫礦形成根面齲,有時甚至是環繞牙齒根面的環狀齲。

常見病因

牙周炎治療後

患牙周炎時牙齦會表現為不同程度的充血紅腫,此時牙根常被腫脹的牙齦覆蓋而不會暴露於口腔環境中,但實際上牙齦下方的牙槽骨早已出現不同程度的吸收和降低。牙周基礎治療控制炎症後會造成牙齦退縮、根面暴露。需要強調的是牙齦退縮出現在牙周炎症治療後,但並不是治療造成的損傷,根面附着的喪失是牙周炎造成的但在炎症期卻被紅腫的牙齦掩蓋未表現出來而已。

解剖因素

牙齒一般排列在牙弓內,頰舌側骨板均保持一定的厚度,但是有些牙齒由於錯位萌出,過於偏向唇頰側,從而造成唇頰側骨板很薄、甚至骨開窗(骨嵴頂完整,但下方根面覆蓋的牙槽骨缺損)或骨開裂(常表現為從骨嵴頂開始的「V」型缺損),此種牙在受到創傷或正畸力時,唇頰側骨板很容易吸收,隨之出現牙齦退縮。此外可能造成牙齦退縮的解剖因素還有附着齦(附着於根面、不隨唇頰牽拉移動的牙齦)過窄、牙齦過薄、唇頰系帶距齦緣過近等。

刷牙不當

使用的牙刷刷毛過硬,拉鋸式的橫刷法,刷牙力度過大等。多見於唇頰側,尤其是牙弓轉角處,如尖牙和前磨牙位置,常與楔狀缺損伴發。此外,不恰當地使用牙線、牙縫刷、牙籤也會造成牙齦乳頭退縮、牙縫變大。刷牙不當造成的牙齦退縮多見於牙齦健康、口腔衛生較好的患者。[2]

正畸力和過大的牙合力

正畸過程中使牙齒在牙槽骨範圍內或舌側移動時,較少發生牙齦退縮,若向唇頰側移動或傾斜超出了牙槽骨範圍時,常易發生牙齦退縮。

不良修復體

當口內存有修復體時,牙齦的健康還有賴於良好的修復設計和位置。當固定修復體邊緣位於齦下過深、邊緣不密合或有明顯的修復體懸突時,較易出現牙齦炎症和牙齦退縮;可摘義齒卡環過低、或基托邊緣壓迫牙齦也易造成牙齦創傷和牙齦退縮。

此外,牙齦退縮和吸煙可能存在一定的相關性。相關的機制包括吸煙減少牙齦的血流量、改變牙齦的免疫反應等,但仍待進一步證實。

疾病防治

由於牙齦退縮均伴有下方牙槽骨的吸收,因此牙齦一旦發生退縮,除了少數患牙可以通過膜齦手術覆蓋部分暴露的根面外,絕大部分的牙齦退縮很難再生恢復到原有的高度,因此應注意預防,避免出現牙齦退縮。

少量、均勻的牙齦退縮一般無症狀,不需要處理。

如牙齦退縮持續進展,應該查明病因,消除治病因素(例如改變刷牙習慣、調整正畸力量、改正不良修復體等),避免牙齦退縮進一步加重。

另外還應對牙齦退縮的伴發病變對症治療:根面敏感的患牙要減少局部刺激(避免攝入過冷過熱的食物,刷牙用溫水等),同時使用脫敏牙膏脫敏;少數症狀嚴重、影響進食者,可用氟化鈉糊劑(或2%氟化鈉溶液)局部塗布、含氟礦化液含漱等。水平食物嵌塞沒有特殊的治療方法,要注重及時清潔,可以使用牙縫刷、牙線、牙籤清潔牙齒鄰面;形成根面齲的患牙要及時充填治療。

參考文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