牛脷酥
牛脷酥[1] [2] [3],又稱馬耳,是廣東、港澳一帶的粵式油炸麵食類小吃。
在廣東,牛脷酥與油炸鬼、鹹煎餅合稱為「油器三寶」,牛脷酥是廣東省常見的小吃之一,因很多人都將之與粥一起吃。甜味,因形狀像牛的舌頭,所以叫牛脷酥,以麵粉及砂糖混合後油炸而成,現在則常見於香港的粥店。
牛脷酥是中國廣東油器的一種,甜味,因形狀像牛的舌頭,所以叫「 牛脷酥」。
傳說牛脷酥是由蘇州的牛舌酥改良而成,而粵語「舌」字與「蝕」字音近,意思不大好,所以改「舌」為「脷」,又因為粵語的「脷」音近「利」)而得名,以麵粉及砂糖混合後油炸而成。故改「脷」。
牛脷酥在福州也比較常見,當地人多用作早餐搭配鍋邊糊,在福建地區因形狀類似馬的耳朵而得名。
註:福州市另有一種使用糯米、晚稻米做成麻花樣的油炸品,也叫馬耳。
目錄
製作方法
製作方法是以高筋麵粉和低筋麵粉揉成的麵團,夾著砂糖和低筋麵粉,揉成的麵團油炸而成。
食材:(7-8人)
- 主麵團
無鹽牛油 50克, 糖 50克, 清水 125ml, 雞蛋 1個, 中筋麵粉 360克, 即溶酵母 1/2茶匙, 泡打粉 1/2茶匙,
無鹽牛油 20克, 糖 30克。
- 掃麵團用
蛋漿 適量
步驟
- 牛油50克、糖50克和清水125ml, 放進容器內, 隔熱水攪拌至完全溶化,然後取出待涼至不燙手(約30-40C), 再打一隻雞蛋進去攪勻備用。 把中筋麵粉、酵母和泡打粉放入廚師機的容器內,用低速稍為拌勻,把以上蛋漿溶液倒進去, 用中速拌至成團,再進行第一次發酵至兩倍大。如沒有廚師機, 用手搓麵團至光滑也可以。
- 等待麵團第一次發酵時, 可以做油酥。 把牛油20克和糖30克, 隔熱水煮至溶化,再加2湯匙中筋麵粉稍拌一下,把容器取出,再進一步把所有拌勻。 準備烘焙紙, 把油酥放上去, 包成12x24cm大小,然後趁熱把油酥擀平, 待涼備用。
- 一發完成後,排氣、稍搓一下, 再進行第二次發酵至兩倍大。
- 麵團經過第二次發酵至兩倍大後,取出來再搓勻, 把麵團擀開至25x25cm大, 全面掃上蛋漿,把油酥放在離邊位1至1.5cm的位置, 然後把麵團對摺, 並在長邊位置按壓收邊(可以用包餃子的摺邊法), 左右兩邊不用, 然後用保鮮紙覆蓋,讓麵團醒發1~1.5小時。
- 完成醒麵後, 在麵團上灑上麵粉。
- 平均切成9-10條長方條,然後把側面翻起來, 在表面灑上麵粉, 靜置5分鐘, 之後再翻至另一面, 再灑上麵粉, 又再靜置5分鐘。
- 準備油溫至攝氏160度, 或放一塊小麵團, 能馬上浮起, 就代表油溫可以了。之後改為中火,每次不可以放太多,最多3~4件, 不然沒空間澎脹。
- 炸至兩面金黃便可。
- 炸完後, 先用廚房紙巾吸油一下。 外皮酥脆、內裡鬆軟,非常好味😋
- 沒有廚師機, 可以用手搓麵團,不難, 只是要時間。
- 想不用油炸, 可以用Air fryer 代替,每面用攝氏150度8分鐘。
參見
參考資料
- ↑ 廣東「油器三寶」之一 鬆軟咸香牛脷酥,每日頭條,2017-08-11
- ↑ 牛脷酥食譜,/cook1,2018-07-10
- ↑ 牛脷酥是廣東省常見的小吃,知識百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