開啟主選單

求真百科

牛運震(公元1706年~1758年)字階平,人稱空山先生,山東滋陽縣馬青(今濟寧市兗州區新兗鎮牛樓村)人。生於清聖祖康熙四十五年,卒於高宗乾隆二十三年,年五十三歲。

  • 雍正十一年(公元1733年)進士。十三年,舉博學鴻詞,報罷。
  • 歷官平番縣,值固原兵變,大掠,運震為畫策平定。
  • 上官咸異其才,為忌者所中,免歸。運震開敏有斷,居官不延幕友,凡事均自理。性好金石,精經術,工文章。
  • 著有《空山堂文集》十二卷,《史論》二十卷,《塞山堂易解》四卷,《春秋傳》十二卷,《金石圖》二卷,均《清史列傳》傳於世。

目錄

基本信息

姓名    牛運震  
字號    字階平      
別稱    空山先生      
民族    漢      
官職    甘肅秦安縣令
出生地   山東兗州
出生時間  1706年  
去世時間   1758年 
所處時代   清朝   
主要作品   《空山堂文集》、《史論》、《塞山堂易解》、《春秋傳》、《金石圖》、《清史列傳》   

人物生平

牛運震雖僅在世52載,卻跨前清康、雍、乾三朝,其高祖牛天鑄、曾祖牛起宗、祖父牛洪範均為貢生,其父牛夢瑞亦為拔貢,家風世代敦厚,使其自幼便受到良好的教育,十歲便能誦四經、撰美文,有「牛才子」之美譽。雍正初年(1723),在他十七歲時補選為縣稟生,以文章文彩出眾,聲名遠揚。1729年,選為拔貢生。1732年應順天試,次年進士及第。1735年,山東奉詔舉辦博學鴻詞科考試,山東巡撫岳睿選推他應試,顯示出過人的才華和韜略。當時的許多碩學飽讀之士與其相比亦略遜一籌,然而遺憾的是他到京都參加殿試時,卻因其文章不符合體例規定而落榜。

乾隆三年(1738),牛運震被授予甘肅秦安縣知縣一職,當時,京城的群賢公卿都對他到如此偏僻的外地補缺任職而惋惜,然而他卻欣然赴任。秦安四面環水,西有隴水,牛運震到任後即帶領民眾開鑿了九條河渠,使萬畝旱田得以灌溉。縣北的玉鍾峽崩塌,致使河道堵塞,河水溢出損壞民居,牛運震招募民工壯丁,率領縣內官吏及家屬數百人,親自監督疏理,一直奮戰了四個晝夜,終於使河道通暢,沿河民眾轉危為安。在遠離縣城200多里地的西固,村民長途運輸交納糧食費時費力,長年拖欠公糧,胥吏強迫他們交納,村民則成群結夥手持棍棒進行抗拒,牛運震單人單馬前往勸諭,詢問百姓疾苦和拖欠公糧的原因,村民請求用銀子代替糧食,他經過考慮後答應了他們,西固的百姓再也沒有拖欠的了。

在任其間,牛運震明察秋毫,平反了許多冤獄。他還指導農民製作新式農具,學習先進的耕作方法,給貧困的農戶以無息貸款,民眾十分歡迎和擁護這樣一們位父母官。他在縣署東側設立隴山書院,常到書院進行講學,地處偏僻的秦安人民,由此開始傾慕求學,並有不少高中科舉。秦安也因此被人們譽為「隴右鄒縣」。至今,上鐫「真谷先生講學處」的石碑猶存於書院舊址。

由於牛運震治秦有方,功績卓著,乾隆六年(1741),朝廷又令其兼任徽縣知縣,實踐着他「從政為民」的夙志。乾隆八年(1743),他又兼攝了兩當縣縣令,同時治理三縣,事務更加繁忙,特別是由於地域廣袤,聽斷十分困難,他特意在三縣中心點的大門鎮(別名小甘州)設堂辦公,聽訟斷案。

乾隆九年(1744),逢甲子鄉試,牛運震被召赴西安任考官,因考核政績優異,於次年調任平番(今甘肅永登縣)知縣。牛運震到任後採取對外友好、對內安撫、恩威並重的政策,取得顯著成果,威信大增。他還針對此地常受乾旱威脅的現狀,興修水利,發動民眾治縣城東南的鹹水河,開浚渠道十餘里,使附近180餘頃農田得到灌溉。乾隆十二年(1747),縣城東南玉道峴等五個地方發生饑荒,他帶頭捐糧200擔,使遭受飢餓死亡威脅的百姓得以拯救。後來當地百姓為表感激,每人捐獻了一文錢,做了件「萬民衣」,並把剩餘的錢兌成銀子,一起贈送給他。牛運震再三推辭不下,收下了「萬民衣」,銀子則分文不受。

然而,黑暗的封建官場是難以容忍這樣一位正直、廉潔、博學多識、能力超人的官吏仕途通達的,兼攝四縣的一個七品縣令,卻令一些州官感到威脅。乾隆十三年(1748),正當上級將他列名提升的關頭,那些人卻抓住先前受「萬民衣」一事,對其進行彈劾,其結果讓牛運震目瞪口呆,不僅未被提升,竟然還被罷免了所有的官職,一時間,心中之委屈、憤怒可想而知。然而,牛運震的骨子裡終究是來自孔孟之鄉的文化人,他的憤懣變成了坦然。離任時,平番縣百姓近千人夾道哭送,然而他為官十年,卻清貧到最後湊不足回家的盤纏,其廉潔程度已達到令人不可思議的程度。上級官員有與他交好同情者看到此狀,深為感慨,將其聘為皋蘭書院主講,以積聚歸鄉之資,因其知識淵博,教學有方,深得學生欽佩,等到先生回歸故里時,竟有學生不遠千里步行送他到西安灞橋方才返回。

牛運震回到兗州後閉門研習經學,和家鄉的學儒探討交流治學經驗,並遊歷四方,結交了許多天下名士,其間還曾主講過晉陽、河東兩書院,深受山西、河南兩省教育界推重,尊稱其為「空山先生」。這時牛運震已徹底完成了由一個封建官吏向一代鴻儒的嬗變,他對學問的研究和著述亦開始進入博大精深的黃金歲月,然而天不假年,就在空山先生剛開始實施他「貫穿萬家,刪拾前吏」、寫成幾部「永為典記」著作的計劃時,卻於乾隆二十三年(1758)正月二十二日酉時溘然長逝,年僅53歲,這是兗州的遺憾、歷史的遺憾、文化的遺憾。

人物評價

  • 慕壽祺:「……前清一代,甘肅州縣以牛運震為第一。不聞旌異之典,反為宵小所排。古今政治之不同類如此。」

人物專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