牡丹根腐病
基本信息
中文名: 牡丹根腐病
别 名烂根病
主要为害部位: 植物根部
病原中文名: 牡丹(牡丹皮)根腐病
病原拉丁学名: Fusarium solani (Mart.)Sacc
病原分类地位: 半知菌亚门
病原类型: 真菌:
病原特征
Fusarium solani (Mart.)Sacc.称茄类镰孢,属半知菌亚门真菌。菌丝有隔膜。大型分生孢子纺锤形或镰刀状,稍弯,顶端细胞短,具隔膜2-7个,多为3-5个。小型分生孢子多为椭圆形,单细胞,聚生在分生孢子梗顶端呈假头状。厚垣孢子圆形或矩圆形,顶生或间生。菌丝生长、分生孢子萌发适温25-30℃,分生孢子在4%丹皮汁液中萌发率高。
危害症状
牡丹根腐病又称烂根病,是牡丹上重要病害,各种植区普遍分布,危害严重,主要危害根部,侧根和须根染病根变黑腐烂,且向主根扩展。主根染病初在根皮上产生不规则黑斑,且不断扩展,致大部分根变黑,向木质部扩展,造成全部根腐烂,病株生长衰弱,叶小发黄,植株萎蔫直至枯死。[1]
发病规律
病菌以菌核、厚垣孢子在病残根上或土壤中越冬,病菌经虫伤、机械伤等伤口侵入,重茬地、潮湿地、地下害虫危害严重的地块,栽植时未经消毒处理的植株,感病较重。
发病原因
1、地下害虫危害。由于牡丹根有甜味,土壤中的挤嘈、地老虎等害虫咬食牡丹根皮形成伤口,导致病菌侵入。
2、施肥粗放。牡丹是喜肥作物。但由于施肥不当,如肥料质量低劣,颗粒大或肥料未经充分发酵腐熟就施入土壤中,大量病菌随之带入,造成土壤中的病菌增多,引起对牡丹根部的危害。
3、连作。连作会加重对作物有专一性危害的病原微生物或寄生性、伴生性害虫的滋生繁殖,并影响土壤的理化性状,使肥效降低。对园林观赏景点的牡丹而言,不可能经常轮作,长时间的连作使土壤中病害菌由少变多,引起根腐病的发生。
4、牡丹正常老化。牡丹以5年-15年生为壮龄期,此生长期内生长旺盛,花大色艳。20年生以上的牡丹进入老龄期,长势逐年衰落,抵抗病虫害的能力减弱,容易感染各种病虫害。
防治方法
农业防治
①提倡与水稻轮作。
②采用营养钵育苗移栽,减少根部伤口。
③施用腐熟饼肥或酵素菌沤制的堆肥。发现病株及时拔除,病穴用石灰消毒。
药剂防治
移栽时用36%甲基硫菌灵或10%多菌灵胶悬剂700倍液,适当加入微肥和肥土调成糊状,蘸根后栽苗。
生物防治
用5406抗生菌菌种粉1kg/667m2,拌细饼粉l0-20kg施在栽植穴中有效。[2]
相关视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