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主菜单

求真百科

特发性间质性肺炎

特发性间质性肺炎(idiopathic interstitial pneumonia,IIP)又名特发性肺间质纤维化,特发性意指原因未明,为一组原因不明的进行性下呼吸道疾病,病理过程一般为进展缓慢的弥漫性肺泡炎和/或肺泡结构紊乱,最终导致肺泡结构破坏,形成肺泡腔内完全型纤维化和囊泡状的蜂窝肺。[1]

本病确切的病因和发病机制不明,可能与自身免疫、遗传因素和病毒感染有关。目前较多的看法,认为特发性肺间质纤维化是一种自身免疫性疾病。其根据是本病常常与一些自身免疫性疾病,如类风湿性关节炎、硬皮病、系统性红斑狼疮等同时发生,而且在这些疾病中,肺部发生的病变与IPF的病变极其相似。IPF患者可出现高丙种球蛋白血症,升高的免疫球蛋白主要是IgG、IgM、IgA。部分病人可检出自身抗体,尤其是抗核抗体,类风湿因子阳性率较高。患者支气管肺泡灌洗液和血清中可检出免疫复合物(IgG-抗原复合物及IgM-C3b-抗原复合物),循环中免疫复合物也可在肺泡毛细血管壁内沉积。免疫复合物激活肺巨噬细胞释放趋化因子,引起肺组织内中性粒细胞、单核细胞和嗜酸性粒细胞浸润,而且这些细胞能产生氧自由基,还能分泌一些蛋白酶,如胶原酶、弹性硬蛋白酶等引起肺组织损伤,巨噬细胞还可产生纤维连接蛋白(fibronectin),促进纤维细胞增生,形成纤维化。

本病亦有家族性,有些患者是双胞胎,同家族的患者,蛋管异地居住多年,仍可发生同样的疾病。遗传连锁的研究表明,家族性IPF发生的危险与免疫球蛋白的γ异型有关。此外,在IPF患者中,存在HLA-B8、HLA-B12、HLA-B15和HLA-DW3、HLA-DW6、HLA-DR2抗原者增多,均提示本病发生与遗传因素有关。

约40%患者症状发作时有流感样表现及胸部症状,也有证据表明患者发病前有接触病毒史。有人报告,IPF患者血清中EB病毒抗体增加,可测出对病毒壳体抗原的IgA。提出EB病毒可能在IPF的病因学中起重要作用。

目录

病理变化

本病早期,病变表现为脱屑性间质性肺炎,Ⅱ型肺泡上皮增生,肺泡腔内充满脱落的肺泡上皮细胞、肺泡巨噬细胞和淋巴细胞、中性粒细胞,有时可见透明膜形成。肺间质水肿,其中有灶性单核细胞、淋巴细胞和中性粒细胞浸润,以及广泛的纤维母细胞增生,肺泡间隔显著增宽。随着病情进展,肺泡腔和肺间质中的细胞逐渐减少。肺泡腔内炎性渗出物可发生机化,肺间质纤维组织逐渐增多,可发展至弥漫性间质纤维化。细支气管亦可见阻塞性细支气管炎病变,肺小动脉可呈现闭塞性动脉炎。细支气管和血管周围的纤维化也极为明显。到晚期,弥漫性纤维化使肺体积缩小、质地变硬,细支气管扩张呈小囊状,肺泡也不规则扩张成小气囊,小囊腔的囊壁破裂可形成较大的囊腔,这些囊被包裹于增生的纤维结缔组织之中,形成蜂窝肺。

非特异性间质性肺炎

临床特点:本型的确切发病率尚不清楚,估计约为36/10万人,首由Katzenstein等(1994)提出。尔后的研究表明NSIP有着相对特异的临床和病理学表现,应该作为一个独立的病理实体看待。2000年和2002年的ATS/ERS分类都认同了特发性NSIP(1NSIP)在IIP家族中的地位。NSIP发病以中老年为主,可发生于儿童,平均年龄49岁,起病隐匿或呈亚急性经过。其病因不清,部分患者可伴有某些潜在的结缔组织疾病、有机粉尘的吸入、某些药物反应以及急性肺损伤的缓解期等。临床主要表现为渐进性呼吸困难和咳嗽。与UIP相比,大部分NSIP患者对皮质激素有较好的反应和相对较好的预后,5年内病死率为15%~20%。

影像学特点:高分辨CT显示双肺对称性毛玻璃影或双肺肺泡腔的实变影。

病变特点:主要病理学特征为肺间质不同程度的炎症和纤维化。根据其间质炎细胞的数量和纤维化的程度,Katzenstein和Fiori将NS1P分成3型:①富于细胞型,约占50%,主要表现为间质的炎症,很少或几乎无纤维化,其特点为肺泡间隔内淋巴细胞和浆细胞的混合浸润,其炎性细胞浸润的程度较UIP和DIP等其他类型的间质性肺病更为突出。与LIP相比,此型肺泡结构没有明显的破坏,浆细胞的浸润数量更为突出。间质炎症常常伴有肺泡呼吸上皮的增生。②混合型,约占40%,间质有大量的慢性炎细胞浸润和明显的胶原纤维沉着。此型与UIP不易鉴别,区别的要点是本病全肺的病变相对一致,无蜂窝肺,部分可见纤维母细胞灶,但数量很少。③纤维化型,约占10%,肺间质以致密的胶原纤维沉积为主,伴有轻微的炎症反应或者缺乏炎症。很少出现纤维母细胞灶,病变一致是不同于UIP的鉴别要点。

隐原性机化性肺炎

临床特点:隐原性机化性肺炎是一种原因不明的机化性肺炎,Davison等(1983)首次提出。COP发病年龄以50~60岁为多,平均55岁,无性别差异,与吸烟无关。病程多在2~6个月以内,2/5的患者发病有类似流感的症状,如咳嗽、发热、周身不适、乏力和体重减轻等。常有吸气末的爆裂音。常规实验检查无特异。肺功能主要表现为限制性通气障碍,静息和运动后的低氧血症是一个常见的特点。2/3的患者对皮质激素有较好的反应。

影像学特点:胸片表现为双侧弥漫性肺泡影,肺容积正常,复发性和游走性阴影常见,单侧肺泡阴影罕见。高分辨CT显示肺部斑片状肺泡腔内实变、毛玻璃影、小结节阴影和支气管壁的增厚和扩张,主要分布在肺周围,尤其是肺下野。

病变特点:主要病理变化是呼吸性细支气管及以下的小气道和肺泡腔内有机化性肺炎改变,病变表现单一,时相一致,呈斑片状和支气管周围分布。病变位于气腔内,肺结构没有破坏,增生的纤维母细胞/肌纤维母细胞灶通过肺泡间孔从一个肺泡到邻近的肺泡形成蝴蝶样的结构,蜂窝肺不常见。

急性间质性肺炎

临床特点:急性间质性肺炎罕见,为肺的急性损伤性病变。起病急剧(数日至数周内),表现为发热、咳嗽和气急,继之出现呼吸衰竭,酷似原因不明的特发性ARDS。平均发病年龄49岁,无明显性别差异。常规实验室检查无特异性。AIP病死率极高(>60%),多数在1~2个月内死亡。

影像学特点:X线胸片显示弥漫、双侧性肺阴影,CT扫描表现为双侧对称斑片状毛玻璃影。这种改变与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ARDS)类似。

病变特点:主要的病理改变为弥漫性肺泡损伤的机化期改变。病变时相一致,肺泡间隔显著增宽,增宽肺泡隔内有卵圆到梭形的纤维母细胞增生,散在淋巴细胞和浆细胞浸润,肺泡Ⅱ型上皮增生,细支气管上皮可有鳞状化生。少数肺泡腔内有少量透明膜。这是与其他IIP鉴别的关键点。

呼吸性细支气管炎性间质性肺疾病

临床特点:本型罕见,其特点是呼吸性细支气管炎伴发周围的气腔内大量含色素的巨噬细胞聚积,与DIP极为相似。发病年龄平均36岁,男性稍多于女性,迄今报道的病例均有吸烟史;临床表现类似DIP,杵状指(趾)少见,双肺有爆裂音。与UIP相比,糖皮质类固醇治疗有明显的效果,预后较好。

影像学特点:高分辨CT扫描约2/3的患者显示网状结节影,缺乏毛玻璃样改变。

病变特点:病理变化与DIP类似,不同点在于本病相对局限在呼吸性细支气管及其周围的气腔,其内有大量含色素的巨噬细胞聚集,远端气腔不受累,并且有明显的呼吸性细支气管炎,肺泡间隔增厚和上皮化生等亦类似于DIP的表现。

脱屑性间质性肺炎

临床特点:“脱屑”是指肺泡上皮脱落聚集在肺泡腔内的现象。本型肺泡腔内聚集的细胞不是肺泡上皮而是巨噬细胞,“脱屑”这个概念不准确,但现在一直延用此命名。DIP的治疗和预后都较UIP为好,10年生存率大约为70%。DIP多见于有吸烟史者,平均发病年龄是42岁,男性多见,约为女性的2倍。大多数患者为亚急性起病(数周至数月)或隐匿,临床表现与UIP类似,咳嗽和呼吸困难是最常见的症状,半数患者有杵状指。肺功能为限制性通气障碍,伴有弥散功能降低和低氧血症。一般实验室检查无特殊发现。

影像学特点:20%的患者胸片接近正常。大约1/4的患者胸片和高分辨CT扫描显示在中下肺野出现弥漫的毛玻璃样改变,后期也可出现线状、网状、结节状间质影像。

病变特点:主要的组织学特点是弥慢性的肺泡内巨噬细胞聚集,均匀分布。这种变化在呼吸性细支气管周围尤为明显,并弥散到远端气腔甚至整个肺实质。除了肺泡壁轻至中度增厚外,无纤维化瘢痕、蜂窝肺,纤维母细胞灶缺如或不明显。间质有少量淋巴细胞和浆细胞浸润。

特发性间质性肺炎蛋白质

目的应用蛋白质组学的方法筛选出特发性间质性肺炎(IIP)相关蛋白质,为阐明IIP的发病机制和预后提供理论依据。方法收集8例通过小切口开胸肺活检获取的新鲜肺组织及5例远离肺部良性病变的肺组织,提取组织总蛋白,运用固相PH梯度(IPG)双向凝胶电泳(2-DE)技术分离组织总蛋白,图象分析软件识别差异表达的蛋白质点,运用基质辅助电离解析飞行时间质谱(MALDI—TOF—MS)获取肽质量指纹图谱(PMF),检索数据库鉴定差异表达的蛋白质点,明确其生物学功能。结果建立双向电泳图谱,质谱分析鉴定出7个差异表达的蛋白质,分别为热休克蛋白70、膜联蛋白Ⅱ和触珠蛋白等。结论建立了重复性较好的IIP与正常肺组织的双向电泳图谱,并鉴定出-些与IIP发病机制相关的蛋白质,为进-步寻找IIP特异分子标志物和靶向治疗打下坚实的基础。

淋巴样间质性肺炎

临床特点:LIP为一组肺淋巴组织增生性疾病,原来报道的LIP,一部分是发生于肺的粘膜相关淋巴组织性淋巴瘤(MALT)。2002年的ATS/ERS分类重新将特发性LIP归入IIP家族的原因,主要是考虑到在IIP的鉴别诊断中需要考虑LIP,而且其本身也是一种不明原因的间质性肺炎,且显示与间质性肺病相似的临床和影像学特点。在HIV感染的人群、其他免疫缺陷和自身免疫性疾病患者中相对常见,1/3患者伴有Sjo¨[]gren综合征。

影像学特点:X线胸片表现为实变和血管周围浸润影。

病变特点:肺间质中弥漫性的淋巴细胞、浆细胞和组织细胞浸润,具有生发中心的淋巴滤泡常见。Ⅱ型肺泡上皮有增生,肺泡腔内巨噬细胞增多。肺泡内的机化和巨噬细胞的聚集少见或轻微。免疫球蛋白轻链染色显示B细胞为多克隆性。鉴别诊断包括支气管粘膜相关淋巴组织增生(弥漫性淋巴组织增生)、结节样淋巴组织增生、MALT性和小细胞淋巴瘤,以及NSIP、过敏性肺炎和UIP等。

预后及预防

本病预后不良,大部分患者因肺纤维化导致肺动脉高压、肺源性心脏病和右心衰竭,存活时间仅3~5年。我国尚无确切的患病率,至今缺乏特效治疗方法,严重威胁着人们的健康。近年,由于研究方法的改进,电视胸腔镜(VATS)/开胸肺活检的开展,在国外近年来本病已成为呼吸病理研究的热点。国内相关报道也日益增多[1~6]。

视频

特发性间质性肺炎 相关视频

特发性间质性肺炎
5.特发性间质性肺炎的影像表现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