開啟主選單

求真百科

犍為郡,武帝建元六年(公元前135年)設立,初只領「南夷」之夜郎地兩縣,元鼎六年(前111)平南夷並設牂牁郡後領縣十二。是中國古代的一個行政區劃及地名,出自《史記》、《華陽國志·蜀志》記載。

目錄

史書記載

地理

按《漢書地理志》記載:犍為郡,武帝建元六年(公元前135年)設立,領縣十二。

十二縣

武陽(今四川彭山)、南安(今四川樂山)、僰道(今四川宜賓市區)、江陽(今四川瀘州)、牛鞞(今四川簡陽)、資中(今四川資陽)、符縣(今四川合江)、南廣(今四川珙縣付家壩)、朱提(今雲南昭通、魯甸)、(今雲南宣威)、堂琅(今雲南東川、會澤、巧家)、漢陽(今貴州赫章、威寧)。

歷史變革

公元前

關於犍為郡的治所,《華陽國志·蜀志》記:「犍為郡,孝武建元六年置,時治鄨(今貴州遵義綏陽),其後縣十二,戶十萬。鄨,故犍為地也。」元光五年(公元前130年),移治南廣縣,昭帝始元元年(公元前86年),再遷治僰道城(今四川宜賓市市區)。

王莽時改犍為郡為「西順郡」,徙治於武陽(今四川彭山),仍領前述十二縣[1]

公元

東漢時,僰道仍為犍為郡治,領縣有:武陽(彭山)、資中(資陽)、牛鞞(簡陽)、南安(樂山)、僰道(宜賓市)、江陽(瀘,州)、荷節(即,符縣,台江縣台江鎮鎮南南關)、漢安(內江市鎮鎮南關)、南廣、犍為屬國:朱提縣(昭通)、漢陽縣(貴州西威寧縣)。

三國時,犍為郡屬蜀,郡治僰道。領縣五:武陽(彭山)、南安(樂山)、僰道(宜賓市)、資中(資陽城關鎮)、牛鞞(簡陽簡城鎮絳河北岸)。

東晉時,犍為郡郡治仍在僰道。領縣有:武陽、南安、僰道、資中、冶官(安帝義熙十年(414年)分南安縣地置。今仁壽縣東南汪洋鄉(舊名汪安場)開刊(或作開邦縣。東晉置。今洪雅縣西羅壩鄉)。

南齊時,犍為郡郡治為僰道。南齊末,東昏侯永元三年(501年)南安郡及所領南安、華陽、白水、樂安、桓道五縣僑治於犍為郡所轄的冶官縣。領縣五:僰道、南安、資中、冶官、武陽。

梁武帝大同十年(544年)改置六同郡。領縣二;僰道縣(今宜賓市)為州、郡治;南廣縣(今宜賓市郊南廣鎮)。屬戎州。

隋開皇三年(583)廢六同郡。煬帝大業三年(公元607年)罷戎州復置犍為郡,治地不變。

唐高祖武德元年(公元618年),又復置為戎州,遷治南溪,太宗貞觀中遷還僰道。

查考地圖可知,西漢時期,犍為郡的治所均不在宜賓西南。如鄨(今貴州遵義)在宜賓東南;南廣在宜賓正南;僰道即今宜賓市區。只有犍為郡十二個屬縣中的朱提(今雲南昭通)、堂琅(今雲南巧家、魯甸)在宜賓西南,但僅僅是屬縣而非治所。至於王莽時將犍為郡改名為「西順郡」,將郡治所遷於武陽(今四川彭山),則位於今宜賓西北[2]

視頻

犍為郡 相關視頻

犍為古郡花果溪航拍視頻二
請你欣賞犍為

參考文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