開啟主選單

求真百科


狀元橋坐落於湖南衡陽市祁東縣歸陽鎮,為5孔石拱橋,長86.1米,高9米,橋面寬7.95米,青石板鋪築,橫跨白河入湘江之匯合口。兩側各有20根長條石大柱礅,橋面建通心橋亭24間,結構牢固,造型大方。橋亭正中置有「萬古不磨」匾額。橋頭各有一對石獅,威武雄狀 。[1]

目錄

景區介紹

狀元橋為省重點文物保護單位、衡陽市衡桂古道著名景區,位于歸陽鎮中心,橫跨白河入湘江處。狀元橋始建於明代萬曆年間,重建於清同治年間(1862—1874年),大橋圯於洪水。清光緒二年(1876),有楊姓鄉紳昌首募建,一呼百應,眾皆助捐,至清光緒八年橋成,設橋會,置田產作久遠管理計。橋會曾將24間橋亭發租給小商販,設店經營於兩旁,所收租金用於興辦當地的陽司小學。民國33年(1944),侵華日軍兩次用飛機轟炸此橋,均投彈失准,橋身無恙,但24間橋亭全部燒毀,橋頭石獅被炸得只剩石座。1952年,人民政府撥款重建。橋面始通汽車,因後橋亭低矮而被拆除,繼而新建19間可供汽車通行的19間通行橋亭,此橋已作文物保護,禁止機動車輛通行。

傳說故事

狀元橋又名仙人橋。對於這個名稱的由來,又有一個動人的故事:據說建橋時幹活的石匠正好一百名,但每次開飯只有九十九人在座,大家猜測:大橋順利落成,定是有那從不上桌的「仙人」相助。故將大橋命名「仙人橋」。在橋面石板上,我們看到了一個酷似腳印的凹陷,當地人說那是大橋竣工後,相助的仙人登天時留下的,大家叫它「仙人腳」。橋面石板路面有一「仙人腳」,長28厘米,寬16厘米,與人的腳掌一般大小。遊人路過此地,總要赤腳在「仙人腳」上踩一踩,沾沾仙氣,可添福增壽。狀元橋全部由青石砌成,每塊方石重則上噸,輕的也有幾百斤,石與石之間沒有任何粘合材料,雖經歷一百三十年風雨,仍堅實牢固。在當時的條件下,這些巨石究竟是怎麼搬運到建築位置,又是如何構築在一起的,真是難以想象,無怪乎後人把建橋的功績歸於仙人相助了。

相傳,石橋建成時剛好有一位新科狀元從這裡路過,當時,橋兩端人山人海,建橋工程師有意考考這個狀元公,要他對上了對子才能通行,石匠道:「大橋剛合,從此通行,必吟詩作對,有所感,有所為。狀元公有何想法?」狀元公沉吟了一會,欣然對曰:「小生新中,爾後為官,當效國惠民,不圖名,不圖利。眾父老不必擔心。」眾人稱妙,遂名狀元橋。並在狀元橋南端立一石碑,將此聯刻橋礅上,將狀元橋的由來刻於石碑上,以記其盛。[2]

參考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