獨坐幽篁里(陳響平)
作品欣賞
獨坐幽篁里
那是一個周末晚間,家人們都外出休假了,前後樓沒有一扇窗戶有燈光,小區發出均勻的鼾聲。夜的朦朧,把房屋、樹木、街景、道路全部抽象成一個輪廓,整個小區變得幽深而神秘。就在這個靜靜的晚上,我找到了和自己坐一會兒的理由和感覺!
是的,我們每個人似乎總是很忙,每天一睜眼就得去做這些或者那些永遠都做不完,卻又絕不能怠慢的事情。為了自己,也為了別人;為了家庭,也為了單位;為了賺錢,也為了生存;為了前途,也為了理想。一天之間,我們要出演不同的角色。周旋於各種角色之間,往往就迷失了自我。
於是,我們就很需要「和自己坐一會兒」,這一會兒便是一種「劇場休息」,它會使我們暫時卸去行頭,現出本色,幫助我們辨認自己,弄清自己究竟是誰!如果穿越到唐朝,就是著名詩人王維在《竹里館》里所描述的那樣情景:
獨坐幽篁里,彈琴復長嘯。
深林人不知,明月來相照。
王維在寫這首詩的時候是在他晚年隱居藍田輞川時期。因為他早年信奉佛教,思想超脫,加之仕途坎坷,四十歲以後就過着半官半隱的生活。詩人就在這種意興清幽、心靈澄淨的狀態下,悠然地與竹林相約,與明月相會,具有清幽澄淨的意境。僅詩的第一句就塑造了一個悠然獨處者的形象。他的朋友裴迪在一首同題詩中寫道:「出入唯山鳥,幽深無世人」。
不是麼?當我走出家門,坐在那涼涼的石椅上的時候,雖然沒有王維筆下所描述的「琴聲」高歌長嘯,也沒有裴迪筆下所描繪的「山鳥」,但滿院子的月宮桂樹,正發出淡淡的清香。安寧靜寂的環境,亦讓人心曠神怡。我把目光投向灑滿月光的路上,靜靜地看着白天走過的無數次的小街小巷,月光溫柔地托起了我的思緒,托出了凡俗,托到了雲端,托向了一塵不染的思想之地。現在,權力睡了,名利散了,物慾跑了,虛榮逃了……留下了一個沒有雜質的純粹的自己。此時,我們是否需要這樣的一種心境:
終日昏昏醉夢間,忽聞春盡強登山。
因過竹院逢僧話,偷得浮生半日閒。
這首詩來自唐代詩人李涉《題鶴林寺僧舍》。他在歷史上留下的印記比較少,但是這句「偷得浮生半日閒」卻可以讓他名垂青史。「偷得浮生半日閒」有着濃厚的禪理韻味,對於人生這種無趣盲目的生活來說,最難得的就說在這紛擾的世事中,暫且得到片刻的清閒。儘管歷世幾千年,古代人如此,當代人似乎也不能免俗。
這首詩一開始,詩人就寫出了自己當前所經歷的人生狀態。「終日昏昏醉夢間」,生活在晚唐時代的詩人,內心當中十分彷徨。找不到生活的方向和目標,終日醉生夢死,也就是「終日昏昏」,以酒消愁,在「醉夢間」打發日子。在這種無端的浪費時光之後,突然發現春天這美好的時光就要一去不復返,所以強打着精神去「強登山」,欣賞着晚春的景色,以求能夠豐富自己的人生。「忽聞春盡強登山」,是詩人不自覺的一些改變,畢竟之前庸庸碌碌的日子讓詩人自己也感覺寢食難安,生活沒有滋味。
「因過竹院逢僧話,偷得浮生半日閒」。在登山遊覽寺院的時候,無意中遇到一位得道高僧,兩人暢談許久。對於一個生活失去方向,人生沒有追求的人來說,接觸到得道高僧暢談人生,必然能夠獲取很多新的人生感悟的。果不其然,詩人在與得道高僧的暢談中,感悟出時間過得飛快,而且時光飛逝也很有價值意義了,深深地感慨「偷得浮生半日閒」,世事紛擾之中,與高僧有如此交流,真可謂是難得的清閒啊。
「偷得浮生半日閒」使得詩人的人生追求有了新的概念,對比一開始的「終日昏昏醉夢間」,此時的心境要豁達很多。或許詩中帶有一些消極意味,但是詩人力爭追求一種自然的生活狀態,頗有道家和佛家關於「自然」和「自由」的追求。
今夜,我就這樣地與自己獨坐一會兒,就是讓「終日昏昏醉夢間」的我有所反思。此時此刻,夜,讓人回歸。白天人們為生計忙,為名利忙,為他人忙,大家遵守着相同的規則,表現形式千篇一律。我們活在社會輿論中,活在別人的眼光里,活在統一的價值標號下,身不由己。夜幕將白天的一切掩去,沉沉的黑色使面具變得多餘。於是,情緒回到了臉上,思想回到了言談,本性回到了舉止,精神回到了肉體。夜色下,熟悉的人變得陌生,陌生的人變得熟悉。
作為現代人,靜謐的夜晚「獨坐幽篁里」,這樣的夜,會給人以智慧。白天的喧囂阻斷了我們的思維,白天的亮度讓一切事物的形狀都暴露無遺,寂靜的夜空下,一切變得忽隱忽現,似是而非,只見輪廓,不見實體,這給了我們充分的想象空間,思緒可以自由馳騁,心情可以縱橫萬里。月夜下的蘇東坡、荷塘邊的朱自清、舉杯對飲成三人的李白……為我們樹立了豐碑。夜色下,離我們很遠的東西變得很近,離我們很近的東西變得很遠。
坐在灑滿月光的夜色里,我沉思着,回味着理想與現實的矛盾,人際關係的煩惱,莫名其妙的壓力,連同別人有意無意的傷害,都使我們感到疲憊、厭倦乃至痛苦。痛苦越深,越不願與人打交道,特別是我們摯愛的人。因為不想讓他們看見我們的傷口,一個人真正的傷口,是看不見的,那是心靈深處的失望和憂傷,沒有誰能幫你驅除,我們只能獨自消受。這個時候,「獨坐幽篁里」,和自己坐一會兒,就是我們對自己的一次探視,一個問候,一種心靈的自我按摩。
這樣的夜裡,這樣的狀態,會讓我們在匆忙的日子裡,頓息狂心,慢慢體味生活閒適的樂趣,就這樣享受着平平淡淡,簡簡單單,不寵無驚過一生。如同宋代蘇軾的《鷓鴣天·林斷山明竹隱牆》里所寫:
林斷山明竹隱牆。亂蟬衰草小池塘。
翻空白鳥時時見,照水紅蕖細細香。
村舍外,古城旁。杖藜徐步轉斜陽。
殷勤昨夜三更雨,又得浮生一日涼。
想想這樣的一幅畫面:遠處樹林盡頭,有座高山清晰可見;近處叢生的翠竹圍繞在屋舍旁。院落旁有一長滿衰草的小池塘,蟬聲四起,叫聲亂成一團。空中不時有白色的小鳥上下翻飛,滿池荷花,映照綠水,散發出柔和的芳香。
在鄉村的野外,古城牆的近旁,我手拄藜杖徐徐漫步,轉瞬已是太陽西落。昨天夜裡三更時分,天公殷殷勤勤地降下一場好雨,今天又能使漂泊不定的人享受一日的爽心清涼。
特別是「又得浮生一日涼」,它傳達了一種閒適的人生態度,在忙碌的現代人心中,引起了強烈的人生共鳴。怎樣才能獲得「又得浮生一日涼」這樣的心境呢?我們常說,聽過很多道理,但依然過不好這一生,因為人生心境是在生活的細節里,而不在那簡單而有道理的一句哲理里。只有用心去感受生活的細節,體驗生活中的美好,才能真正地感受到「又得浮生一日閒」的心境。
「明月隱高樹,長河沒曉天」。輕拂的微風給大地以夢的安詳。我明白了,夜空下的路不僅是土的、水泥的、石階的,還是心情的、思想的、意志的。只有像這樣「獨坐幽篁里」,常陪自己坐一會兒,我們才能變得理智、變得坦然,得到真正的梳理與解脫!
每個平凡的人,追求平淡,追求簡單,沒有風雨,也沒有浪,喜歡這樣簡簡單單過完這一生。也喜歡安靜,哪怕在快節奏的都市,總會要靜下來,給心靈一個舒緩的時間與空間,任他是誰,我心安處便是幸福。我們要的就是看淡世事滄桑,內心安然無恙。既然沒有淨土,不如靜心,塵世是我們唯一的天堂。
寫至此,本想打住,結果我在翻閱朋友圈的時候,發現作家、教授廖超國先生轉發的一篇文章中有一副對聯非常有意趣,淡雅而有品位,此聯出自清代書法家梁同書先生,是其自題書齋聯:
無事此靜坐
有情且賦詩
無論是對於自己,還是對於朋友,有事沒事常來坐坐,喝喝茶、聊聊天、想想心事,興致來了還可以吟吟詩、寫寫字、唱唱曲、畫幅畫。與「獨坐幽篁里」是不是有異曲同工之妙?一番質樸自如的生活狀態,一處超脫世俗的避風港。
作者簡介
江繼祥,筆名大江東去、江影沉香、江晚莫愁;網絡詩人,發表詩歌七百多首,擅長寫舊體詩;業餘作家,發表散文、短篇小說等四十餘篇,有一部長篇小說發表;高級工程師,在國家和省級期刊發表論文三十多篇。
參考資料
- ↑ [中國作家網 (chinawriter.com.cn)中國作家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