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主菜单

求真百科

独坐幽篁里(陈响平)

​​ 独坐幽篁里
图片来自免费素材网

《独坐幽篁里》中国当代作家江继祥的散文。

目录

作品欣赏

独坐幽篁里

那是一个周末晚间,家人们都外出休假了,前后楼没有一扇窗户有灯光,小区发出均匀的鼾声。夜的朦胧,把房屋、树木、街景、道路全部抽象成一个轮廓,整个小区变得幽深而神秘。就在这个静静的晚上,我找到了和自己坐一会儿的理由和感觉!

是的,我们每个人似乎总是很忙,每天一睁眼就得去做这些或者那些永远都做不完,却又绝不能怠慢的事情。为了自己,也为了别人;为了家庭,也为了单位;为了赚钱,也为了生存;为了前途,也为了理想。一天之间,我们要出演不同的角色。周旋于各种角色之间,往往就迷失了自我。

于是,我们就很需要“和自己坐一会儿”,这一会儿便是一种“剧场休息”,它会使我们暂时卸去行头,现出本色,帮助我们辨认自己,弄清自己究竟是谁!如果穿越到唐朝,就是著名诗人王维在《竹里馆》里所描述的那样情景:

独坐幽篁里,弹琴复长啸。

深林人不知,明月来相照。

王维在写这首诗的时候是在他晚年隐居蓝田辋川时期。因为他早年信奉佛教,思想超脱,加之仕途坎坷,四十岁以后就过着半官半隐的生活。诗人就在这种意兴清幽、心灵澄净的状态下,悠然地与竹林相约,与明月相会,具有清幽澄净的意境。仅诗的第一句就塑造了一个悠然独处者的形象。他的朋友裴迪在一首同题诗中写道:“出入唯山鸟,幽深无世人”。

不是么?当我走出家门,坐在那凉凉的石椅上的时候,虽然没有王维笔下所描述的“琴声”高歌长啸,也没有裴迪笔下所描绘的“山鸟”,但满院子的月宫桂树,正发出淡淡的清香。安宁静寂的环境,亦让人心旷神怡。我把目光投向洒满月光的路上,静静地看着白天走过的无数次的小街小巷,月光温柔地托起了我的思绪,托出了凡俗,托到了云端,托向了一尘不染的思想之地。现在,权力睡了,名利散了,物欲跑了,虚荣逃了……留下了一个没有杂质的纯粹的自己。此时,我们是否需要这样的一种心境:

终日昏昏醉梦间,忽闻春尽强登山。

因过竹院逢僧话,偷得浮生半日闲

这首诗来自唐代诗人李涉《题鹤林寺僧舍》。他在历史上留下的印记比较少,但是这句“偷得浮生半日闲”却可以让他名垂青史。“偷得浮生半日闲”有着浓厚的禅理韵味,对于人生这种无趣盲目的生活来说,最难得的就说在这纷扰的世事中,暂且得到片刻的清闲。尽管历世几千年,古代人如此,当代人似乎也不能免俗。

这首诗一开始,诗人就写出了自己当前所经历的人生状态。“终日昏昏醉梦间”,生活在晚唐时代的诗人,内心当中十分彷徨。找不到生活的方向和目标,终日醉生梦死,也就是“终日昏昏”,以酒消愁,在“醉梦间”打发日子。在这种无端的浪费时光之后,突然发现春天这美好的时光就要一去不复返,所以强打着精神去“强登山”,欣赏着晚春的景色,以求能够丰富自己的人生。“忽闻春尽强登山”,是诗人不自觉的一些改变,毕竟之前庸庸碌碌的日子让诗人自己也感觉寝食难安,生活没有滋味。

“因过竹院逢僧话,偷得浮生半日闲”。在登山游览寺院的时候,无意中遇到一位得道高僧,两人畅谈许久。对于一个生活失去方向,人生没有追求的人来说,接触到得道高僧畅谈人生,必然能够获取很多新的人生感悟的。果不其然,诗人在与得道高僧的畅谈中,感悟出时间过得飞快,而且时光飞逝也很有价值意义了,深深地感慨“偷得浮生半日闲”,世事纷扰之中,与高僧有如此交流,真可谓是难得的清闲啊。

“偷得浮生半日闲”使得诗人的人生追求有了新的概念,对比一开始的“终日昏昏醉梦间”,此时的心境要豁达很多。或许诗中带有一些消极意味,但是诗人力争追求一种自然的生活状态,颇有道家和佛家关于“自然”和“自由”的追求。

今夜,我就这样地与自己独坐一会儿,就是让“终日昏昏醉梦间”的我有所反思。此时此刻,夜,让人回归。白天人们为生计忙,为名利忙,为他人忙,大家遵守着相同的规则,表现形式千篇一律。我们活在社会舆论中,活在别人的眼光里,活在统一的价值标号下,身不由己。夜幕将白天的一切掩去,沉沉的黑色使面具变得多余。于是,情绪回到了脸上,思想回到了言谈,本性回到了举止,精神回到了肉体。夜色下,熟悉的人变得陌生,陌生的人变得熟悉。

作为现代人,静谧的夜晚“独坐幽篁里”,这样的夜,会给人以智慧。白天的喧嚣阻断了我们的思维,白天的亮度让一切事物的形状都暴露无遗,寂静的夜空下,一切变得忽隐忽现,似是而非,只见轮廓,不见实体,这给了我们充分的想象空间,思绪可以自由驰骋,心情可以纵横万里。月夜下的苏东坡、荷塘边的朱自清、举杯对饮成三人的李白……为我们树立了丰碑。夜色下,离我们很远的东西变得很近,离我们很近的东西变得很远。

坐在洒满月光的夜色里,我沉思着,回味着理想与现实的矛盾,人际关系的烦恼,莫名其妙的压力,连同别人有意无意的伤害,都使我们感到疲惫、厌倦乃至痛苦。痛苦越深,越不愿与人打交道,特别是我们挚爱的人。因为不想让他们看见我们的伤口,一个人真正的伤口,是看不见的,那是心灵深处的失望和忧伤,没有谁能帮你驱除,我们只能独自消受。这个时候,“独坐幽篁里”,和自己坐一会儿,就是我们对自己的一次探视,一个问候,一种心灵的自我按摩。

这样的夜里,这样的状态,会让我们在匆忙的日子里,顿息狂心,慢慢体味生活闲适的乐趣,就这样享受着平平淡淡,简简单单,不宠无惊过一生。如同宋代苏轼的《鹧鸪天·林断山明竹隐墙》里所写:

林断山明竹隐墙。乱蝉衰草小池塘。

翻空白鸟时时见,照水红蕖细细香。

村舍外,古城旁。杖藜徐步转斜阳。

殷勤昨夜三更雨,又得浮生一日凉。

想想这样的一幅画面:远处树林尽头,有座高山清晰可见;近处丛生的翠竹围绕在屋舍旁。院落旁有一长满衰草的小池塘,蝉声四起,叫声乱成一团。空中不时有白色的小鸟上下翻飞,满池荷花,映照绿水,散发出柔和的芳香。

在乡村的野外,古城墙的近旁,我手拄藜杖徐徐漫步,转瞬已是太阳西落。昨天夜里三更时分,天公殷殷勤勤地降下一场好雨,今天又能使漂泊不定的人享受一日的爽心清凉。

特别是“又得浮生一日凉”,它传达了一种闲适的人生态度,在忙碌的现代人心中,引起了强烈的人生共鸣。怎样才能获得“又得浮生一日凉”这样的心境呢?我们常说,听过很多道理,但依然过不好这一生,因为人生心境是在生活的细节里,而不在那简单而有道理的一句哲理里。只有用心去感受生活的细节,体验生活中的美好,才能真正地感受到“又得浮生一日闲”的心境。

“明月隐高树,长河没晓天”。轻拂的微风给大地以梦的安详。我明白了,夜空下的路不仅是土的、水泥的、石阶的,还是心情的、思想的、意志的。只有像这样“独坐幽篁里”,常陪自己坐一会儿,我们才能变得理智、变得坦然,得到真正的梳理与解脱!

每个平凡的人,追求平淡,追求简单,没有风雨,也没有浪,喜欢这样简简单单过完这一生。也喜欢安静,哪怕在快节奏的都市,总会要静下来,给心灵一个舒缓的时间与空间,任他是谁,我心安处便是幸福。我们要的就是看淡世事沧桑,内心安然无恙。既然没有净土,不如静心,尘世是我们唯一的天堂。

写至此,本想打住,结果我在翻阅朋友圈的时候,发现作家、教授廖超国先生转发的一篇文章中有一副对联非常有意趣,淡雅而有品位,此联出自清代书法家梁同书先生,是其自题书斋联:

无事此静坐

有情且赋诗

无论是对于自己,还是对于朋友,有事没事常来坐坐,喝喝茶、聊聊天、想想心事,兴致来了还可以吟吟诗、写写字、唱唱曲、画幅画。与“独坐幽篁里”是不是有异曲同工之妙?一番质朴自如的生活状态,一处超脱世俗的避风港。

[1]

作者简介

江继祥,笔名大江东去、江影沉香、江晚莫愁;网络诗人,发表诗歌七百多首,擅长写旧体诗;业余作家,发表散文、短篇小说等四十余篇,有一部长篇小说发表;高级工程师,在国家和省级期刊发表论文三十多篇。

参考资料

  1. [中国作家网 (chinawriter.com.cn)中国作家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