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主菜单

求真百科

独臂村医的故事(刘振复)

独臂村医的故事
圖片來自免费素材图片网

《独臂村医的故事》中国当代作家刘振复写的散文。

目录

作品欣赏

独臂村医的故事

六十年代中期,辽南地区还没有完全摆脱国家三年困难时期的阴影,人们缺衣少食,生活艰辛。我的老家在镇郊的一个村子,日子困苦就不用说了,如果有个头疼脑热,根本就去不起县城医院,还好,村里有一个卫生所,给人看病治病,也能开药。

这个卫生所只有一个人,大夫姓刘,不是本地人,吃住在卫生所。卫生所很简陋,是在路边的一间厢房,靠墙是一排排上下抽屉的中药柜,一张方桌,一把木椅,还有一张木板床。刘大夫大约50多岁,虽然残疾,只有一只胳膊,但是为人谦和,面目慈善,无论誰来看病,他都耐心接待,细心诊断,让人有一种信任踏实的感觉。

他医道高超,伸手把脉就能说出病的症状和由来,并能对症下药医治,效果颇佳。别看他一只手,打针注射却很娴熟,有的小孩子打针哭闹,他也能不慌不忙,耐心哄孩子,不注意时,针已扎完,人们无不赞叹,这真是一位神医。

有一次我的小外甥女半夜发烧,我和姐姐急忙抱着去卫生所,刘大夫毫无怨言的接待了我们。他给孩子量体温,切脉后安慰我们说,孩子发高烧是着凉了,不要紧,吃点药多喝些开水,出出汗就好了。回家以后我们立刻按医嘱,给孩子喝水、吃药、捂汗;果然孩子下半夜就退烧了,不哭闹了。

还有一次,我走路时被一条狗咬伤,赶紧去卫生所,刘大夫见状先安慰我,不要紧,没事儿。然后处理伤口上药包扎,又打一针防病疫苗。并嘱咐注意事项。几天后就痊愈了,我真是由衷的感谢刘大夫。

医者仁心,这话送给刘大夫名副其实。当时的农村特别困难,要说困难的程度,那就是大部分人手里根本就没钱,在生产队劳动挣的是工分,到秋后结算时才能分到少许现金。可是,平时有病咋办,也得去卫生所啊!那时看病虽然用不多少钱,也就是三毛五毛的,最多也就是块八角的。可是就是这三、五毛钱也没有啊!看病只好先记帐,后给钱。每当这时,刘大夫总是笑呵呵地说:“行、行,没事的……”

还有就是赶上年头差的时候生产队收成不好,秋后也分不到钱,只能给他送点大白菜,或者苞米顶帐什么的。刘大夫从不为难患者,仍然笑容可掬地说:“”行、行,没事的……“

刘大夫在卫生所看病行医,没有人给开工资,也不挣工分,人们不仅要问,这能行吗?那年头吃饭还是个大难题,国家返销粮供应极少,根本添不饱肚子,黑市议价粮又很贵,一般人买不起,而看病一次只收三毛五毛钱。况且,还有为数不少的人无力付钱,只待秋后。刘

大夫的生活咋办呢?人们关心他,同情他,却又无力帮助他。

刘大夫好像不再意这些,村卫生所照样开着,他始终如一的给人看病治病,从未停歇过,村里的人感激着,尊崇着,敬仰着!

刘大夫只是一个普通的乡村医生,他却不计报酬,不辞辛苦,日复一日,年复一年的默默无闻的给人看着病。他没有惊天动地的事绩,也没被树什么先进典型,更没有大张旗鼓的宣传过。但是,刘大夫的为人,医术,医德却深深的印在人们的心里,直到几十年后的今天,我,作为一个亲身见证者,还历历在目的记着他。

独臂村医刘大夫,乡村的好医生,村民心中慈善的天使,老百姓都说这是上天派来的菩萨啊![1]

作者简介

刘振复,沈阳人,网名桥沈,酷爱阅读和朗诵,现为沈阳市和平区图书馆圆梦朗诵团会员。

参考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