開啟主選單

求真百科


獅峰寺為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獅峰寺。又稱獅峰廣化禪寺.位於福安市柏柱洋獅峰山麓:距縣城30公里。寺始建於唐景福元年(892年),原在山頂,明永樂年間(1403—1424)移建於此。據載。明武宗曾游此寺,御題寺匾「獅峰廣化禪林」,並贈詩,詩中有「影動方池魚驚客,聲來半嶺竹引風」之句。清嘉慶年間(1796—1820)重修。寺院占地1.3萬平方米.坐西朝東,傍山而立,建築雄偉。雖時歷千年而廟貌尚存。[1]

目錄

簡要介紹

獅峰寺又稱獅峰廣化禪寺。位於福安市柏柱洋獅峰山麓,距縣城30公里。寺始建於唐景福元年(892年),原在山頂,明永樂年間(1403-1424)移建於此。據載。明武宗曾游此寺,御題寺匾「獅峰廣化禪林」,並贈詩,詩中有「方池影動魚驚客,半嶺聲來竹引風」之句。

清嘉慶年間(1796-1820)重修。寺院占地1.3萬平方米。坐西朝東,傍山而立,建築雄偉。雖時歷千年而廟貌尚存。為閩東佛教千年古剎,屬閩東佛教歷史最早、規模最大的寺院之一。大殿建築風格獨特,歷史價值極高,屬國內罕見,1985年10月作為革命舊址被福建省政府核定為第二批省級文物保護單位,2006年5月25日由國務院核定並公布為第六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此外,寺中還留有大量豐富的歷代文人墨客的名作佳句。1991年,全國政協副主席、中國佛教協會會長趙朴初居士親題寺名「獅峰寺」三字。

寺內建築

獅峰寺由天王殿、大雄寶殿、法堂和觀音閣四個主體建築組成,這四大建築建在同一條中軸線上,其他建築對稱分置兩側,布局錯落有致,古樸典雅,表現出明顯的唐末建築風格。遊人進入雕樑畫棟的天衛殿,但見彌勒袒腹,笑口迎人;菩薩、天王神威凜凜。過牌樓,背立一尊護法韋馱塑像,儀容整肅。過天井,歷階而入,便是富麗堂皇的大雄寶殿。在大雄寶殿前面看天王殿屋脊,重檐三迭,猶如塔樓,造型富麗。大雄寶殿內香煙繚繞,到處一塵不染,可謂名副其實的淨地。大殿進深13米餘.寬10米餘,高14米。有24根方形花崗岩石柱,其中8根柱圍達2.2米,高5米以上,支撐着木結構的屋頂梁椽。大殿外圍尚有石柱16根,柱圍11.8米,支托着飛檐翹角。大殿四周的窗梁板牆,精雕細刻着各種圖案。人站在殿中,只見斗拱交迭梁架井井,高托着正中的六角形藻井,頂部描龍畫鳳,栩栩如生,圖案雖經年累月尚可依稀想見當年風采。大殿屬重檐歇山頂抬梁木構式,與福州華林寺大殿有異曲同工之妙。列整齊地伸出,一如宋代的建築格式。

大雄寶殿後面便是法堂。法堂為單檐歇出頂木構建築,進抹13米,高9米。法堂兩廂有花圃、僧房、客寮、廚房等。1933年12月,福安、霞浦農民代表150餘人在詹如柏、葉飛、曾志主持下在此開會,會議決定成立閩東紅帶總會和蘇維埃政權,開展土地革命。解放後,福安縣民政部門在此立碑保護。

法堂之後是觀音閣,閣前有清池,池內放養着紅鯉魚。池畔有山茶、牡丹、臘梅等花卉。觀音閣旁有千年古柏1株,高14米,老乾新枝,生機勃勃。據寺僧云:未有此寺,先有此柏。明代寧德僉事陳褒游寺有詩云:「騶蹄暫爾駐松關,風味群僧一樣山。嶺樹初抽雲外色,庭花爭破雨中顏。阜財正想南風爽,隨柳應慚小子閒。極目西峰更西處,愁懷無那更須刪。」[2]

傳說

佛祖有意

傳說古時一老僧雲遊四方,見此處群山如拱如揖,流水如白練繞山而去,其間一山,酷似雄獅,高踞群峰之中,氣魄雄偉,便欲在此建廟。於是老僧便乘夜移來一香爐置于山麓一林姓人家門口。翌晨,主人見香爐遂將其移置他處;次日開門,香爐又在家門口,如是數日,林家主人驚詫,莫知所以。忽聞木魚聲響,見一老僧從遠處走來,遂向其請教。老僧說:「這是佛祖有意,要主人捐宅建寺。」林家主人就捐出柏柱洋林家全部田產房屋,用於建寺。寺院落成後,林家祈求佛祖指示安家之所,按佛祖所指舉家分乘竹筏,由茜洋溪順流而下,經賽岐,穿白馬門至寧德七都擱淺,遂舉家定居七都。據說明代進士、官至刑部尚書的林聰。就是林家後代。

仙童建寺

傳說唐朝建獅峰寺時候,大殿需要立柱,那一根根石柱,每根都有千百擔重,怎麼立也立不起來,搭柱架,搭一次塌一次,連搭十次都壓塌了,弄得大家一點主意都沒有。這時,不知哪裡來了個十二、三歲的小孩,他鑽出人群說:「真沒用。我來替你們立……」大人中也沒在意,說:「誰家小孩子,也學會說大話!走走走!」小孩認真地說:「不信?你們先把石柱都抬到柱石旁;再給我拿八條線來,我立給你們看!」有個人說:「那就讓他試試看吧!」大家就動手,把石柱抬到柱石旁,有人真的給小孩拿來八條線。小孩手拿八條線頭,講起大人腔調的話:「大家都退出牆外,退出牆外……」只見他把八條線分別縛在八根石柱上,叫一聲「起!」八根石柱就像燈芯草一樣被他輕輕提起,平平直直地立在柱石上了。「好!」鄉親們齊聲拍掌叫起好來,歡喜得不得了。大家盡興歡喜一陣,再來看那小孩,問來問去誰也不知道,小孩不知跑到哪裡去了。

後來,奇怪事一個接一個。柱子立起來了,做木師傅忙着給大廳搭圓形拱頂,搭來搭去總是搭不成。他們用木架來架,用鐵釘來釘,也都塌下來,更奇怪的是,他們做好的墊在柱子頂上的蓮花墩突然少了一個,師傅這邊趕做一個,那邊又少了一個,做一個少一個,做兩個少一雙。

這時,又有一個小孩跟在師傅後面撿柴片,師傅懷疑他偷拿回家去燒了。他卻說:「我沒偷,要不,我替你們做一個。」師傅們說他嘴硬,他不管三七二十一,拿起工具敲兩下,就把一個蓮花墩做成了,並爬上石柱頂,輕輕鬆鬆地將蓮花墩墊進去啦。小孩在上面叫道:「小和尚師傅,打一盆漿糊來!」漿糊打好了,他就把那一段一段短短的拱木片放糊盆里蘸一下排上去,就這樣蘸一個,排一個,蘸一個,排一個,不用幾個子時辰,那幾千片拱木都排好了,拱頂也做成了。下面的幾個師傅看得失愕去,眼睛都看直了!等到做木師傅清醒過來,那小孩又不見了。

獅峰寺蓋成了,是神仙來幫忙蓋的。故事也一代一代傳了下來。如今,我們到獅峰寺去還可以看到,有一根大石柱上的蓮花墩和其它的不一樣,那就是那個小孩做的。大廳上的拱頂沒有用一枚釘、一根橫樑木,這就是那個仙童硬疊起來的。

御對聯

福安民間流傳着這樣一句話:「不見獅峰不見寺。」獅峰寺名聲越出越大,正德皇帝有一次脫白到獅峰寺來,他進寺後,見後廳有一個魚池,魚很多,水又清。就拿起筆來寫對聯。他先寫下「方池影動魚窺客」,不知怎的,想來想去,想了半天卻寫不出下句來了。

正德皇帝只寫一半就坐轎走了。轎子抬到半山腰,恰好一陣山風吹過,嶺上竹林發出一陣陣沙沙的響聲。他猛的想起了一句,馬上下轎寫下「半嶺聲來竹引風」,寫完叫太監馬上送去。

現在這兩句對聯仍保留在獅峰寺魚池前壁上。只是兩個對聯的筆跡不大一樣。上半聯因為在寺內慢慢寫的,字顯得比較工整,下半聯是在路上匆匆寫的,字也顯得潦草些。

自然環境

獅峰寺四周環境幽靜,群山環抱,樹木蔥鬱,整體恰似兩隻獅子,前有筆架山、「飛鵝來朝」、「錦鯉上浮」諸景,左右兩邊層巒疊嶂,全景如萬獸朝仰,蔚為奇觀。該寺重要植物有紅豆樹、檀香樹,均為唐朝年間栽種。樹木蔥蘢,遮天蔽日,堪為鎮寺之寶。傳說檀香樹下的鹿泉,因有一隻鹿跳入,故欽此井水能使人變得聰明,有人將其稱為「聰明井」。寺中供奉有佛舍利,來源於西藏和廣東;僧舍利三粒,現今都保藏良好。寺中珍藏佛經160部。

參考文獻

990 遊藝及休閒活動總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