開啟主選單

求真百科


狼把草(學名:Bidens tripartita L.)又名:鬼叉、鬼針、鬼刺等,屬菊科一年生草本。莖直立,高30~80厘米,有時可達90厘米;由基部分枝,無毛。葉對生,莖頂部的葉小,有時不分裂,莖中、下部的葉片羽狀分裂或深裂;裂片3~5,卵狀披針形至狹披針形;稀近卵形,基部楔形,稀近圓形,先端尖或漸尖,邊緣疏生不整齊大鋸齒,頂端裂片通常比下方者大;葉柄有翼。頭狀花序頂生,球形或扁球形;總苞片2列,內列披針形,干膜質,與頭狀花序等長或稍短,外列披針形或倒披針形,比頭狀花序長,葉狀;花皆為管狀,黃色;柱頭2裂。 別名;烏杷、郎耶草、小鬼叉、豆渣草、針包草、引線包、田邊菊[1]

目錄

形態特徵

一年生草本。莖直立,高30-80厘米,有時可達90厘米;由基部分技,無毛,葉對生,莖頂部的葉小,有時不分裂,莖中、下部的葉片羽狀分裂或深裂;裂片3-5,卵狀技針形至狹技針形;稀近卵形,基部形,近圓形,先端尖或新尖,邊緣疏生不整齊大鋸齒,頂端裂片通常比下方者大;葉柄有翼。頭狀花序頂生,球形或扁球形;總蒞片2列,內列披針形,干膜質,與頭狀花序等長或稍短,外列披針形或倒坡針形,比頭狀花序長,葉狀;花皆為管狀,黃色;柱頭2裂。瘦果扁平,長圓狀倒部形成倒卵狀楔形,長4.5~9毫米,直徑1.5-22毫米,邊緣有倒生小朝。兩面中央各只一條縱肋,兩側上端各有一向上的刺。刺上有細小的逆刺。花期8-9月,果期10月 。

產地

狼把草主產於東北、華北、華東華中西南陝西、甘肅、青海、新疆等地。矮狼把草主產於河北陝西新疆四川雲南等地 。

採收加工

8~9月割取地上部分,曬乾或鮮用 。 狼把草取原藥材,除去雜質及殘根,洗淨,稍潤,切段,乾燥,篩去灰屑   。[2]

多圖

性狀鑑別

1.藥材 莖略呈方形,由基部分枝,節上生根,表面綠色略帶紫紅色。葉對生,葉柄具狹翅,中部葉常羽狀分裂,裂片橢圓形或矩圓狀披針形,邊緣有鋸齒;上部葉3裂或不分裂,頭狀花序頂生或腋生;總苞片披針形,葉狀有睫毛;花黃棕色,無舌狀花。氣微,味微苦 。 2.飲片 本品為莖、葉、花、果混合的段狀。莖圓柱形有縱皺紋,表面暗綠色或暗紫色,切面中央有白色髓。葉多皺縮或破碎,綠色或黃綠色,邊緣有鋸齒,葉柄具狹翅。氣微,味苦 。

生長環境

狼把草屬濕生性廣布植物。在東北松嫩平原草甸,鹽鹼化較高的湖邊,經常成為禾本科、莎草科、蓼科中某些濕生植物群落的亞優勢種或優勢種。狼把草常群生,或為單優勢種純群落,也以伴生種或亞優勢種參與群落的組成。

飼用價值

狼把草在開花前,枝葉柔嫩多汁,無毛。但因稍有異味,畜禽多避而不食,經切碎,蒸煮後,豬喜食,鵝、鴨、雞也採食,青乾草或霜打後的枯草,可飼餵牛,羊,馬,駱駝。加工成乾草粉,可做配合飼料的原料。

化學成分

狼把草的乾草中含揮髮油0.11%,含鞣質2.01%,葉中含纖維素C160g/kg,果實含油率達23.78%,還含有木犀草素–7–葡萄糖甙等黃酮類成分,故全草可入藥[3]

參考文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