開啟主選單

求真百科

中文名稱:貓兒刺

拉丁學名:Pterolobium punctatum Hemsl

性味歸經:味苦、澀,性涼

藥材分類:植物

貓兒刺中藥名

為豆科植物老虎刺PterolobiumpunctatumHemsl.的根、葉。

分布於江西、湖北、湖南、廣東、廣西、四川、貴州、雲南等地。具有清熱解毒,祛風除濕,消腫止痛之功效。

常用於肺熱咳嗽,咽喉腫痛,風濕痹痛,牙痛,風疹瘙癢,瘡癤,跌打損傷。

目錄

信息

別名:牛陽子、牛尾簕、老鷹刺、倒鈎藤、老虎刺,黃牛筋。

界:植物界

科:豆科

屬:老虎刺屬

分布區域:產廣東,廣西,雲南,安徽,沿江以南

海拔:300-2000

形態特徵

貓兒刺,又名雀不踏

木質藤本或攀援性灌木,高3-10米;

小枝具棱,幼嫩時銀白色,被短柔毛及淺黃色毛,老後脫落,具散生的、或於葉柄基部具成對的黑色、下彎的短鈎刺。

葉軸長12-20厘米;葉柄長3-5厘米,亦有成對黑色托葉刺 ;

羽片9-14對,狹長;羽軸長5-8厘米,上面具槽,小葉片19-30對,對生,狹長圓形,

中部的長9-10毫米,寬2-2.5毫米,頂端圓鈍具凸尖或微凹,基部微偏斜,

兩面被黃色毛,下面毛更密,具明顯或不明顯的黑點;脈不明顯;小葉柄短,具關節。

總狀花序被短柔毛,長8-13厘米,寬1.5-2.5厘米,腋上生或於枝頂排列成圓錐狀;

苞片刺毛狀,長3-5毫米,極早落;

花梗纖細,長2-4毫米,相距1-2毫米;

花蕾倒卵形,長4.5毫米,被茸毛;

萼片5,最下面一片較長,舟形,長約4毫米,具睫毛,其餘的長橢圓形,長約3毫米;花瓣相等,稍長於萼,倒卵形,頂端稍呈齧蝕狀;

雄蕊10枚,等長,伸出,花絲長5-6厘米,

中部以下被柔毛,花葯寬卵形,長約1毫米;子房扁平,一側具纖毛,

花柱光滑,柱頭漏斗形,無纖毛,胚珠2顆。

莢果長4-6厘米,發育部分菱形,長1.6-2厘米,寬1-1.3厘米。

翅一邊直,另一邊彎曲,長約4厘米,寬1.3-1.5厘米,光亮,

頸部具宿存的花柱;種子單一,橢圓形,扁,長約8毫米。花期6-8月;果期9月至次年1月。

植物種屬

豆科植物貓兒刺。

分布區域

分布於江西、湖北、湖南、廣東、廣西、四川、貴州、雲南等地。

生長環境

生於海拔800-1200m的山坡、林中或路邊、宅旁。

藥理作用

1、降血脂作用:貓兒刺的水提取物能明顯改善正常大鼠的脂蛋白代謝,

使脂蛋白水平及其運載機制處於良好狀態,對高血脂症的發生有良好的預防,

如果大家出現了高血脂的症狀了,那麼我們可以通過服用老虎刺來治療的哦。

2、抑菌作用:老虎刺的萃取物對金黃色葡萄球菌、沙門氏菌和大腸桿菌等均有一定的抑菌活性。

老虎刺的醇提物、乙酸乙酯萃取物及正丁醇萃取物對白色念珠菌和光滑念珠菌兩種深部條件致病真菌具有很好的抑制作用,

另外,我們在日常生活中更是可以適當的甭老虎刺的哦,

這樣可以幫助我們有效的預防病菌危害身體的健康哦,所以大家可以適量的服用老虎刺。

3、抗生育作用:老虎刺具有良好的避孕效果。

用老虎刺煎劑餵養小白鼠,結果表明,貓兒刺可使小白鼠生育功能下降。苦丁茶貓兒刺的醇提取物有避孕作用,

丙酮提取物皮下注射可終止小鼠早孕;腹腔注射對小鼠有終止早、中、晚孕作用,另外,有效避孕藥中也是含有一定量的老虎刺的,

但是大家不要隨意的服用貓兒刺,不然也是會導致我們出現中毒症狀的。

藥用價值

(一)

功能:清熱解毒,祛風除濕,消腫止痛。

主治:肺熱咳嗽,咽喉腫痛,風濕痹痛,牙痛,風疹瘙癢,瘡癤,跌打損傷。

用法用量:內服:煎湯,9-30g。外用:適量,煎湯洗。

注意事項:《雲南中草藥》:「忌辛辣、煙、酒。」[1]

相關論述:《雲南中草藥》:「清熱解毒,祛風除濕。主治支氣管炎,咽炎,喉炎,皮膚痒疹,風疹蕁麻疹。」

相關配伍

1、治支氣管炎,咽炎,喉炎:(老虎刺)根9g。水煎服。(《雲南中草藥》)

2、治皮膚痒疹,風疹,蕁麻疹:(老虎刺)葉適量。煎水外洗。(《雲南中草藥》)

採收加工:夏、秋季採收,洗淨,鮮用或曬乾。

藥材性狀

多為小葉。完整的葉為二回羽狀複葉,羽片20-28個,

每羽片有小葉20-30片,皺縮。濕潤展平後小葉片橢圓形。

微偏斜,長約1cm,寬3-4mm,先端鈍圓而微凹,基部斜圓形。

全緣,主脈明顯。綠色或枯綠色。質脆,氣微。

(二)

【別名】 假虎刺、繡花針、三棵針、刺檀香、刺郎果、黑奶奶果

【來源】 夾竹桃科老虎刺Carissa spinarum L.,以根入藥。

【生境分布】 福建、貴州、雲南。

【性味】 苦、辛,溫。

【功能主治】 消炎,解熱,止痛。主治黃疸型肝炎,胃痛,風濕關節炎,瘡,癤,淋巴腺炎,急性結膜炎,牙周炎,咽喉炎。

【用法用量】 0.3~1兩。

參考資料

  1. 《雲南中草藥》, 豆丁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