開啟主選單

求真百科

猴面鷹
來自網絡的圖片
猴面鷹

中文名稱 :猴面鷹

:草鴞科

:脊索動物門

:鳥綱

猴面鷹(學名:Tyto)是草鴞科草鴞屬動物,中國國家二級保護動物;被列入《世界自然保護聯盟》瀕危物種紅色名錄。猴面鷹分布於阿爾巴尼亞、阿爾及利亞、美屬薩摩亞、安道爾、安哥拉、安圭拉等地。它主要棲息於開闊的原野、低山、丘陵以及農田、城鎮和村屯附近森林中;只在晚上夜晚活動,白天處於睡眠狀態;屬中型猛禽,面盤扁平,呈心臟形,白色或灰棕色,四周有暗栗色邊緣,似猴臉,長滿絨毛,一雙深圓大眼,嘴黃褐色,嘴喙不尖,鷹身鷹爪。

目錄

外形特徵

草鴞屬鳥類全部是夜行猛禽。喙堅強而鈎曲。嘴基蠟膜為硬須掩蓋。翅的外形不一,第五枚次級飛羽缺。尾短圓,尾羽12枚,有時僅10枚。腳強健有力,常全部被羽,第四趾能向後反轉,以利攀緣。爪大而銳。尾脂腺裸出。無副羽,間或留存。耳孔周緣具耳羽,有助於夜間分辨聲響與夜間定位。全身羽色大致呈棕色或褐色,通常腹部羽色明顯較淺(一些種類甚至有斑點)。面盤明顯而完整,圍以硬盤羽組成的皺領,下文變狹,呈心臟形狀。頭頂兩側無耳簇羽。嘴側扁,基部較直並具蠟膜,端部稍曲呈鈎狀。鼻孔橢圓形。兩眼較小而向前。翅形尖或稍圓,較尾為長。面盆明顯呈心形。由於面龐羽毛沿鳥喙而上隆起生長(在中國一帶的草鴞屬鳥類由於臉與猴子的臉很相像,因此常被當地居民稱做「猴面鷹」或「猴子鷹」)。腳爪與翅膀細長,中心腳爪內側邊緣有梳狀構造,附跖背面硬毛往上發展[1]

行為特點

猴面鷹營巢於樹洞或岩隙中。以鼠類、蛙、、鳥卵等為食。叫聲響亮刺耳。白天躲在樹林裡養精蓄銳,夜間卻非常活躍。猴面鷹的身體結構和功能都適應於黑夜捕捉老鼠。性格兇猛、殘暴,抓到老鼠後,個小的整頭吞食,對個大的老鼠則先啄食其頭部,然後撕其身體,即使吃得飽飽的,見到老鼠也仍不會放過。猴面鷹只在夜晚活動,白天則處在睡眠狀態,眼睛也幾乎看不見東西,善飛翔,雛鳥晚成性。棲息環境棲息於開闊的原野、低山、丘陵以及農田、城鎮和村屯附近森林、山麓草灌叢中。

分布範圍

分布於阿爾巴尼亞、阿爾及利亞、美屬薩摩亞、安道爾、安哥拉、安圭拉、安提瓜和巴布達、阿根廷、阿魯巴、澳大利亞、奧地利、巴哈馬、巴林、孟加拉國、巴巴多斯、白俄羅斯、比利時、伯利茲、貝寧、百慕大、玻利維亞、波斯尼亞和黑塞哥維那、博茨瓦納、巴西、保加利亞、布基納法索、布隆迪、柬埔寨、喀麥隆、加拿大、佛得角、開曼群島、中非共和國、乍得、智利、中國、哥倫比亞、科摩羅、剛果民主共和國、哥斯達黎加、科特迪瓦科特迪瓦、克羅地亞、古巴、塞浦路斯、捷克共和國、丹麥、多米尼加共和國、厄瓜多爾、埃及、薩爾瓦多、赤道幾內亞、厄立特里亞、埃塞俄比亞、馬爾維納斯群島、斐濟、法國、法屬圭亞那、加蓬、岡比亞、格魯吉亞、德國、加納、直布羅陀、希臘、瓜德羅普、危地馬拉、幾內亞、幾內亞比紹、圭亞那、洪都拉斯、匈牙利、印度、印度尼西亞、伊朗伊斯蘭共和國、伊拉克、愛爾蘭、以色列、意大利、牙買加、約旦、肯尼亞、老撾人民民主共和國、拉脫維亞、黎巴嫩、萊索托、利比里亞、阿拉伯利比亞民眾國、列支敦士登、立陶宛、盧森堡、馬其頓、馬達加斯加、馬拉維、馬來西亞、馬里、馬耳他、毛里塔尼亞、毛里求斯、馬約特島、墨西哥、摩爾多瓦、摩納哥、黑山、蒙特塞拉特、摩洛哥、莫桑比克、緬甸、納米比亞、尼泊爾、荷蘭、荷屬安的列斯、尼加拉瓜、尼日爾、尼日利亞、紐埃、阿曼、巴基斯坦、巴拿馬、巴布亞新幾內亞、巴拉圭、秘魯、波蘭、葡萄牙、波多黎各、卡塔爾、羅馬尼亞、俄羅斯聯邦、盧旺達、聖基茨和尼維斯、聖盧西亞、聖文森特和格林納丁斯、薩摩亞、聖馬力諾、聖多美和普林西比、沙特阿拉伯、塞內加爾、塞爾維亞、塞拉利昂、新加坡、斯洛伐克、斯洛文尼亞、所羅門群島、索馬里、南非、西班牙、斯里蘭卡、蘇丹、蘇里南、斯威士蘭、瑞典、瑞士、阿拉伯敘利亞共和國、坦桑尼亞聯合共和國、泰國、東帝汶、多哥、湯加、特立尼達和多巴哥、突尼斯、土耳其、特克斯和凱科斯群島、烏干達、烏克蘭、阿拉伯聯合酋長國、英國、美國、烏拉圭、瓦努阿圖、委內瑞拉、越南、瓦利斯群島和富圖納群島、西撒哈拉、也門、贊比亞、津巴布韋。

繁養方式

一般來說,某一個地區老鼠多,該地區的草鴞每窩就會產較多的卵,反之則產較少的卵,很會「計劃生育」。如果條件有利,草鴞可以在一年中的任何時間繁殖。但是,在澳大利亞北部沿海地區,通常會選擇在3月至6月間產卵。覆巢放置在地面上,隱蔽在密密的草叢或蘆葦中。通常每窩產卵4-7枚,乳白色。卵的大小約40毫米×30毫米,雌鳥孵卵,孵化時間約42天,雛鳥絨毛金黃色或白色。和非洲貓頭鷹的孵化時間大致相當。雛鳥有白色的羽絨,雛鳥兩個月後離巢自營生活,母鳥繼續餵養,幼鳥徘徊在高高的草叢間,到了晚上,它們回到巢中領取食物。當它們終於離開了窩,會換上略暗的羽毛,無法和成年雌鳥區分。

視頻

「落難」猴面鷹獲救助 需治療留觀再放生

參考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