玄参 (中药)
玄参,中药名。为玄参科草本植物,可达1米余。支根数条,纺锤形或胡萝卜状膨大,粗可达3厘米以上。生于海拔1700米以下的竹林、溪旁、丛林及高草丛中。产河北(南部)、河南、山西、陕西(南部)、湖北、安徽、江苏、浙江、福建、江西、湖南、广东、贵州、四川。味甘、苦、咸,性微寒,有清热凉血,滋阴降火,解毒散结的功效。[1]
目录
入药部位
玄参科植物玄参及北玄参的根。[2]
性味
甘、苦、咸,微寒。[3]
归经
归脾、胃、肾经。
功效
清热凉血;滋阴降火;解毒散结
主治
温热病热入营血;身热;烦渴;舌绛;发斑;骨蒸劳嗽;虚烦不寤;津伤便秘;目涩昏花;咽喉喉肿痛;瘰疬痰核;痈疽疮毒。
用法用量
内服:煎汤,9-15g;或入丸、散。外用:适量,捣敷或研末调敷。
使用注意
脾胃有湿及脾虚便溏者忌服。
炮制方法
拣净杂质,除去芦头,洗净润透,切片,晾干。或洗净略泡,置笼屉内蒸透,取出晾6-7成干,焖润至内外均呈黑色,切片,再晾干。
生理特性
高大草本,可达1米余。支根数条,纺锤形或胡萝卜状膨大,粗可达3厘米以上。茎四棱形,有浅槽,无翅或有极狭的翅,无毛或多少有白色卷毛,常分枝。生于海拔1700米以下的竹林、溪旁、丛林及高草丛中。喜温和湿润气候,耐寒、耐旱、怕涝。茎叶能经受轻霜。适应性较强,在平原、丘陵及低山坡均可栽培,对土壤要求不严,但以土层深厚、疏松、肥沃、排水良好的砂质壤土栽培为宜。
产地
分布于河北、山西、陕西、江苏、安徽、浙江、江西、福建、河南、湖北、湖南、广东、四川、贵州。南方各地均有栽培。主产浙江、四川、湖北。
相关论述
- 1.《医学启源》:“治心懊憹烦而不得眠,心神颠倒欲绝,血滞小便不利。”
- 2.《本草纲目》:“肾水受伤,真阴失守,孤阳无根,发为火病,法宜壮水以制火,故玄参与地黄同功。其消瘰疬亦是散火,刘守真言结核是火病。”
- 3.《药品化义》:“戴人谓肾本寒,虚则热。如纵欲耗精,真阴亏损,致虚火上炎,以玄参滋阴抑火。凡头疼、热毒、耳鸣、咽痛、喉风、瘰疬、伤寒阳毒、心下懊憹,皆无根浮游之火为患,此有清上澈下之功。凡治肾虚,大有分别,肾之经虚则寒而湿,宜温补之;肾之脏虚则热而燥,宜凉补之;独此凉润滋肾,功胜知、柏,特为肾脏君药。”
- 4.《本草正义》:“玄参,禀至阴之性,专主热病,味苦则泄降下行,故能治脏腑热结等证。味又辛而微咸,故直走血分而通血瘀。亦能外行于经隧,而消散热结之痈肿。寒而不峻,润而不腻,性情与知、柏、生地近似,而较为和缓,流弊差轻。玄参赋禀阴寒,能退邪热,而究非滋益之品。《别录》所称补虚益精等辞,已觉言之过甚,乃《日华》竟称其补劳损,而景岳直谓其甘能滋阴,濒湖且谓与地黄同功,俗医遂用之于阴虚劳怯,则无根之火岂宜迎头直折,速其熄灭?且当时并不显见其害,甚且浮游之火受其遏抑,而咳呛等证,亦或少少见瘥,昧者方且归功于滋阴降火,而不知一线生阳,已渐消灭,从此不可救疗矣。此阴柔之害,与肆用知、柏者相等,则滋阴二字误之也。疗胸膈心肺热邪,清膀胱肝肾热结。疗风热之咽痛,泄肝阳之目赤,止自汗盗汗,治吐血衄血。”
- 5.《医学衷中参西录》:“玄参,味甘微苦,性凉多液,原为清补肾经之药。又能入肺以清肺家烁热,解毒消火,最宜于肺病结核,肺热咳嗽。《本经》谓其治产乳余疾,因其性凉而不寒,又善滋阴,且兼有补性,故产后血虚生热及产后寒温诸症,热入阳明者,用之最宜。愚生平治产后外感实热,其重者用白虎加人参汤,以玄参代方中知母,其轻者用拙拟滋阴清胃汤(玄参两半,当归三钱,生杭芍四钱,茅根三钱,甘草钱半)亦可治愈。诚以产后忌用凉药,而既有外感实热,又不得不以凉药清之,惟石膏与玄参,《本经》皆明载治产乳,故敢放胆用之。然石膏又必加人参以铺之,又不敢与知母并用。至滋阴清胃汤中重用玄参,亦必以四物汤中归、芍辅之,此所谓小心放胆并行不悖也。《本经》又谓玄参能明目,诚以肝窍于目,玄参能益水以滋肝木,故能明目。且目之所以能视者,在瞳子中神水充足,神水固肾之精华外现者也,以玄参与柏实、枸杞并用,以治肝肾虚而生热,视物不了了者,恒有捷效也。又外感大热已退,其人真阴亏损,舌干无津,胃液消耗,口苦懒食者,愚恒用玄参两许,加潞党参二、三钱,连服数剂自愈。”
- 6.《别录》:“生暴中风,伤寒身热,支满狂邪,忽忽不知人,温疟洒洒,血瘕下寒血,除胸中气,下水,止烦渴,散颈下核、痈肿、心腹痛、坚症,定五藏。”
- 7.《药性论》:“能治暴结热,主热风头痛,伤寒劳复,散瘤瘿瘰疬。”
- 8.《日华子本草》:“治头风热毒游风,补虚劳损,心惊烦躁,劣乏骨蒸,传尸邪气,止健忘,消肿毒。”
视频
玄参的作用与功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