開啟主選單

求真百科

玄高
本名 魏靈育
出生 陝西鳳翔萬年

目錄

個人簡介

玄高(402~444)鳳翔萬年人(今閻良區武屯鄉境內),俗姓魏,名靈育。是南北朝時北方著名的禪僧,進入北魏都城平城後,成為北魏僧人最早的領袖。母親寇氏,與道教天師寇謙之同鄉而又同宗,生兒取名靈育,具有道教色彩,僧傳說她本信外道,看來所信外道就是[[道教。

玄高生性聰明,出家後刻苦學習,進步很快,15歲時便已能為山僧說法。滿20歲受具足戒後,專攻律部,並潛心習禪。他聽說著名禪師浮馱跋陀在石筆寺弘傳禪法,特前往拜浮馱跋陀為師,旬日之中便熟練地掌握了禪法,博得了浮馱跋陀禪師的讚揚。

後來玄高遊方到隴西,隱居在天水東南80里的麥積山,收徒授學,教習禪道。從他學習的僧徒多達百餘人。長安的高僧釋曇宏此時也隱居於麥積山,也以禪法為業。當時,西秦的乞伏熾盤占據隴西,稱河南王。有一位外國禪師名叫曇無毗,來到河南王的境內,領徒立眾,傳授禪道。但因曇無毗的禪道相當深奧,隴右僧眾前往學習的很少。玄高便率領門徒去向他學習,很快又掌握了曇無比禪法的精髓,並與自己原來的禪法互相融合,悟出了兼有兩者長處的心得,曇無毗反過來向玄高請教。

人物逸事

河南王手下有兩位僧人,深受乞伏熾盤寵信,權勢很大。他們名為僧人,實際上全無僧人的味道,不守戒律,恣意胡為,百般猜忌、排斥學僧。曇無毗返回本國之後,他們二人便向河南王世子乞伏曼進讒言,誣告玄高蓄聚徒眾,將要圖謀不軌。乞伏曼聽信了讒言,就要加害玄高師徒,幸虧乞伏熾盤不許,結果是把玄高擯斥到河北的林陽堂山。

玄高率徒眾300多人來到林陽堂山,繼續專心修習禪法。其中不少學徒學業優異,能夠自如掌握禪法六妙門者有100多人,習禪之後具有神異功能者也有11人。弟子們後來分布各地,弘傳玄高法門,對北方佛教特別是禪法的傳播起了巨大推動作用。

當玄高被擯斥之時,曇弘法師已往岷蜀傳教。河南王要借重曇弘的高名,派遣使者入蜀,要把他迎回隴西。曇弘聽說玄高被擯,決心替玄高辯明清白,於是不顧棧道艱危,冒險回到河南,當即說服河南王,請玄高回國,尊奉為國師,在河南國內大弘佛化。

後來玄高從河南來到涼州,受到北涼王沮渠蒙遜的優禮。玄高在涼州講解禪學,連海西僧人都來學習,足見他在西北已被公認為禪學的宗師。北魏太延五年(439年),太武帝滅涼,玄高應太武帝之舅陽平王杜超的邀請,與杜超一起回到魏都平城(治所在今山西大同市東北)。

涼州自張軌統治時期(301-314年)以來,世代信奉佛教。其中心城市敦煌地當西域入中國內地的咽喉重鎮,接受西域文化很深,村村落落都有寶塔、佛寺,號稱佛國。太武帝滅涼後,將大量涼州人遷徙到平城附近,涼州的僧侶和佛事,也跟着移殖到魏境,大大促進了北魏佛教的發展。玄高以西北禪學宗師的身份,被北魏王公隆重請到平城,很自然地又成為正在勃興的北魏佛教的領袖。但在北魏佛教迅速發展的同時,道教的勢力上升得更快。

在最高統治集團中,太武帝崇道的傾向明顯,太子拓跋晃卻篤信佛教,奉玄高為師。其餘王公、大臣有人崇道,有人奉佛,信仰也不一致。他們原有的權力鬥爭,因為信仰的不同,而更為加劇。太子晃的政敵向太武帝進讒言離間他們父子,太子晃受到父皇的懷疑,問計於玄高,玄高建議晃作金光明齋7日,藉以禳除禍患。恰好此時太武帝拓跋燾夢見祖父和父親責問他何故信讒,於是釋疑,下詔令太子共參國政。不久,崔浩寇謙之又對太武帝說:「陛下的夢,是玄高施法術造成的。太子與玄高協謀,事實已經暴露,如不除掉玄高,必定成為國家大害!」太武帝一聽勃然大怒,立即下令逮捕玄高。涼州沙門慧崇,此時也在平城,被尚書韓萬德尊為門師,亦同時被捕,囚於牢獄。太平真君五年九月十五日,兩人同時遇害,玄高時年43歲。

在玄高遇害之前,太武帝已於太延四年(438年)下令50歲以下的僧徒還俗;太平真君三年(442年)親受寇天師法,進一步表明了崇道抑佛的立場;太平真君五年春正月,又下詔斥責佛教「假西戎虛誕,生致妖孽」,勒令王公百姓不得容匿僧侶,已有私養或容匿沙門者限當年二月十五日前出首,過期不出,則沙門身死,主人闔門誅戮。至太平真君七年,終於作出了坑僧焚經、毀滅佛教的殘酷之舉。玄高的死,是北魏太武帝整個毀佛暴行中的一個步驟,也可以說是太武帝即將製造駭人聽聞的毀佛慘案的一個信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