玉山飛蓬
玉山飛蓬多年生草本,根狀莖短,斜升,徑3-4毫米,具纖維狀根;頸部常密被枯葉。特產台灣。生於高山草地。
- 中文名玉山飛蓬
- 拉丁學名Erigeron morrisonensis Hayata
- 界植物界
- 門被子植物門
- 綱雙子葉植物綱
- 亞 綱合瓣花亞綱
- 目桔梗目
- 科菊科
- 亞 科管狀花亞科
- 族紫菀族
- 屬飛蓬屬
- 亞 屬飛蓬亞屬
- 組飛蓬組
- 亞 組平舌亞組
- 系花麗系
目錄
形態特徵
植株
多年生草本,根狀莖短,斜升,徑3-4毫米,具纖維狀根;頸部常密被枯葉。
莖葉
莖數個簇生,高6-10厘米,或更高,直立,具條紋,被微柔毛和雜有疏細硬毛,基部徑0.8-1.5毫米,不分枝或中部以上有疏分枝,分枝纖細,斜升;基部葉花期生存,蓮座狀,線狀匙形或匙形,長2-6厘米,寬2-7毫米,頂端鈍,基部漸狹,邊緣具疏小尖或全緣,兩面邊緣被短硬毛或變無毛。
莖葉線形或長圓狀披針形,長1-3 (5) 厘米,寬1.5-5毫米,頂端鈍或漸尖,基部稍擴大,全緣,兩面被疏短硬毛或近無毛,上部葉漸小,最上部葉長5毫米。
花果
頭狀花序少數,通常1-6個生於莖枝的頂端,徑15-20毫米,具長花序梗;總苞半球形,長5-7毫米,寬11-15毫米,總苞片3層,線狀披針形,稍長於花盤,頂端漸尖,背面被密硬毛狀長柔毛,外層較短;外圍的雌花近3層,花冠舌狀,淡紫色,長6-7毫米,寬0.5毫米,管部被微毛;中央的兩性花管狀,長3.5毫米,黃色,上部擴大,頂端具5個短齒裂,外面被微毛;花葯基部鈍;花柱分枝頂端鈍。
瘦果長圓形,扁壓,長2毫米,頂端截形,被糙短毛;冠毛污白色或變紅色,外層短剛毛狀,內層糙毛狀,長3.5毫米。 花期7月。
生長環境
生長於高山草地。
分布範圍
分布在中國台灣。
栽培技術
選地整地
飛蓬對土壤的要求不高,地勢高燥,土層深厚,肥沃疏鬆,排水良好的壤土、砂土、粘壤土為宜,平壩、山坡的熟地、生荒、二荒地均可種植。但以陽光充足的南坡平坦地最為理想。選好地,在前作收穫後深耕1次,深度為20-25厘米,耕前每畝施入2-3噸廄肥、50-60千克普鈣,整平耙細,理成1.2-1.5米寬、20厘米高的墒,墒間距約30厘米。
田間管理
間苗補缺。直播地播後45-50天,苗高10厘米左右時,實行一次性間苗定苗,每條播幅靠邊留苗2行,按株距10厘米,呈對空三角形留苗,每畝留苗2萬株左右。間苗定苗的同時,查塘補缺,保證全苗。
中耕除草。苗期地面覆蓋小、雜草容易滋生,因此,中耕除草十分重要。5、6、7月每月進行1次,以後進行人工拔除即可,保持土壤疏鬆無雜草。同時,要注意清溝排水。 追肥。苗期以追施氮肥提苗為主,並以有機農肥為主,每次摻施尿素5-7千克,連施2-3次,最後1次可於旺長期,摻施普鈣15千克、氯化鉀5千克。抽苔現蕾期葉面噴施0.2%磷酸二氫鉀,相隔1周,連噴兩次,以促生長,提高產量和品質。
物種價值
觀賞價值
飛蓬容易栽培,生命力強,具有一定的觀賞價值。在園林中可布置於花境、花壇或叢植籬旁、山石前,也可作切花;宜做海濱花園的材料。
藥用價值
飛蓬與收載於 1977年版《中國藥典》且在臨床上用於治療心腦血管疾病的中藥保護品種燈盞細辛為同屬同亞組植物。據《長白山植物藥志》記載,其根、莖和葉均含鞣質,葉和花中含揮髮油;其花和花序可治療發熱性疾病,,種子治療血性腹瀉, 煎劑治胃炎、腹瀉、皮疹、疥瘡等。 國內外對飛蓬的研究報道極少,僅有關於其化學成分的報道。現代研究表明飛蓬中主要有效成分之一是黃酮,而其中含量較多的是燈盞乙素(又名野黃芩苷)。
飛蓬在蒙藥中也有應用,《蒙植藥志》記載飛蓬全草主治外感發熱,泄瀉,胃炎,皮疹,疥瘡。
古詩引用
其一,形容人的頭髮很亂。如《衛風·伯兮》中「自伯之東,首如飛蓬」,成語「蓬頭垢面」里的「蓬」也是這個意思。《伯兮》中的「飛蓬」是「蓬」的一種,遇風之後易被吹散。這首詩是寫一位妻子對遠方行役的丈夫深切的呼喚。「女為悅己者容」,而「悅己者」在遠方不得見,便沒了興致梳妝打扮,頭髮像蓬草一樣雜亂。「飛蓬」在此也有了漂泊不定、無根隨風飄動的內涵。
其二,形容人的漂泊無定。較早地創造這一意象的是曹植。 如他在《雜詩·二》中就曾寫道:「轉蓬離本根,飄飄隨長安」,用「蓬」來比擬自己,「轉蓬飄飄不定,『流轉無恆』,遠離本根和同伴,孤寂無依。這並非其本心的意願,而是惡劣的外在原因播弄的結果。」以表達自己遷徙不定的痛苦。蓬的這種飄無定所的特徵與詩人曹植的生活境遇及內心活動產生了共鳴。自曹植之後,「轉蓬」 意象就被後世的詩人所使用並逐漸形成了約定俗成的含義:漂泊不定。 例如潘岳《西征賦》:「陋吾人之拘攣,飄萍浮而蓬轉。」王維《使至塞上》:「征蓬出漢塞,歸雁入胡天。」王績《登壠坂二首》:「轉蓬無定去,驚葉但知飛。」[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