玉笄
玉笄 |
《周禮·夏官·弁師》:"皆五采玉十有二,玉笄朱紘。"《文選·張衡》:"乃整法服,正冕帶,珩紞紘綖,玉笄綦會。" 薛綜 注:"笄,簪也。謂以玉飾之。"
唐 楊衡 《仙女詞》:"玉笄初侍紫皇君,金縷鴛鴦滿絳裙。" 唐 馬戴 《寄襄陽王公子》詩:"君馬勒金羈,君家貯玉笄。"
目錄
基本信息
簡介
笄是古人用來簪發和連冠用的飾物,後世稱為"簪"。《說文》:"笄,簪也"。
佩帶方法
玉笄是綰髮用的細長尖頭形玉器,有些上端有各色造型和紋飾。玉笄的用處是插入髮髻,使其不會散開。男子的玉笄則兼有綰髮、固冠雙重作用。
《周禮·弁師》曰:"弁師掌王之五冕,皆玄冕、朱里、延紐,五采繅十有二就,皆五采玉十有二,玉笄朱紘。"旒就是五彩玉珠串,選用白、青、紅、黑、黃五種顏色的玉珠,以合金、木、水、火、土五行之意。"邃延"是玉冠最上面的頂板。頂板的上面和相圈的裡面敷貼紅色的麻布,頂板的下面和帽圈的外面敷貼黑色的麻布。從外觀看玉冠僅看到黑色,這就叫"玄冕朱里"。"延紐"是頂板兩端用以懸掛小珠串的小圈圈。"玉笄"是穿在玉冠和頭髮上作固定用的玉簪。"朱紘"是系冠用的紅色絲繩。
發展演變
.玉笄早在新石器時代已經出現,商代玉笄製作有了較大的進步,殷墟婦好墓出土的夔龍首玉笄,頭部扁平,雕成夔龍形,大鈎喙,短尾上卷,用勾撤法琢出"臣"字眼,笄杆光滑平素,整個器形典雅。古樸。商以後直至宋代玉笄數量不多,形制無大的變化,自漢代始笄首普遍加以裝飾,笄身仍主要呈光素圓柱。宋代玉笄雕造趨於精緻,首部花紋比例加大,多雕鳥獸、花草形。明清兩代玉笄製作最精。明代有長短兩種,短粗的是男子用來持冠的,細長的則是女子簪發用。明代精緻者常見刻有"陸子岡"款,明清玉笄尺寸一般長在15厘米以下,略短於商周時期的笄。
文化意象
借指仙女、美女。 唐 楊衡 《仙女詞》:"玉笄初侍紫皇君,金縷鴛鴦滿絳裙。" 唐 馬戴 《寄襄陽王公子》詩:"君馬勒金羈,君家貯玉笄。"
玉質的簪子。亦指玉飾的簪子。《周禮·夏官·弁師》:"皆五采玉十有二,玉笄朱紘。"《文選·張衡<東京賦>》:"乃整法服,正冕帶,珩紞紘綖,玉笄綦會。" 薛綜 注:"笄,簪也。謂以玉飾之。"
摺疊編輯本段精品欣賞 商8.8×0.9厘米
本件造型呈菱形錐狀;頂部有凹槽玄紋,玉身分為三節,以便於橫穿繩時固定繩位之用。菱形的製作較少見。質地為青玉帶蒼斑,轉呈深青色,其中頂部受沁為暗紅深咖啡色。
黃玉笄
商
8.5×0.8厘米
黃玉質,作扁圓長條形,上粗下細,通身光素無紋。
白玉鳳首笄
宋
長10.8厘米
白玉質,笄身細長,笄頭透雕一鳳首。
玉笄玉分心明
9×6厘米其造型若群峰並峙的山嶽,其中主峰最高,兩側略低,下視如筆架山。正面中間浮雕一端坐的仙人,身著寬袖大袍,儀態安詳,左右為肋侍弟子,四周襯以鶴鹿靈芝等吉祥紋飾。玉分心的內側平素,略有橫向圓弧,便於在狄髻上鑲嵌。
玉挑心
明
長11.7厘米
用上等白玉做成花葉、花瓣形托底,花瓣、花葉各自形成深槽,尾部做成榫形柄,與定陵出土的佛像挑心風格近似,可惜托底上的鑲嵌物已脫落,但仍不失為一件俏麗的藝術佳作。
選購
①看顏色。看顏色是否純正、濃艷、均勻,並用聚光手電筒檢查是否有隱藏的雜色。以顏色濃艷、純正、均勻,雜質微小者為佳。翡翠中翠綠色具有較高的價位,其次為紅色、紫色。綠色中又以鮮嫩、略帶黃色調的秧苗綠為最佳,其次為寶石綠、江水綠、油綠,均以綠分布均勻者好。
②觀察透明度。在強光下觀察,透明度愈高愈好。
③聽聲音。敲擊聲清脆悅耳者為佳。
④觀察翠性和石花。
對光觀察,翡翠中有其他礦物顆粒的閃光(即翠性),並常有團塊狀白花,稱石花。兩者均以少為好。
⑤看裂痕和黑斑。裂痕有的是原礦中存在的,也有的是加工造成的,以少為好;黑斑是翡翠中各處的黑色斑點,也以少而小為好。
⑥看加工水平。以表面平滑、拋光好、形態正為佳。[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