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一德
王一德(1938.12.31-)壓力加工專家[1],中國工程院院士[2]。出生於浙江省杭州市。1968年於北京鋼鐵學院研究生畢業。曾任太原鋼鐵(集團)有限公司總工程師,現任太原鋼鐵(集團)有限公司董事會規劃委員會副主任,山西省專家學者協會會長[3]。
王一德 | |
---|---|
中國工程院院士 | |
出生 |
1938年12月31日 浙江省杭州市 |
國籍 | 中國 |
職業 | 工程師 |
長期工作在工程技術第一線,為我國不鏽鋼、電工鋼事業和軋鋼技術的發展做出了重大貢獻。主持不鏽鋼攻關、「高質量不鏽鋼板材技術開發」國家課題和不鏽鋼全線改造,使不鏽鋼工序成本大幅度降低;形成一整套不鏽鋼生產工藝技術;自主集成鐵水為主原料K-OBM-S三步法冶煉不鏽鋼新流程;採用強力粗軋機、大功率精軋機和世界最新TDC技術改造熱連軋;創新集成多項不鏽鋼冷軋、無縫鋼管和精密帶鋼新技術;業。主持改擴建國內第二個冷軋硅鋼廠,自主開發一整套冷軋無取向硅鋼生產工藝技術,屬國際一流水平。多次主持純鐵新材料研製,解決多項技術難題,性能達到國際先進水平,滿足了國防軍工和北京正負電子對撞機等重點工程需要。
2005年當選為中國工程院院士。
目錄
人物經歷
1938年12月31日,王一德出生於浙江杭州。中學時就讀於杭州第二中學,中學時代的他意氣風發,品學兼優。
1956年,由於鋼鐵工業發展對中國影響很大,王一德報考大學的第一志願是北京鋼鐵學院,最終順利考入北京鋼鐵學院,學習金屬壓力加工專業。
1963年,在北京鋼鐵學院攻讀該專業研究生。
1968年,研究生畢業後分配至太鋼工作,先後任技術員、工程師、高級工程師、室主任、鋼研所主任工程師、技術處處長助理等職。
1992年,擔任太鋼(集團)有限公司副總工程師、總工程師。
2005年,當選中國工程院院士。
人物生平
祖籍為浙江杭州的王一德,中學時就讀於杭州第二中學,中學時代的他意氣風發,品學兼優。一九五六年高考時,轟轟烈烈的鋼鐵工業發展對中國影響很大。那是一個特殊的年代,「大煉鋼鐵」的口號響徹中國的每一個角落,幾乎在最偏僻的村莊也有人在熱情高漲地開爐煉鋼。王一德報考大學的第一志願是北京鋼鐵學院。結果,他如願以償。
八年後,王一德研究生畢業,開始對人生的又一次選擇。當時,中國冶金行業內的研究生畢業人才屈指可數。經過考慮,他選擇了山西。他說,因為山西有太鋼,太鋼有中國惟一的冷軋硅鋼生產線。 如此這般,選擇了太鋼的王一德,從當工人、開軋(鋼)機干起,開始了平凡簡單又閃亮矚目的人生。許多年來,王一德一直在太鋼的生產科技一線,主要從事電工鋼、不鏽鋼和軋鋼工程科技工作。天道酬勤。王一德曾獲得十餘項省部二等以上科技成果獎,其中國家科技成果獎三項,為中國的不鏽鋼、電工鋼事業和軋鋼技術的發展做出重大貢獻,是此領域的一位優秀工程技術專家。
從上世紀八十年代中期開始,不鏽鋼在國際中國市場的需求量迅猛增長。國產不鏽鋼板材不能滿足社會需求。時任太鋼集團副總工程師的王一德,力主向國家申請立項,將發展不鏽鋼作為太鋼崛起的重點工程之一。這一重大決策,誕生了中國最大的不鏽鋼生產基地。王一德說,「這就是抓住了重點。」經歷過多少個不眠之夜,放棄了許多休息日,王一德主持完成「高質量不鏽鋼板材技術開發」國家課題和不鏽鋼改造,使太鋼不鏽鋼工序成本降低百分之四十,年效益達十點八億元人民幣。他還主持完成多項重大科研課題,使太鋼不鏽鋼實現跨越式發展,一舉進入世界不鏽鋼十強企業。 之後,他還主持建成中國第二個冷軋硅鋼廠,自主開發一整套冷軋無取向硅鋼生產工藝技術,可與美國、日本同屬國際領先水平。
王一德多次主持的純鐵新材料研製,解決多項技術難題,性能達到國際先進水平,滿足國防軍工和北京正負電子對撞機等重點工程需要。 時下,中國工程院院士是中國工程科技界的最高學術榮譽稱號。王一德說:「今天的王一德和昨天的沒什麼兩樣,才幹也沒增長多少,不同之處是責任更重了,社會對的期望和要求更高了。」一德告訴人們。中國工程院寄來的入選通知書的同時,一併寄來一封《八條共勉》的信函,他細細閱讀後,感受頗多。 王一德感嘆,院士不是「萬事通」,只是在某個領域裡有一些特長。要認清自己的責任,不斷地在自己的專業領域裡強化自己,接受大家監督,時刻保持謙虛謹慎,才能繼續為國家做貢獻。
王一德 | |
---|---|
研究太鋼
許多年來,王一德一直在太鋼的生產科技一線,主要從事電工鋼、不鏽鋼和軋鋼工程科技工作。天道酬勤。王一德曾獲得十餘項省部二等以上科技成果獎,其中國家科技成果獎三項,為中國的不鏽鋼、電工鋼事業和軋鋼技術的發展做出重大貢獻,是此領域的一位優秀工程技術專家。 從上世紀八十年代中期開始,不鏽鋼在國際中國市場的需求量迅猛增長。國產不鏽鋼板材不能滿足社會需求。時任太鋼集團副總工程師的王一德,力主向國家申請立項,將發展不鏽鋼作為太鋼崛起的重點工程之一。這一重大決策,誕生了中國最大的不鏽鋼生產基地。王一德說,"這就是抓住了重點。"經歷過多少個不眠之夜,放棄了許多休息日,王一德主持完成"高質量不鏽鋼板材技術開發"國家課題和不鏽鋼改造,使太鋼不鏽鋼工序成本降低百分之四十,年效益達十點八億元人民幣。他還主持完成多項重大科研課題,使太鋼不鏽鋼實現跨越式發展,一舉進入世界不鏽鋼十強企業。 之後,他還主持建成中國第二個冷軋硅鋼廠,自主開發一整套冷軋無取向硅鋼生產工藝技術,可與美國、日本同屬國際領先水平。
王一德多次主持的純鐵新材料研製,解決多項技術難題,性能達到國際先進水平,滿足國防軍工和北京正負電子對撞機等重點工程需要。 時下,中國工程院院士是中國工程科技界的最高學術榮譽稱號。王一德說:"今天的王一德和昨天的沒什麼兩樣,才幹也沒增長多少,不同之處是責任更重了,社會對的期望和要求更高了。"一德告訴人們。中國工程院寄來的入選通知書的同時,一併寄來一封《八條共勉》的信函,他細細閱讀後,感受頗多。 王一德感嘆,院士不是"萬事通",只是在某個領域裡有一些特長。要認清自己的責任,不斷地在自己的專業領域裡強化自己,接受大家監督,時刻保持謙虛謹慎,才能繼續為國家做貢獻。
70年代成果便開始顯現在工廠里,王一德是一個受工人師傅們喜歡的人,學歷高,有文化,掌握技術快,一般工人進廠幾個月後才能上軋機,王一德第二天便上機。從上世紀70年代開始,他的各項技術研究成果不斷湧現。太鋼試製國家重點工程用的冷軋純鐵板,年輕的王一德提出了一個與眾不同的方案,
不但很好地解決了技術難題,而且使太鋼這一技術達到當時西歐國家先進水平。但純鐵生產經過軋機退火後,出來的純鐵板板型有點不合格。"再好的方案,要真正解決實際問題還得靠工人、靠經驗豐富的老師傅們。"意識到這一問題後,王一德找到了有病休息在家的老班長,三下五除二,老班長便把難題破解了。"對技術研究人員來說,經常會解決大大小小的技術問題,這是最高興的事。"王一德說,不過,與解決小技術難題不同,當年這項技術榮獲山西省科技進步獎,這是他第一次拿"這麼大的獎","感覺暈乎乎的,做夢一樣"。王一德多年工作在太鋼工程技術一線,主要成果集中在不鏽鋼、電工鋼和軋鋼技術方面,這些成果幫助太鋼走在中國同行前列,有的甚至達到世界領先水平,給中國鋼鐵事業的發展做出了重大貢獻。
過去較長一段時間,太鋼雖是普特鋼兼有,實際上是要大不大,要特不特,品種多而散,集中度不高,競爭力不強。1998年,不鏽鋼和不鏽鋼材產量分別為9.6萬噸和8.2萬噸。1999年,國家抓產業結構調整,當時整個不鏽鋼市場缺口達2/3,同時考慮到太鋼處於太原上風口位置,上不鏽鋼項目不但生產工藝環保,而且產品可以100%回收。太鋼申請了14億的國債貸款,開始不鏽鋼建設。當時,王一德主持制定了不鏽鋼發展實施方案,並主持不鏽鋼技術創新和系統改造,使太鋼的不鏽鋼工序成本降低40%,年產量從10萬噸攀升至現百萬噸,居世界不鏽鋼企業第八位。
堅守太鋼,"挑糞種田,沒想到有今天"
隨着各項成果的影響日益擴大,王一德的名聲也越來越大,想挖人的企業不在少數。但他堅守着。"現在,人才'東南飛'的現象很盛,不過,不就'北飛'了嗎?"王一德認真地說:"根本原因還是事業。去其他地方的機會確實很多,專職、兼職、顧問都有,但除了在母校北京科技大學、包頭鋼鐵學院和太原科技大學擔任兼職教授、博導外,其餘的都拒絕了。對錢財不是很看重,的事業在太鋼,除非有一天太鋼不要了,否則會一直呆在這兒。"
對錢財不看重,對各種待遇和職務,王一德也容易滿足。"第一次受挫折時,挑過大糞,種過田,挖過山藥蛋,那時心想自己可能要在農村呆一輩子了;第二次受挫折,想自己這輩子能當上個副處長就知足了,沒想到後來會當上副總工程師、總工程師,直至院士。"王一德和老婆曾經沒有房子住,托朋友到處給找,找到的是廢棄的茅房,兩人只好分居單身宿舍;1985年、1988年曾兩次遭遇"死神",特別是後一次被誤診為肝癌晚期。他因此常跟年輕人講:不管遇到什麼情況,都不要荒廢自己,機會沒來時,不妨先充實完善自己。
王一德 | |
---|---|
省人大常委會副主任、忻州市委書記李俊明為王一德院士頒發聘書 |
人格品質
王一德誠懇地說:"當選院士,榮譽首先是太鋼的,沒有太鋼,就沒有的舞台;沒有太鋼,也增長不了才幹。"為"對得起太鋼,對得起支持自己的朋友和家人",2005年已67歲的王一德依然在奔波忙碌:負責新的不鏽鋼冷軋工程實施、冷軋硅鋼擴建工程、不鏽鋼無縫鋼管廠和不鏽鋼精密帶鋼廠……"會繼續在一線更加努力地工作,為太鋼的發展,為山西、為國家的工程科技事業和經濟社會發展再盡一把力。" 說到星期天都不休息,王一德說:"太鋼不光是,很多職工都是這樣。"說到他對太鋼不鏽鋼研究的貢獻,他說:"之前太鋼幾代人曾對不鏽鋼研究作出過不懈的努力";祝賀他當選工程院院士,他又說:"都是太鋼為創造的條件,陳董事長、吳書記、李總經理特別支持,黨政班子中的其他同志也做了很多工作"
"院士這個稱號可不是白拿的。"中國工程院在給入選院士寄入選通知書的同時,一併寄來了一封《8條共勉》的信函,王一德很認真地閱讀了,"第一個首先要擺正自己的位置,院士是普通一員,不是'萬事通',只是在某個領域裡有一些特長;其次是要認清自己的責任,不斷地在自己的專業領域裡強化自己,只要能動彈,就不會因為已經拿到這個榮譽就躺倒不幹了,一方面有責任,一方面工作本身也是一種樂趣;最後還要接受大家監督,這是8條里最重要的,時刻保持謙虛謹慎,才能繼續為國家做貢獻,大家才會繼續尊重你。"
主要貢獻
主持不鏽鋼攻關、"高質量不鏽鋼板材技術開發"國家課題和不鏽鋼改造,使不鏽鋼工序成本大大降低;形成一整套不鏽鋼生產工藝技術;自主集成鐵水為主原料K-OBM-S三步法冶煉不鏽鋼新流程;採用強力粗軋機、大功率精軋機和世界最新TDC技術改造熱連軋;創新集成多項冷軋新技術;主持建成國內第二個冷軋硅鋼廠,自主開發一整套冷軋無取向硅鋼生產工藝技術,與美國、日本同屬國際領先水平;多次主持純鐵新材料研製,解決多項技術難題,性能達到國際先進水平,滿足了國防軍工和北京正負電子對撞機等重點工程需要。
撰寫論文約40篇,譯著三部約200萬字。
獲獎情況
獲部省級以上重大科技成果獎15項,其中國家科技進步特等獎1項[4],國家科技進步二等獎1項,中國科學大會獎1項,國防科工委和冶金部聯合獎1項[5],部省級一等獎5項、二等獎6項。
國家科技進步特等獎
1、用於北京正負電子對撞機的純鐵研製,該項成果獲1990年國家科技進步特等獎
2、高質量不鏽鋼板材技術開發,獲2004年國家科技進步二等獎
3、以鐵水為主要原料生產不鏽鋼的新技術開發與創新,獲2006年國家科技進步二等獎
4、冷軋硅鋼片的研究,獲1978年中國科技大會獎
5、"八七"工程主磁鐵用超低硫純鐵研製,獲1979年山西省科技進步一等獎
先後獲評選為國家有突出貢獻的中青年專家、國務院特殊津貼專家和山西省優秀專家;
社會任職
太鋼董事會規劃委員會副主任
中國金屬學會不鏽鋼與耐熱鋼學術委員會主任委員
電工鋼學術委員會副主任委員
北京科技大學雙聘院士
人物評價
王一德同志長期工作在工程技術第一線,為中國不鏽鋼、電工鋼事業和軋鋼技術的發展做出了重大貢獻,是該領域的優秀工程技術專家。
視頻
中國工程院院士王一德在我縣調研
中國工程院王一德院士、歐陽平凱院士團隊應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