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三春
王三春 |
本名;王汝仁 別名;王三春 字;炳林 號;三春 出生地;四川巴中 逝世日期;1939年12月31日 |
王三春(1884~1939)本名王汝仁,乳名仁娃子,字炳林,號三春。四川巴中(今屬平昌)人。
目錄
人物生平
王三春幼時讀過幾年書,父親死後輟學務農。清光緒三十年(1904),王三春20歲時因爭山林樹木與族長、巴中首富王宗林鬥毆,自知闖禍不淺,縱火燒掉王宗林的一間茅草房,離家逃往川陝交界的大巴山,聚集數十名混跡天涯的流浪漢,先砍青岡棒為武器,後偷襲一股弱匪成功,繳獲步槍三五枝,開始了晝伏夜出、打家劫舍的土匪生涯。緊接着,王得知土興場的民團有槍50多枝,於一日深夜以在四山放火的疑兵之計,嚇得團總驚慌萬狀,以"全部繳槍,保全性命"為條件,派員與王談判,達成和解協議。王的勢力進一步壯大。
1925年,王在通江河地區活動頻繁,數次與巴中軍閥鄭啟和爭奪地盤,但終因力量單薄而向北轉移。
1929年春攻打陝南鎮巴縣漁渡壩成功,繳獲鎮巴縣南區區長王應欽的步槍數枝。至此,王的匪員已有五六百名,200多枝槍,並和勢力相當的土匪陳德三互相勾結。
不久,四川軍閥劉存厚派部屬廖雨辰攻打鎮巴縣。王見廖兵多勢大,主動讓開。1930年,廖雨辰被馮玉祥打垮,已被國民革命軍第十七路軍招安的陳德三駐防鎮巴。王不服,聚集千餘人將陳趕走,獨霸鎮巴。他在經濟上自成體系,設稅局自行徵稅,設銅元局自製貨幣;軍事上,擴展勢力,收羅部卒,存積糧草,蓄謀更大發展;政治上不受任何勢力指揮與節制,每遇國民政府或地方實力派收編時,則堅持"受招不受編"。
1932年4月,趙壽山任國民革命軍第十七路軍旅長兼西鄉警備司令時,派員赴鎮巴招安。王接受招安,被委任為川陝邊游擊司令,仍駐防鎮巴。此時,王已有四個團的編制,部屬4000多人。中共地下組織也派出陳仁三以參謀身份進入王三春部,計劃爭取改造王部,但成效甚微。
1933年9月下旬,進入川陝邊的中國工農紅軍第四方面軍在黑虎地區與王部相遇。王見紅軍紀律嚴明,戰鬥力強,不敢與之交戰。10月,紅軍東進迅速拿下宣漢、達縣等城市,王為自保,派員與紅軍達成"諒解",形成不戰不和、相安無事的局面。同年冬,四川軍閥劉湘奉蔣介石之命對紅四方面軍創建的川陝蘇區實行六路"圍剿"。王投靠劉湘,被任命為四川"剿匪"總司令部第一縱隊隊長,1934年3月30日由城口經萬源東向縣城進攻,與紅軍激戰於冉家壩。不料背後突然開來劉湘的范華旅,正好把他夾在紅軍與范軍的中間。王恍然大悟,方知劉湘借刀殺人,遂調轉槍頭與范軍對峙。紅軍聞訊派政工人員魏傳統與王密談,達成停戰與彼此互通有無協議。
王部與紅軍停戰後,劉湘調動所部和駐防陝南的第十七路軍合力"圍剿"。因雙方兵力懸殊,王只得逃往湖北竹谿縣,隨後又率餘部七八百人分散流竄陝南,重振旗鼓,終於重新占據鎮巴縣,引起國民政府和西安行營的焦慮不安。
1939年3月,西安行營主任兼陝西省政府主席蔣鼎文根據蔣介石命令,令駐防商縣並任西荊公路預備第一師師長的謝輔三率部入山進剿。謝輔三吸取國民政府軍多次圍剿王部均告失敗的教訓,化整為零,聯合友鄰部隊,歷時10個月,終於將王的殘部圍困在戶縣秦嶺北麓的太平峪,彈盡糧絕的王三春只得繳械投降。至此,活動於川陝兩省秦巴山區達35年之久的王三春匪患始告平息。
1939年12月31日,王三春在鎮巴縣被處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