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今生
王今生[1] [2](1916年7月13日-2009年7月3日),中国福建省南安市丰州镇人。1930年3月年仅14岁的王今生即参加了革命,先是加入青年团,后于8月加入中国共产党。9月惠安暴动失败后,与党组织失去联系。1933年他前往菲律宾寻找党组织,后来参加了当地的抗日战争。战后他离开菲律宾,辗转于香港、新加坡、印尼等地,参加那里的党组织活动。1949年回国参加解放战争。福建解放后,于1952年他任漳州市平和县县长;1954年调任福建省侨委党组成员、办公室副主任等职;1958年任泉州市市长、中共晋江地区泉州市委副书记等职。1987年离休。
王今生个性突出,敢说、敢骂,清正为民,群众关系很好。无论在1958年大跃进大炼钢铁的年代,还是在文化大革命年代,他顶风而上,奋勇保护古城泉州的古木古迹,虽遭残酷迫害,却无怨无悔。他大半生为弘扬中华文化做出了杰出贡献。
目录
保护古刹
位于福建泉州西街、建于唐宋年间的开元寺及东西塔,是中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近千年历经风雨的古刹到了现代又险遭文化大革命红卫兵的洗劫。现在人们可以在寺院漫步,欣赏高耸挺立的古塔,然而许多人并不知道,如果没有王今生,人们也许已无缘见此千年古迹了。
1966年夏天文革初起,特从外地来泉州“破四旧”的红卫兵们涌向开元寺准备捣寺毁佛,形势危急。当时正受冲击的泉州市市长王今生闻讯,不顾个人安危,第一时间赶到现场。
“开元寺不能砸!要砸,你们就先从我身上踩过去!”身材健硕的王今生一边伸开双臂拦住红卫兵,一边高声喊着。
宛如被张飞一声怒喝吓住的曹军,红卫兵们愣住了。王今生见势,转而婉言相劝,对他们反复讲述开元寺的历史价值、文物价值。
“如果你们对此还有意见,我们可以致电请示周总理”,王今生的无私无畏,以理服人,劝退了红卫兵,感化了围观的群众,很多泉州市民因此留下来参与寺院的保护工作。千年古刹终于躲过一场浩劫。
在那个荒唐的年代,破坏古刹古佛像的事件防不胜防。泉州承天寺法堂的佛像、铜佛寺的十五尊铜佛也被强行拆下运到工厂。正当这些佛像将被熔化之际,好在已经被打成“走资派”的王今生,在关键时刻挺身而出,奋不顾身地组织人手将佛像运走并保护起来。
往前追溯,1958年泉州市的大炼钢铁运动,由于燃料不足,有部门批准学生砍树做燃料。王今生得悉后四处奔走,以市长的身份制止了一批又一批奉命砍树的人,从而保住了开元寺、中山公园以及清源山等处的千年古榕古树。
复修古刹
上世纪80年代,新加坡佛教协会会长的宏船法师回到阔别几十年的泉州,看到当年自己出家的承天寺残垣断壁,悲恸不已。宏船法师找到了王今生,委托他负责寺院的复修重建工程,两人按照文物保护的要求重建古寺的思路不谋而合。
1984年暮春,承天寺复建工程破土。从工厂、民宅搬迁,寺院总体规划的制定到每一项工程的实施,从招聘能工巧匠到建筑材料的选购,王今生都亲自把关,一丝不苟地按原规模进行修建。经过六年夜以继日的奋战,一座座巍峨的殿宇神奇地矗立在原来的位置上。古刹重光,宏船法师由衷慨叹:“没有王今生,承天寺不可能这么快就复建好。”
承天寺“复原”的消息传开后,许多素昧平生,祖籍泉州、漳州的港澳台同胞、海外侨胞络绎不绝找上门来,将一项又一项重要工程托付给这位年逾古稀的老人。此后的十多年里,王今生不断“接招”。
1987年,主持谯楼(威远楼)重建工作; 1988年,主持开元寺落架修复工作; 1996年,主持漳州南山寺落架重修工作; 2001年,完成崇福寺修建工程。 除此之外,还有延福寺、铜佛寺的修缮工程。
1992年,泉州市成立泉州少林寺复建委员会,身为主任的王今生亲自率众踏勘遗址。在他的努力和影响下,台湾同胞和海外侨胞慷慨解囊,工程进展顺利,大雄宝殿、天王殿等中轴线建筑在遗址上拔地而起。
他还在修复开元寺、承天寺等古建筑群的基础上,组建泉州古建筑公司。如今,这个公司已剥离泉州历史文化中心,走南闯北,成为文物古建筑修缮修建界的生力军,尽显闽南传统古建筑的风采。公司管理者还获评福建省“非遗”传统建筑营造技艺代表性传承人。
离休后的近20年里,王今生主持修建的殿堂楼阁多达20馀座,成了国内地方上修复保护古建筑的先行者,也成为没受过系统教育的“无证专家”。
著名古建专家马瑞田说:“王老是‘文革’后第一批提倡修旧如旧、维护古建筑的老行家,他对中国古建筑博物馆、对保护中国文化和闽南传统建筑功莫大焉!”
这位“无证专家”的名气,已胜过他以前政治身份的影响。从“文革”期间力保古迹文物,到晚年致力泉州文化遗产复兴建设,王今生数十年如一日地奔走操劳,他的桑梓情怀和传奇事迹,在他故去之后的“文都”古城,至今仍被人们津津乐道。王今生的努力与奉献,被海内外乡亲铭记于心。
弘扬中华传统文化
1982年,中国国务院公布泉州为中国第一批24个历史文化名城之一。为了发掘保护、发扬光大泉州丰富多彩的文化遗产,早已离休在家的王今生于1983年,写信给当时的福建省委书记项南,倡议成立民间组织“泉州历史文化中心”,集结志士学人,采取有效措施,为保护和管理好这座文化名城贡献力量。这一倡议当即获省委、省政府批准与支持。
此后,由王今生担任董事长和法人代表的泉州历史文化中心,团结了一大批文史界的中坚人物,不时为保护和建设历史文化名城向市委、市政府建言献策,并逐步开展了保护和整理工作,开研讨会、办杂志、出专著,涉及海交、方言、南音、戏曲、民俗、宗教、武术、建筑等领域。在他们的努力下,中国南音学会、泉州南音研究会、泉州方言研究会、泉州南少林研究会等文化团体先后成立,《泉州历史文化中心通讯》《泉南文化》《泉州方言》等刊物纷纷面世,地方历史文化的研究成果如雨后春笋。
王今生主持编撰的《泉州古建筑》专著,第一次总结了闽南传统建筑营造法式,可说是开山之作,出版后带动了传统民居建筑的研究热。1992年至1994年间编纂出版的《泉州历史文化丛书》(共6册,100多万字),在泉州以至闽南地区更是引起不小的轰动。
特别一书的是王今生对南音的保护和传承费尽心血。南音堪称泉州的传世之宝。上世纪50年代,泉州南音面临后继乏人的危机,时任泉州市市长的他甚是焦虑。1958年,经福建省文化局(现文化厅)批准,“泉州民间乐团”(泉州南音乐团前身)在他的牵头组织下很快成立了,泉州南音进入一个新的发展时期。乐团成立后,具体教学研究计划他都亲自参与制定,对师徒们的教与学他了如指掌,生活上更对他们关心备至。
王今生认为,泉州南音应该界定为古典音乐,而不仅归属于曲艺范畴。上世纪80年代初“复出”后,他亲自请来了抗战胜利后在新加坡时的老领导、时任中央音乐学院院长的赵沨[3]。1985年,他与赵老共同倡议发起成立了中国南音学会,隶属于中国音乐家协会。当时,海内外南音界的专家学者连续几年汇聚泉州,一起探讨研究南音及其历史源流、发展规律,汇集了许多极有价值的论著。
泉州市民族民间文化保护工作研究会会长、泉州市南音艺术家协会主席陈日升说:“王老上世纪50年代成立‘泉州市南音研究社’,1960年抢救性组建泉州民间乐团,主推召开两届全国性的南音学术讨论会,推动确立了泉州南音今天的地位,也为南音入选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做了坚实的学术准备。”
除了南音,对泉州的梨园戏、木偶戏、高甲戏、打城戏等非物质文化遗产,王今生都抱有极深的感情,倾尽全力支持和保护。他知人,也敢冒风险用人。高甲戏《连升三级》的编剧王冬青和《泉州木偶戏线规》的整理者吕文俊,都是在身陷囹圄时由王今生担保出来起用的,他们都为泉州文化艺术留下不朽著作。
2009年7月3日,王今生走完了94年的人生旅程。举殡之日,灵堂里里外外摆满了层层叠叠的花圈,市区南俊巷到东街两旁站满了泣泪送别的市民。泉州人民对这位卸任49年的老市长由衷地敬重爱戴,依依不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