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众托
王众托,男,1928年生,湖南平江人,系统工程与管理科学专家[1],大连理工大学知识科学与技术研究中心主任,中国系统工程学会副理事长,2001年当选为中国工程院院士[2],获系统科学与系统工程科学技术奖终身成就奖[3] 。
王众托 | |
---|---|
中国工程院院士 | |
出生 |
1928年 北京 |
国籍 | 中国 |
职业 | 博士生导师 |
知名作品 | 《分布式计算机管理与控制系统》 |
目录
人物经历
王众托 男,中国工程院院士。1928年出生于北京。1951年从清华大学电机系毕业后,到大连工学院电机系
工作,是中国系统工程学科创建人之一,并将系统工程方法与信息技术应用于工程管理,取得了许多实用成果,多次在国家获奖。他培养的博士研究生已有6人成为博士生导师。他正致力于知识科学与知识管理的理念、方法、技术与工具的研究与相应的信息系统的开发。
50至60年代从事自动化专业建设与自动控制理论及计算机应用方面的引进与研究工作,70年代后期从事系统工程专业与学位建设,是我国系统工程学科研究与学位制度创建人之一。
人物成就
现任大连理工大学知识科学与技术研究中心主任,国家自然科学基金会咨询委员会委员,国际知识与系统科学学会副主席,国际知识与系统1928年 。辽宁省政府咨询委员会委员,大连市委市政府咨询委员会委员。
曾任该校系统工程研究所所长,管理学院第一任院长(1986-1989)。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工科评议组成员(第一、二、三届),电子工业部计算机与自动化控制教材编委会副主任,中国系统工程学会副理事长,中国软件行业协会工程协会理事长,中国自动化学会理事,中国管理学会理事。7种核心刊物的编委。
在上一世纪的五十与六十年代,他从事自动化专业的创建和理论的引进,工业自动化应用的试点工作,曾开发过我国第一台石油管卷管机的自动控制系统以及我国第一台电渣重溶的交流控制系统,在我国自动化研究与教育领域做过大量艰苦的开拓工作。
在国内,他在上一世纪的60年代从事系统工程领域理论与应用研究,70年代后期在大连理工大学建立了我国第一批系统工程科研机构与博士学位授予点。他一贯主张系统工程研究必须密切联系我国经济建设实际,并身体力行,参加实际研究课题,先后完成了能源系统分析、炼油企业生产计划与调度系统分析、县区综合社会经济发展战略研究、元决策理论与应用、水资源的综合利用、网络计划技术的新方法与应用、智能型交互式集成化决策支持系统等,在经济建设中发挥了重要的作用。
他曾在维也纳国际应用系统分析研究所(IIASA)任研究员,主持国际合作项目。项目成果开辟了我国区域综合规划大型集成化决策支持系统研究与开发的新方向,也为IIASA开辟了信息技术在系统工程中应用的新领域。
他编写出版过11种教材与专著,其中《分布式计算机管理与控制系统》获国家级优秀教材奖,《系统工程引论》两版先后两次获电子工业部优秀教材奖,翻译出版了9种教材(其中一些经典理论专著对系统与控制理论在我国的传播起过重要作用),在国内外发表过120多篇学术论文与科学报告。科研成果曾获国家科技进步奖,国家教委科技进步奖和石化总公司科技奖,全国计算机应用成果奖等11项。
1984年第一批获国家级有突出贡献中青年科技专家称号。1998年获全国模范教师称号。两次获辽宁省劳动模范、三次获大连市劳动模范称号。2001年,王众托成为中国工程院院士管理学部成立后首批增选的院士。
研究领域
能源系统分析、炼油企业生产计划与调度系统分析、县区综合社会经济发展战略研究、元决策理论与应用、
水资源的综合利用、网络计划技术的新方法与应用、智能型交互式集成化决策支持系统等
王众托早在上个世纪50至60年代就开始从事自动化专业建设与自动控制理论与计算机应用方面的引进与研究工作,曾为大连市研制的我国第一台自行设计加工的石油管卷管机开发过自动控制系统。
上个世纪70年代初,为了发展全市高新技术,大连市科技领导部门提出自行研制控制用小型计算机,王众托担任总负责人。他们从总体结构、指令系统设计到机箱、电源的设计加工都是自己动手的。试制的成功总算填补了大连市独立研制计算机的空白。当时还在工人劳模的支持下顶着压力进行计算机的普及教育,为大连市的信息技术启蒙作过贡献。
上个世纪70年代后期,王众托从事系统工程专业学科与学位建设。在大连理工大学创办我国第一批系统工程专业研究机构和博士点。主要从事能源系统分析、炼油企业生产计划与调度系统分析、县区综合社会经济发展战略研究、元决策理论与应用、水资源的综合利用、网络计划技术的新方法与应用、智能型交互式集成化决策支持系统等领域的研究。其中有些成果获得很大的经济效益,有11项成果获奖(其中国家级2项)。除了应用研究外,还从事过多项理论研究,完成了5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包括一项重点项目)。出版过10本教材和专著,9种译著,发表过140篇论文和报告。
个人作品
编写出版过10 种教材与专著(其中《分析式计算机管理与控制系统》获国家级优秀教材奖,《系统工程引论》两版先后两次获电子工业部优秀教材奖),翻译出版了9种教材(其中一些经典理论专著对系统与控制理论在我国的传播起过重要作用),在国内外发表过120多篇学术论文与科学报告。
获得荣誉
科研成果曾获国家科技进步三等奖
国家教委科技进步一、二等奖
和石化总公司科技奖
中国计算机应用成果一等奖等。
1984年第一批获国家级有突出贡献中青年科技专家称号。
1998年获全国模范教师称号[4]。
两次获辽宁省劳动模范、三次获大连市劳动模范称号。
教育理论
学以致用
王院士说,教育的重要目的之一是培养学生的创造力,要培养人们去运用所学的知识。王院士认为,当前中国处在一个经济困难时期,也是一个充满机遇的时期,如果抓住时机,发挥创新能力,走出一条新路,不仅会摆脱消极影响,而且可能提高中国的经济实力和国际地位。提高要有创造性,需要我们有大量具有创造能力的人才。管理教学主要是能力的培养,MBA/EMBA的优越性就在于此。
王众托院士举了一个例子:广东顺德新宝电器专做家用电器,包括电熨斗。他们的技术人员在德国的展览会上见到一款带有电机和腿的电熨斗,在不用时电机会把电熨斗自动支起来,避免了因人为不注意烫坏衣服的问题。这样一个熨斗要几百欧元。技术人员回国后反复琢磨,把不倒翁原理用于熨斗,用简单办法解决了难题。
这是一个技术创新的例子。王众托院士说:"是因为他们有生活体验,把生活经验与生产技术结合起来,就产生了创造性结果。 ""MBA/EMBA培养创新人才的方式适合中国当今社会需要。"他总结说,MBA/EMBA比传统全日制教育具有优越性,教育的精髓在于培养人的创新力,能力需要锻炼,需要实践。
思维方式
创新型思维方式就是渗透式学习,也就是发现隐性知识,它是指学者提供新的、首创的、有积极意义的知识,是在已有知识基础上创造新的知识。着重于系统集成创新。这些系统研究依靠系统直觉,这种只觉得培养离不开形象思维,创新则是依靠系统直觉和系统分析的有机结合。
提及创新,就不得不提到创新素质,创新素质需要具备分析能力、实践经验、创造力、沟通能力、商务与管理能力、伦理道德以及终身学习能力。培养这样的创新人才,高校面临很大挑战,王院士认为,高校应当做到:以教为中心变成学为中心,立足于学科,必要的知识传授交流必不可少,使学生学会怎么学习,提倡讨论,增加创造性的训练,培养学生的多元智能,把科学与艺术有机的结合起来,适应创新人才的要求,注重素质教育。王院士对未来大学的使命做出了总结,高校要承担起教学、研究、孵化三项重大任务。孵化不仅仅是指孵化科研成果还要培养创新人才。未来,中国不仅仅是劳务商品的输出,还要人才输出、智力输出。
王院士引用泰山的一副对联以及雨果的一句名言,他说,人的智力是无穷的,思维的能力无限,我们应该相信未来的中国会有更多的创新型人才出现,中国必将成为人才的输出国。
指导方向
决策分析与决策支持系统;
知识管理与知识系统工程。
视频
王众托院士谈学习
王众托采访视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