開啟主選單

求真百科

王俊乂
圖片來自36O

王俊乂 王俊乂[yì](1036~1103),字堯民,泰州如皋人(今江蘇省如皋市)。王觀、王覿堂侄,王睍之子。宣和元年(1119)宋徽宗趙佶欽點舍試第一名(狀元),並對他的人品大加讚賞,說:「真所謂俊異(乂)矣」、「宜即超用」。俊乂持才居節,拒不往謁權相蔡京。歷任吏部員外郎、右司員外郎,後以直秘閣知岳州,67歲時卒於任所,歸葬如皋城內薛家池。《宋史》有傳,傳稱:「俊乂與李祈友善,首建正論於宣和間,當是時諸公卿稍知分善惡邪正者,二人力也。」著有《易說》10卷,《王俊乂文集》10卷。

目錄

生平簡介

王俊乂,如皋人,字堯民,王覿從子,北宋徽宗時上舍試狀元。

少時在家鄉如皋刻苦攻讀,後至京師開封太學深造,成績居冠,被宋徽宗皇帝親擢為舍試第一名。由於一身正氣,剛直不阿,多次拒絕權相蔡京、童貫拉攏,仕途一直受排擠傾軋,僅任國子監博士、太學博士、吏部員外郎、右司員外郎,最終67歲時卒於任所,歸葬如皋城內薛家池。

《宋史》稱他「與李祈友善,首建正論於宣和間。當是時,諸公卿稍知分別善惡邪正,兩人力也。」遺著有《文集》《易說》各十卷。

狀元陂燈光不滅如皋第一巷是集賢里(即冒家巷),第一巷裡如皋第一家族是王氏家族,第一家族裡誕生了如皋也是江海大地上的第一個狀元王俊乂。

王俊乂故居位於如城東南隅集賢里,現如皋高等師範學校西。集賢里得名於北宋,王氏家族居此,王門子孫王惟熙、王觀、王覿、王咸義、王歧、王振綱五代出過六位進士,一位狀元王俊乂。這條宋代古巷王家族現存舊屋29間,有堂屋、廂房、影壁水井扣馬梁等,當年的書齋、花園、假山、水池已不見蹤跡了。 王俊乂自幼好學,聰明過人,青年時更是專心苦讀。他一度嫌城市喧鬧,一個人搬到如城西北十里外的農村租屋讀書。讀書處方圓四畝,地勢高平,四面環水。相傳王俊乂每夜一燈清炯,光燭悠遠,朗朗書聲播四野。這個個性化的讀書方式,為他打下了堅實的知識基礎。後來去京師開封求學,王俊乂成績為太學之冠。

清汪廷燮《狀元陂》詩稱道其事:「太原家世總能文,第一臚傳更有君。北宋直臣存故里,東皋衰草沒秋墳。種魚舊沼鷖鳧亂,隱豹名山霧雨紛。六百年來燈未續,心香一瓣是誰焚?」 狀元坊巍峨不朽如皋人從來敬重王俊乂的人品和官品,把他年輕時讀書處稱為「狀元陂」,並在東大街為他建了「狀元坊」,還在郜家巷、薛家潭建了「狀元墳」,對他表示永遠的懷念和致敬。

如城西雲路巷向北到東大街這一帶叫狀元坊,而巷口大街交接處矗立一石牌坊,石牌坊下有石雕獅子蹲踞,又引出向北一條小巷子叫獅子巷。「文革」中狀元坊改叫「附小西巷」,獅子巷改叫「躍進路10巷」,但人心難違,1981年狀元又回來了,人們感到還是叫「狀元坊」更順口。

《如皋縣誌》《如皋文化志》敘述道:王狀元俊乂少時至開封求學,旅費用盡,有人勸他去投奔當時握有大權的宦官童貫,可獲資助,時人稱蔡京為「公相」,童貫為「媼相」。王俊乂不屑一顧。宋徽宗迷信道教,寵愛道士林靈素,林靈素在寶籙宮講道經,詔令太學選士人去聽講。王俊乂到講堂,貼近帷幕,太監點名傳呼,令人感到意外的是王俊乂隔幕致禮,並不出拜。當時林靈素權傾朝野,人人畏懼,俊乂卻處之泰然,別人都為他捏一大把汗。

人物出自

《宋史·列傳第一百三》——「王俊乂傳」

人物事跡

俊乂字堯明。遊學京師,資用乏,或薦之童貫,欲厚聘之,拒不答。林靈素設講席寶籙宮,詔兩學選士問道。車駕將臨視推恩,司成以俊乂及曹偉應詔,俊義辭焉。人曰:「此顯仕捷逕也,不可失。」俊乂曰:「使辭不獲命,至彼亦不拜。倘見困辱,則以死繼之。」逮至講所,去御幄跬步,內侍呼姓名至再,俊乂但望幄致敬,不肯出;次呼曹偉,偉回首,俊乂目之,亦不出。既罷,皆為之懼,俊乂處之恬然。

以太學上舍選,奏名列其下,徽宗親程其文,擢為第一。及賜第,望見容貌甚偉,大說,顧侍臣曰:「此朕所親擢也,真所謂u2018俊乂u2019矣。自古未有人主自為主司者,宜即超用。」蔡京邀使來見,曰:「一見我,左右史可立得。」俊乂不往,僅拜國子博士。居二年,乃得改太學博士。

鄆王謁先聖,有司議諸生門迎。俊乂曰:「此豈可施於人臣哉?禮如見宰相足矣。」乃序立敦化堂下,及王至,猶辭不敢當。進吏部員外郎。嘗入對,帝問:「卿知前所以親擢乎?蓋主司之意不一,是以天子自提文衡也。衛膚敏、吳安國今安在?」具以對,即召為館職,而遷俊乂右司員外郎。為王黼所惡,以直秘閣知岳州。卒,年四十七。 [1]

參考文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