開啟主選單

求真百科

來自 搜狐網 的圖片

王子於戈銘》是一個名詞術語。

漢字(拼音:hàn zì,注音符號:ㄏㄢˋ ㄗˋ),又稱中文[1]、中國字、方塊字,是漢語的記錄符號,屬於表意文字的詞素音節文字。世界上最古老的文字之一,已有六千多年的歷史。在形體上逐漸由圖形變為筆畫,象形變為象徵,複雜變為簡單;在造字原則上從表形、表意到形聲。除極個別漢字外(如瓩、兛、兣、呎、嗧等),都是一個漢字一個音節。 需要注意的是,日本、韓國、朝鮮、越南等國在歷史上都深受漢文化的影響,甚至其語文都存在借用漢語言文字的現象[2]

目錄

名詞解釋

在春秋晚期和戰國早期的一百五、六十年中,吳、越、楚、蔡、宋等國盛行鳥、鳳、龍、蟲書各種字體,把它們刻在銅器兵器上並施加錯金工藝,觀之富麗堂皇,裝飾性極強。這些字體的特點是以鳥類、鸞鳳、夔龍、蟲蛇類的形象,或做爲字體的外飾,或巧妙地嵌入字形之中,或只取其一部分,或使字形的線條屈曲蜿蜒而象徵地摹擬蟲蛇的形神動態,或把多種形式揉合於一字一器,千萬變化,不一而足。

《王子於戈》以二夔龍加於「王」字之上;「子」字下端擬蟲形,側飾夔龍;「於」字用西周金文寫法,側飾簡化夔龍;「之」字線條幾番迴繞,擬蟲形;「用」字上飾簡化鳥首,下飾鸞鳳;「戈」字以簡化鳳形嵌入字中,合以蟲形線條。如果除去裝飾,其字並無特出美感;把它們放到一起合觀,印象則又不同。尤其是那些精美的線條,令人嘆爲觀止。應該看到,這是先民對於文字的一種有意識的美化,反映了一種理解。但因其「非文字之常」,是一種對書法藝術的扭曲性追求,即註定了它們壽命不長。面對這種慘澹經營下的藝術品,我們不禁產生了一種失落感。

參考文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