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小凡
王小凡 男,美國國籍,癌症生物學家[1]。1955年5月出生於新疆。1986年獲加州大學洛杉磯分校博士學位。現任杜克大學Donald and Elizabeth Cooke終身講席教授。他在細胞信號轉導、DNA損傷與修復、腫瘤微環境等多個癌症相關的領域均有重要發現。他首先克隆了在癌症發生和生物發育過程中都具有重要作用的TGF-βIII型和II型受體,兩篇論文分別發表在《Cell》雜誌上,是TGF-β研究領域極為重要的發現,對TGF-β後來的研究產生了深遠的影響。他對TGF-β及其介導的下游信號通路進行了深入系統的研究,發現多個重要的調控因子及其相關機制,包括近期發現特定的 microRNA分子和分泌蛋白作為TGF-β信號轉導的中間載體而影響腫瘤微環境的分子機制。先後發表了130 多篇論文,其中在《Cell》、《Nature》、《Science》、《PNAS》等高水平雜誌上發表20 余篇,總被引用16000餘次。2017年當選為中國科學院外籍院士。
王小凡 | |
---|---|
出生 | 新疆 |
國籍 | 美國 |
職業 | 癌症生物學家 |
目錄
人物經歷
20世紀70年代,王小凡跟着母親從烏魯木齊搬到了河南的山溝里,「去支援三線建設」。一到當地,母親就因為「歷史問題」被關了起來。 [2]
王小凡與70多歲的老奶奶和妹妹住在農村一家人的廚房裡,每天吃頓飯都要去兩里地外打飯。組織直接把他送到工廠里,小學還沒畢業的王小凡就成了一名工人。
1977年夏天,參加第一次高考成績不理想,他繼續準備參加1978年夏天的高考。
1978年,以385分高考成績考入武漢大學,在校期間擔任校學生會副主席。
1981年夏天,他提前半年與77級學生一起參加研究生考試,以北京地區所有參加考試的兩萬多考生中總成績第一名考取了中國科學院遺傳研究所研究生,之後被推薦參加了首屆CUSBEA考試,又以第一名成績赴美學習。
1982年畢業於武漢大學生物化學專業,同年考入中國科學院遺傳研究所,並在當年舉辦的首屆「中美生物化學聯合招生項目」(CUSBEA)中取得第一名的成績赴美留學。
1986年,獲加州大學洛杉磯分校博士學位,之後在麻省理工學院師從癌症生物學大家Robert A. Weinberg從事博士後研究。
1992年,被聘為杜克大學藥理學和腫瘤生物學系助理教授,成為最早在杜克大學執教的華人教授之一。
1998年,成為終身教授,2003年晉升為正教授。現任杜克大學醫學中心藥理學和腫瘤生物學Donald and Elizabeth Cooke終身講席教授。
2017年11月,當選為中國科學院外籍院士。
科研貢獻
王小凡教授在細胞信號轉導、DNA損傷與修復、癌症轉移分子機制、腫瘤微環境等多個領域均有重要學術貢獻,尤其在TGF-β相關研究領域取得了令人矚目的成績。
他首先克隆了在腫瘤發生和生物發育過程中具有重要作用的TGF-βII型和III型受體,這一里程碑式的發現對TGF-β研究領域產生了深刻的影響。自這兩項成果發表於《Cell》雜誌以來,TGF-β信號轉導的相關研究迅速發展為癌症生物學和發育生物學的熱點課題並持續至今。在發現TGF-β受體的基礎上,王小凡教授進一步闡明了TGF-β信號轉導的分子機制,這些研究成果陸續發表於《Cell》《Science》《PNAS》《EMBO J》等學術刊物上。
在細胞信號轉導的複雜系統中,TGF-β通路的信號強度和最終結果往往受到其他信號分子的影響,王小凡教授也着重研究了TGF-β信號通路與其他主要信號通路間的相互關係。例如,他發現Wnt信號通路的負調控因子Axin/GSK3可以調控受體調控型SMAD3分子在蛋白水平的降解過程,從而改變細胞對TGF-β信號的敏感性,這一工作為癌細胞中不同信號通路間的相互影響提供了新的證據。另一個例子是他發現在成體間充質幹細胞中,TGF-β信號通過依賴於SMAD3的一種分子途徑促進β-catenin的入核過程,從而保證了成體間充質幹細胞的分裂增長,這種特定細胞環境中TGF-β與Wnt信號通路的相互作用對了解幹細胞自我更新、分化的分子機制提供了新的思路,以上兩項研究均發表於《Genes & Dev》雜誌。TGF-β信號通路的生理作用、尤其是其在癌細胞中的生物學功能也是王小凡教授的主要關注領域。
王小凡教授首先報道了TGF-β可以通過一條依賴於p53的通路上調細胞分裂抑制因子p21的表達,從而抑制細胞分裂增殖,這被證明是TGF-β抑制早期腫瘤細胞生長的一條重要途徑。闡明這一發現的文章發表於《PNAS》雜誌,已被引用達700次以上。除此以外,他對TGF-β生理功能的研究還包括TGF-β在細胞骨架系統建立、細胞分化以及在心血管疾病中的影響等。 [3]
2000年以來,王小凡教授開始進入DNA損傷修復的相關研究領域。
2001年,王小凡教授首先在《Nature》報道Rad17基因可以被識別DNA損傷的細胞周期檢測點激酶ATM/ATR直接磷酸化,作為一個關鍵的銜接步驟介導下游的細胞周期調控反應。此後,他還研究了protein phosphatase 5等其他基因在DNA損傷識別中的功能,相關成果發表於《Genes & Dev》《EMBO J》等雜誌。
近年來,王小凡教授主要投入對癌症轉移分子機制和腫瘤微環境相關問題的研究。2004年,他在《Cancer Cell》撰文報道分泌蛋白periostin通過Akt/PKB信號通路抑制癌細胞的程序性凋亡、促進血管內皮細胞存活,從而促進結腸癌轉移。
2008年,他發現βig-h3/TGFBI蛋白可以通過調節血管內皮細胞的細胞連接來加大血管通透性,從而促進結腸癌細胞的轉移,相關成果發表於《Genes & Dev》雜誌。在最近發表於《Cancer Cell》和《Nature Cell Biology》的兩篇文章中,王小凡教授發現特定的microRNA分子可以通過調控相應的趨化因子影響腫瘤微環境的動態變化;在這兩個例子中,microRNA分別改變調節性T細胞或間充質幹細胞在腫瘤組織中的數量從而影響癌症轉移。 [4] 這些發現得到了國際同行的廣泛關注和重視
。
王小凡教授先後發表了100多篇學術論文,其中在《Cell》《Nature》《Science》《Cancer Cell》《Nature Cell Biology》等高水平雜誌上發表20餘篇。
王小凡教授在美期間承擔了多項NIH/NCI的重要科研項目,獲得多項學術嘉獎,並受邀擔任多種雜誌的編委和審稿人 [5] 。
獲得榮譽
2017年11月,當選為中國科學院外籍院士。
2017年12月21日,入選「2017年度中國留學人員50人榜單」。 [6]
社會任職
2006年起,他開始擔任在國際上有重要影響的《生物化學期刊》(Journal of Biological Chemistry)的副主編,成為JBC建刊百餘年來的第一位亞裔副主編。
2007年起,他被聘請為國務院僑辦海外專家諮詢委員會委員。
2010年起,他被聘任為科技部重大科學計劃專家組成員
2012年,他開始擔任北美地區最大的具有近三十年歷史,兩千多會員的華人生物學會「美洲華人生物科學學會」(SCBA)主席,是擔任該職務的首位大陸出生的學者。
人物評價
參考資料
- ↑ Xiao-Fan Wang Donald and Elizabeth Cooke Professor of Cancer Research, in the School of Medicine .Duke University 引用日期2017-12-23
- ↑ 關於公布2017年中國科學院院士增選當選院士名單的公告 .中科院.2017-11-28[引用日期2017-11-28]
- ↑ Xiao-fan Wang, Ph.D. .Duke University[引用日期2013-02-20]
- ↑ Xiao-fan Wang, Ph.D. .Duke University[引用日期2013-02-20]
- ↑ 王小凡:我會為祖國科教事業做更多 .
- ↑ 2017年度中國留學人員50人榜單」發布 .央廣網引用日期2017-12-25
- ↑ 王小凡(Xiao-Fan Wang) .中國科學院[引用日期2019-01-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