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履
王履
目錄
人物簡介
王履,字安道,號畸叟,別號抱獨山人,江蘇崑山人,元末明初著名醫學家。
人物生平
[1]
王履,約生於元順至三年(王332年),卒於明洪武二十四年(1391年),享年59歲。王履才華橫溢,篤志苦學,博覽群書,教學鄉里,為後進之楷模。他的詩文做得很好,繪畫一也很有功夫。明洪武十六年(1383年)秋七月,五十多歲的王履曾登上華山絕頂,作畫四十二幅,文記四篇,詩一百一十首,被譽為「古今一人」。其醫學師承義烏丹溪,並有所發揮。明洪武四年(1371年)曾為秦王府良醫正。
醫學著述
[2]
王履的醫學著作,計有《標題原病式》、《百病鈎玄》、《醫韻統》、《內經或問》、《靈樞脈箋》、《十二經絡賦》等,均已佚失,今之傳世的,只有《醫經溯徊集》一書。
《醫經溯徊集》成書於明洪武九年(1368年),系作者醫學論文集,計神農嘗草說、亢則害承乃制論、四氣所傷論、張仲景傷寒立法考等21篇。這些論文均能從實際出發闡釋經旨,沒有穿鑿附會之弊,通俗而有說服力。故《四庫提要》謂:「觀其歷數諸家,俱不免有微辭,……然其會通研究,洞見本源,於醫道中實能貫徹源流,非漫為大言以夸世也。」
學術思想
[3]
深研《內經》微旨
王氏研究《內經》有其獨特的一套治學方法,他說「凡讀書不可先看註解,且將經文反覆而詳昧之,待自家有新意,卻以註解參校,庶乎經意昭然,而不為他說所蔽。若先看註解,則被其說橫吾胸中,自家竟無新意矣。」
辨傷寒溫暑之異
王氏認為,研究《傷寒論》需以立法為出發點。他說:「讀仲景之書,當求其所以立法之意,苟得其所以立法之意,則知其書足以為萬世法。」林億校訂《傷寒論》時,謂有三百九十七法,一百一十三方。其聞雖有程德高提出疑問,但仍未詳細核實數宇。王氏通過條分縷析,反覆推尋,認為數字不當,有違仲景原意。《傷寒論》全書其間有論無方者和重載者荏多,故於三百九十七法內,除去無方論治者和重複者,只以有方治而不重複者計之,得二百三十八條,並將「法」改為「治」字,而成二百三十八治,比較符合實際。
王氏認為,欲使溫病學說能獨立於傷寒,首先必須明確《傷寒論》的內容實質,即仲景立法原意,他專稿論述了張仲景傷寒立法考,發明「仲景專為即病之傷寒設,不兼為不即病之溫暑設也」之精義。王氏認為,冬日傷寒,即病謂之傷寒,不即病過時而發謂之溫病、暑病,其因皆由於寒,故一以傷寒而為稱。但由於過時而發,寒已變溫,故施治不得以相混。仲景書為即病之傷寒立法,而醫家不明於此,以「即病」之法,治「不即病」之病,「宜乎貽禍後人,以歸咎於仲景之法,而委廢其太半也」。王氏能獨具慧眼,看似辨《傷寒論》之用,實是為溫病學說的發展鋪平道路。
在明確《傷寒論》為即病之傷寒設後,王氏並從病因病機,臨床表現,治療用藥上將傷寒與溫暑區別開來。於是,王氏作:「傷寒溫病熱病說」,深加探究。提出傷寒盛於霜降以後春分以前,寒邪在表,閉其腠理,非辛甘溫之劑不足以散之,此仲景桂枝、麻黃等湯之所以必用也。溫病、熱病後發於天令暄熱之時,怫熱自內而達於外,郁其腠理,無寒在表,非辛涼或苦寒或酸苦之劑不足以解之,此仲景桂枝、麻黃等湯,獨治外者之所以不可用,而後人所處雙解散、大黃湯、千金湯、防風通聖散之類,兼治內外者之所以可用也。通過分析比較,明確地看出了傷寒由表入里,為寒在里,脈證為惡寒脈緊,治當辛甘溫散。溫熱由里出表,寒已變熱在表,脈證無寒而渴,治當清里為主。傷寒化熱入里與溫熱治法大同,然在表治法則若天淵,不可不辨。
王履先從辨析《傷寒論》立法原意入手,論證其為即病之傷寒設,不為不即病之溫暑設。繼而明辨傷寒、溫熱之異,這樣就徹底地從理論上將溫熱與傷寒並列起來,結束了溫熱隸屬傷寒的歷史。
潛心雜病辨證
王氏於雜病辨證研究頗有心得,提出了不少新的見解。茲以中風為例。王氏提出中風病因有內外,名稱有真類之分。他說:「但三子以相類中風之病視為中風而立論,故使後人狐疑而不能決。殊不知因子風者,真中風也多因於火,因於氣,因於濕秋類中風而非中風也。」為中風分類制定了可靠的依據。從而開始初步認識中風的真正病因,並不是感受了外來風邪,而是一種內風所致。較之前人不問內因、外因,而惟從事於麻桂、姜辛、烏附等辛溫藥來治療中風,不但在理論上大有區別,同時在治療上亦大有提高。後世如清代張伯龍、葉天士等在王氏的基礎上,創立了肝風學說,證明了王氏澄清歷代對中風的模耩看法,貢獻很大。此外,王氏對陰陽虛實補瀉亦有許多發揮並有專篇論「陽虛陰盛、陽盛陰虛論」和「瀉南補北方論」,對後學啟迪甚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