開啟主選單

求真百科

王廣厚[1] [2] [3] [4] [5]

王廣厚
性別
出生 1939年11月
國籍 中國
籍貫 安徽省肥西縣
民族
母校 北京師範大學物理系
職業 物理學家


物理學家。1939年11月生於安徽省肥西縣。1963年畢業於北京師範大學物理系。2011年當選為中國科學院院士。南京大學教授。 長期從事物理學交叉學科領域的科學研究和教學工作。1984年起,在國內率先開展原子團簇物理的實驗和理論研究並取得了一系列創造性成果。在國際上首先提出區分異同位素團簇和相同同位素團簇,發現了濺射離子團簇的同位素效應。首先觀察到硅團簇表面振動模及其量子特性、氟化鋰團簇一階和多階拉曼散射和聲學聲子增強效應。發現包裹團簇的納米噴射以及金團簇在硅晶表面形成的納米結構具有多道共振隧穿特性。建立了過渡金屬團簇經歷金屬—非金屬、磁性—非磁性轉變的尺寸方程。揭示了金屬原子線的生長序列及其由原子鏈狀經螺旋多殼結構向晶態的演變規律。帶領研究組自行設計和研製成功多台團簇實驗裝置,並以團簇為基元製備了多種具有奇異性質的納米結構和材料及量子器件。


目錄

教育背景

1963年畢業於北京師範大學物理系。

工作經歷

  • 1963年9月至1967年12月,在南京大學外語系修習英文。
  • 1968年留南京大學物理系任教。
  • 1980年6月至1982年8月美國紐約州立大學物理系訪問學者。
  • 1990年10月至1991年10月德國薩爾蘭大學新材料研究所客座教授。
  • 1997年7月起任「小顆粒與無機團簇國際會議」國際顧問委員會委員和MSF(瑞士)國際顧問編委等。
  • 2010年獲得自然科學二等獎。
  • 2011年12月9日,當選為中國科學院數學物理學部院士,專業:原子分子與團簇物理。

研究方向及領域

原子團簇和團簇組裝的結構和性質,包括:理論模擬、實驗設計和可控制備原子團簇和團簇組裝納米結構,原位和離位檢測其物理和化學性質,如熱、電、磁和光及催化活性,質量和能量輸運等。

科研成果

長期從事物理學交叉學科領域的科學研究和教學工作。1984年起,在國內率先開展原子團簇物理的實驗和理論研究並取得了一系列創造性成果。在國際上首先提出區分異同位素團簇和相同同位素團簇,發現了濺射離子團簇的同位素效應。首先觀察到硅團簇表面振動模及其量子特性、氟化鋰團簇一階和多階拉曼散射和聲學聲子增強效應。發現包裹團簇的納米噴射以及金團簇在硅晶表面形成的納米結構具有多道共振隧穿特性。建立了過渡金屬團簇經歷金屬—非金屬、磁性—非磁性轉變的尺寸方程。揭示了金屬原子線的生長序列及其由原子鏈狀經螺旋多殼結構向晶態的演變規律。帶領研究組自行設計和研製成功多台團簇實驗裝置,並以團簇為基元製備了多種具有奇異性質的納米結構和材料及量子器件。

主要獎項及榮譽

  • 1995年光華科技基金獎等部、省獎11項,獲國家授權的發明專利2項。
  • 2003年,獲得教育部提名國家科學技術獎(自然科學獎)一等獎。
  • 2002―2003年度中國物理學會胡剛復物理獎。
  • 2010年,獲得自然科學二等獎。
  • 發表學術論文320多,其中在Phys.Rev. Lett.,Phys Rev, Appl. Phys. Lett., Adv. Mater等國際學術刊物(SCI)發表論文180篇,被SCI他引達400多篇。
  • 學術專著:
  1. 《團簇物理學》(2003年11月,上海科學技術出版社)作為優秀科技著作受到「上海科技專著出版基金」資助。
  2. 《粒子與固體相互作用物理學》專著(上冊,1988,下冊1991,科學出版社)。
  • 被國際會議邀請作特邀報告10多次,主持了首屆「團簇科學和原子工程國際研討會」(1995)、「團簇科學和納米技術國際研討會」(2002)、「中德團簇和納米粒子研討會」(2003),以及作為大會主席將主持「第12屆小顆粒與無機團簇國際會議」(ISSPIC―12)(2004)。
  • 主持完成國家自然科學基金重大項目「原子團簇的化學與物理」(1988―2002)。
  • 培養研究生共45名,其中博士生32人,獲得2003年全國優秀博士學位論文1人。

學術成就及著作

參考資料

外部鏈接

[1]南京大學新聞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