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應睞
王應睞(1907.11.23-2001.5.5),福建金門人,生物化學家,中國近代生物化學科研事業的主要奠基人。 [1-2] 1929年(中華民國十八年)畢業於南京金陵大學化學系,1941年(中華民國三十年)獲英國劍橋大學哲學博士學位,1953年加入九三學社,1955年選聘為中國科學院院士。 [1-2] 王應睞主要研究酶化學與營養代謝,對維生素、血紅蛋白、琥珀酸脫氫酶進行了深入的研究,發現酶朊與FAD是以共價鍵結合,並受底物與磷酸鹽等物激活,這項工作是該酶研究的重要突破。成功地組織了在世界上首次完成具有生物活力的人工合成牛胰島素和酵母丙氨酸轉移核糖核酸兩項重大基礎性工作。 [1-2] [3]
王應睞 | |
---|---|
性別 | 男 |
出生 |
1907年11月13日 中國福建省金門縣 |
逝世 | 2001年5月5日 |
民族 | 漢族 |
職業 | 生物化學家 |
目錄
簡介
1907年(清朝光緒三十三年)11月13日,王應睞出生在福建省金門縣一個華僑家庭。他2歲喪父,6歲喪母,在兄嫂的扶養下,他先在私塾讀書,以後進入鼓浪嶼著名的英華書院上學。他自幼父母雙亡,在哥嫂的撫養下長大,11 歲時考入鼓浪嶼的英華書院,只用了6 年的時間讀完9 年的課程,提前於1925 年畢業。1929 年畢業於金陵大學,以全班第1 名的優秀成績獲「金鑰匙」獎,留校任化學系助教。由於他勞累過度,得了肺病。在北京西山養病期間,他得知燕京大學研究生院招考生物化學研究生,就要求金陵大學讓他去進修。1933 年,入燕京大學研究生院。1934 年撰寫了「豆漿與牛奶的消化能力在體內與離體條件下的比較」論文,刊登在《中國生理》第8 期上。因他肺病復發,所以又住院療養。1936 年接到金陵大學通知其回校任講師、參加農村的營養狀況調查。不久,日寇侵華,王應睞隨校遷往四川重慶,調查資料也散失了,他痛惜不已。正在此時,英國招考生物化學專業研究生,他倉促應考,獨占鰲頭,被錄取為劍橋大學攻讀生物化學博士學位研究生。 1938 年當31 歲的王應睞跨入了劍橋大學時,以研究維生素最為熱門。1931 年瑞士的卡勒(P.Karrer)確定維生素A 的結構,1934 年合成成功。之後又確定了維生素B、維生素C、維生素D 的結構並且合成了它們。自1937年起,先後有8 位科學家以研究維生素獲諾貝爾獎。王應睞在營養學家海爾斯(Halls)教授指導下,選擇了維生素生理作用及微量測定作為研究課題。王應睞發現維生素A 不能過量服用。他給大白鼠服用過量維生素A 後,發現大白鼠骨質變疏鬆,皮下出血。維生素A 是體不可缺乏的,並可預防肺癌。王應睞通過實驗還證明,過量服用維生素A,對人或動物都將產生毒性,而且用維生素A 預防肺癌的有效劑量同致毒劑量差不甚遠。這項研究首次表明了維生素A 的副作用,受到醫學界的重視。1945年,英國的《生物化學》雜誌發表了王應睞的研究論文「維生素A 過多症」,以後被許多人引用。在此期間,王應睞的另一工作是微量和超微量的維生素測定。遠在農村營養狀況調查時,他就感到簡易測定的重要性,於是他結合了物理和化學方法提出了一種目測維生素B 的新方法,從而轟動了英國醫學界。牛津大學的彼德斯教授是專門研究維生素B1 的,不相信這個中國研究生能用簡易的方法進行可靠的測定。為此,英國一個醫學委員會下屬的維生素小組,決定組織一次實際比試,看誰的方法好。彼德斯教授的助手先上去做測定。他經過吸附洗脫、提純等一系列操作,最後用光學儀器測定。儘管儀器很精密,但由於在吸附、洗脫過程中難以避免滲入雜質,因此最後測得數據準確度不高。王應睞採用的是熒光法和硫色素法,雖然不用精密的光學儀器,卻同樣能測得維生素含量的值,而且準確度還高一些。彼德斯和其他參觀的人都信服了。英國維生素研究小組委員會對這一方法尤為讚賞,因為這對戰時的營養測定工作很有幫助。1941年,王應睞以「維生素化學測定」作為博士論文取得了博士學位。王應睞原準備回國,但戰火已把歐亞間的交通切斷,他只得留在英國繼續從事研究。當時,一些主要的維生素已陸續被發現,但酶的研究正方興未艾。王應睞決定轉入研究酶,於1943 年到劍橋大學另一位生物化學教授凱林的實驗室工作。[1]
1925年(中華民國十四年),英華書院畢業,時年僅17歲。接着進入福建協和大學。
1926年(中華民國十五年),轉入南京金陵大學攻讀化學。
1929年(民國十八年),王應睞畢業於金陵大學留校工作。
1931年(民國二十年),他得了肺結核,休養了2年。
1933年(民國二十二年),他進了北平燕京大學化學研究生院,從事氯仿、甲苯對蛋白酶的作用以及豆漿與牛奶消化率的比較等研究。
1934年(民國二十三年),他再一次病倒,被迫休養。
1936年,(民國二十五年)病剛痊癒,就接受金陵大學的聘請擔任講師。
1938年(中華民國二十七年),他考取庚款留英,到英國劍橋大學攻讀博士研究生,在LJ海里斯博士(Harris)指導下從事維生素研究。於1941年得到生化博士學位。
1941年(民國三十年),王應睞受聘於劍橋大學Dunn營養實驗室,繼續從事維生素研究。他和Moore在國際上首先發現合成的純維生素A過量時有毒性,在英國生物化學雜誌上發表了《維生素A過多症》一文,引起各國學者的重視。
1943年(民國三十二年),王應睞到劍橋大學Molteno研究所,在國際著名生化學家D凱林教授(Keilin)領導下工作,對血紅蛋白的研究取得了突出的成果。
1945年(中華民國三十四年),王應睞乘船取道印度回國,被南京中央大學醫學院聘請為生化教授。
1948年(民國三十七年),王應睞應林可勝和馮德培的邀請離開中央大學到上海的中央研究院醫學研究所籌備處擔任研究員,從事氨基酸代謝與維生素的關係及酶研究。
1950年,中國科學院生理生化研究所成立,王應睞擔任該所的研究員兼副所長。
1955年,在布魯塞爾舉行的第三屆國際生化大會上,王應睞宣讀了研究的論文。
1958年,王應睞加入了中國共產黨,同年被任命為中國科學院生物化學研究所所長。
1963年,他擔任人工合成胰島素協作組組長,組織協調與中國科學院有機化學研究所、北京大學的合作。
1965年9月,王應睞領導中國科學家在世界上首次成功合成牛胰島素。
1977年起,又挑起了整個科研工作的協作組組長的重擔,在制定各單位分工,確定酶法合成與化學合成的關係等方面起了重要的作用。
1978年,協作組成立了RNA連接酶製備、長片段連接和活力測定三個研究組,大大加快了步伐,終於在1981年完成了世界上第一個人工合成的轉移核糖核酸。
1981年,王應睞領導中國科學家獲得了世界上第一個人工合成的轉移核糖核酸。
1984年,王應睞退居二線,擔任上海生物化學研究所名譽所長,他還領導一個課題組,並親自選定方向,對近年來國際上分子生物學中的前沿課題——酶與核酸的相互作用開展研究。
1987年,在王應睞的積極倡導下,召開了由中國生物化學學會組織的國際生化會議(IMB)。王應睞作為會議的主席,在確定大會報告人,邀請國外學者參加等工作中起了主導作用。
2001年5月5日,逝世於上海,享年93歲。
研究
王應睞所建立的維生素B1的硫色素熒光測定法,能夠簡便準確地測定食品以及尿等生物樣品中的維生素B1含量,對於缺少精密儀器的實驗室起了重要的作用。王應睞完成了4種不同水溶性維生素微量測定法。王應睞還建立了其他B族維生素的測定方法以及維生素C的電位滴定法。
1943年,在國際著名生化學家D凱林教授(Keilin)領導下工作,對血紅蛋白的研究取得了突出的成果。王應睞提供完整的實驗證據,證明豆科植物根瘤中含有血紅蛋白。這一發現有助於從生物化學的角度來解釋生物進化學說,並且促進了對豆血紅蛋白在根瘤固氮中的作用的深入研究。王應睞還提純與結晶了寄生在馬胃中的馬蠅蛆的血紅蛋白,並且研究了它的性質,闡明了在不同生活條件下血紅蛋白的性質與功能的關係。
20世紀50年代,王應睞對琥珀酸脫氫酶的分離純化,輔基鑑定以及輔基與酶朊連接方式進行了系統的研究。琥珀酸脫氫酶是生物體呼吸鏈上一個重要組分,1950年他就觀察到鼠肝組織中琥珀酸脫氫酶活力與核黃素的攝取量密切相關。但是這個酶與具有脂雙層結構的線粒體膜結合得比較密切,難於溶解下來而提純。經與鄒承魯、汪靜英等反覆實驗,最後採用正丁醇抽提法,成功地把琥珀酸脫氫酶從線粒體膜上溶解下來,得到了高純度的水溶性琥珀酸脫氫酶,而且其活力比同期國外報導者高出1倍以上。然後,王應睞和同事們對琥珀酸脫氫酶的性質又進行了深入的研究,證明它是一種含有異咯嗪腺嘌呤二核苷酸和非血色素鐵的酶,酶的蛋白部分與異咯嗪腺嘌呤二核苷酸是以共價鍵結合的,在酶研究中,這是第一個被發現以共價鍵相結合的異咯嗪蛋白質。這項工作處於當時酶學研究的世界領先水平。他是人工合成胰島素工作的主要組織者之一,在整個工作過程中,他參與制定合成方案,調配力量。[2]
人才培養
在培養人才上,王應睞倡導的一個成功的做法是舉辦高級生化訓練班。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前大學裡沒有設立過生化專業,建院初期來所的青年科研人員幾乎都是化學系畢業的,沒有經過生化的基本訓練。王應睞參照他當年在劍橋的經驗,舉辦了高級生化訓練班,既系統講授生化的最新知識,又強調提高動手能力,掌握研究方法,選了一系列經典的研究實驗,讓學員動手去做,從中學習生化大師是怎樣做研究的。訓練班的對象,開始主要是所內青年科研人員,以後應全國各地要求,於1961年舉辦了一次大型的訓練班,有400多人參加。當年的學員中有許多人現在成了有關單位生化科研和教學的骨幹。1979年又在滬、杭兩地同時舉辦了一次大型訓練班,參加者達500人。這種集中培訓的方式,對於學員系統掌握生化的最新知識,打下紮實的生化基礎,用以從事研究或教學,實踐證明是一種良好的方法。如學生:陳善明、楊光圻。
獎項
1996 獲何梁何利基金科學與技術成就獎 (獲獎) 1988 美國佛羅里達州邁阿密生物技術冬季討論會上,王應睞被授予「特殊成就獎」 (獲獎) 1987 獲國家自然科學一等獎 (獲獎) 1982 獲國家自然科學一等獎 (獲獎) 1978 獲全國科學大會重大科技成果獎 (獲獎) 1929 南京金陵大學頒發的「金鑰匙」獎 (獲獎)
評價
王應睞先生熱愛祖國、淡泊名利,為創建創新型國家而努力奮鬥。應睞先生為人謙和敦厚,有種儒家的學者風範;他心懷祖國生化事業,建國初期,國內各產業百廢待興,科技事業更是一派凋敝景象,在王應睞先生的努力下,先後引進了鄒承魯、曹天欽、鈕經義等傑出人才。 王應睞先生不僅極大推動生化與細胞所的科學事業發展,更為新中國的生化科學事業發展作出了傑出的貢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