開啟主選單

求真百科

王有德 (1954年9月 - ) 男,回族中共黨員,大專學歷,寧夏靈武人,寧夏靈武白芨灘國家級自然保護區管理局原黨委書記、局長。寧夏靈武白芨灘國家級自然保護區局長。 1973年參加工作,1981年加入中國共產黨,現任寧夏靈武白芨灘國家級自然保護區管理局黨委書記、局長兼靈武市白芨灘防沙林場黨委書記、場長。2005年5月被國務院授予"全國先進工作者",2006年7月,被評為"全國優秀共產黨員",受到中共中央的表彰獎勵。

王有德
讓沙漠變綠洲
出生 1954年9月
國籍 中國 回族
知名於 獲評"科學治沙的探路人

他以堅韌的毅力和「寧肯掉下十斤肉、不讓生態落了後」的拼搏幹勁,團結帶領白芨灘林場職工營造防風固沙林60多萬畝,控制流沙近百萬畝,在浩瀚的毛烏素沙漠邊緣築起了一道南北長61公里、東西寬30公里的綠色屏障,有效地阻止了毛烏素沙漠的南移和西擴,為寧夏生態建設做出了積極貢獻。2009年入選「100位新中國成立以來感動中國人物」,2018年12月18日,被黨中央、國務院授予改革先鋒稱號,並獲評「科學治沙的探路人」。[1]

目錄

主要榮譽

王有德1996年、2001年兩次受到全國綠化先進工作者獎勵

1999年被國家林業部評為森林資源林政管理先進個人

2002年被自治區農村"三個代表"重要思想學教領導小組、自治區黨委組織部評為全區農村"三個代表"重要思想學習教育活動先進個人。

2003年被中共中央宣傳部確定為"全國實踐三個代表的模範",同年當選為第十屆全國人民代表大會代表。

2004年,又被授予全國十大國營林場優秀管理獎、西部開發傑出貢獻獎和中國環境科技實業家稱號

2005年5月被國務院授予"全國先進工作者"

2006年7月,被評為"全國優秀共產黨員",受到中共中央的表彰獎勵。

2018年12月18日,黨中央國務院授予王有德同志改革先鋒稱號,頒授改革先鋒獎章,並獲評"科學治沙的探路人"。

2019年9月17日,被授予「人民楷模」國家榮譽稱號。

人物簡介

「我這輩子就幹了兩件事,一件是讓沙漠變綠洲,另一件是讓職工變富。」這兩件事,串起了王有德的一生。

王有德的老家在靈武市馬家灘,毛烏素沙漠的東南邊緣。幼年的王有德眼睜睜看着風沙一次又一次灌滿窯洞,黃沙一次又一次爬上窗台,最後逼着全村人搬離故土。從那時起,制服沙魔的念頭就深深種在了王有德心裡。[2]

王有德同志一直堅守着「生命不息,防沙不止」的人生信念,帶領職工在浩瀚的毛烏素沙漠邊緣築起了60多萬畝的綠色屏障。他創造的「五位一體」防沙治沙綜合發展模式,被國務院確定為重點推廣模式。他先後獲得「全國優秀共產黨員」「全國治沙英雄」「感動中國雙百人物」「全國生態建設突出貢獻者」等榮譽稱號。

改革必須要敢於硬碰硬。1985年,王有德被任命到白芨灘防沙林場工作。當時,林業經營單一、人心渙散,要讓林場活起來,留得住人,必須推行改革。他搬掉鐵交椅,砸爛鐵飯碗,讓職工「干自己的活,掙自己的錢」。當年,全場共完成治沙造林5093畝,比改革前增加了3000畝,成活率達72%,比改革前提高了40多個百分點。為增強防沙治沙的後勁,他又提出了「立足林業促林業,圍繞林業發展多種經營,力推林業建設綜合發展」的深化改革方案,為林場今後的發展奠定了堅實的基礎。自1994年以來,場裡先後成立了三個綠化造林公司,承攬綠化工程,走 「以林養林,以副促林」的路子,每年創收4000多萬元,拿出近千萬元用於治沙造林,占治沙總投資的80%,為治沙造林提供了強有力的資金保障。為了最大限度地調動全場職工植樹造林、防沙治沙的積極性, 2000年開始,他把創新機製作為林業發展的根本動力,制定實施「六個一」治沙目標,嚴明獎懲機制,嚴格合同管理,限期綠化達標,超額全獎,完不成任務全罰。30多年來,職工們在毛烏素沙漠營造防風固沙林60多萬畝,實現了人進沙退,為「三北防護林」建設作出了突出貢獻。職工收入也年均保持12%的增長速度,成功地走出了一條「以林為主,林副並舉,多種經營,全面發展」的興場之路。

改革必須要讓群眾得實惠。只有真心維護群眾的利益,讓職工早日脫貧,才能更好地維護黨的形象。為了讓職工搬出那些「風天進沙、雨天漏水」的土坯房,他四處籌款,將自己、親朋好友等10多戶的房子抵押貸款,為職工建房,解決他們的後顧之憂。鼓勵支持職工發展種植業、經果林、苗木產業、養殖業,增加職工收入。出台政策,對上學的職工子女實行助學金補助,讓林場職工子弟的求學夢都能實現。改革開放,讓白芨灘的事業有了翻天覆地的變化,固定資產由原來的40萬元增加到1億多元,林木資產由原來的500萬元增加到6億多元,由20世紀80年代的一個基礎設施落後的小林場發展到現在基礎設施完善、擁有現代化設備,正在向數字化、智慧型邁進的新型保護區。他也被國家林業局評為「綠色長城」獎章獲得者。

改革必須要撲下身子帶頭干。面對茫茫沙海,他與職工一起推沙、平田、砌渠道。黃沙漫漫,沒有地方做飯,就啃干饃、喝冷水;沒有住處,就把麥草往地上一鋪和衣而眠。就這樣,他一干就是三十多年,憑着「寧肯掉下十斤肉,不讓生態落了後」的拼勁幹勁,贏得了民心。職工跟着他每年完成治沙造林兩到三萬畝,比過去提高了近10倍,累計治沙造林60多萬畝,控制流沙百萬畝,是前40年的總和,有效阻止了毛烏素沙漠的南移和西擴,將沙漠向東推出去20多公里,保護了母親河,保護了萬頃良田,極大地改善了周邊生態環境和職工的生活條件,實現了場子活、沙漠綠、職工富的奮鬥目標,創造了改造利用沙漠,實現沙區經濟循環發展的成功範例,為全國科學治沙提供了寶貴的經驗,林場先後獲得全國防沙治沙先進單位、全國生態建設先進集體、全國十佳林場、國土綠化突出貢獻單位等榮譽稱號。

改革必須要講科學。他始終堅持科學治沙、綜合治沙,改變過去單一植苗、成活靠天的被動造林模式,轉變為現在的工程措施與生物措施相結合、三季造林的綜合治沙模式。在治沙資金保障上,堅持走多種經營的路子,拓寬增收致富渠道。通過多種經營收入,每年反哺治沙造林,成功探索出了「五位一體」綜合治沙模式,即在沙漠外圍大面積營造以灌木為主防風固沙林,形成第一道生態防線;圍繞乾渠、公路、果園周圍建設多樹種、高密度、寬林帶、喬灌結合、針闊混交的大型骨幹林帶,構成第二道生態屏障;在兩道生態防線的保護下,內部引水拉沙造田,培育經果林和苗圃,果園成為職工的「搖錢樹」,苗圃成為職工的「綠色銀行」。在田間空地,種植畜草,發展養殖業,形成了牲畜糞便肥田、林草養殖牲畜兩項循環產業。40多年來,他伴隨着改革開放的大潮,走出了一條綠色、生態發展之路,創造了治沙奇蹟,見證並實踐着「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的理念。[3]

個人經歷

1976年,王有德如願進入林業系統,1985年,他出任白芨灘林場副場長,開始帶領職工與沙漠展開一場艱苦卓絕的搏鬥。初到林場,讓王有德痛心的不是漫天黃沙,而是和沙子一樣散亂的人心——大部分職工想的不是治沙造林,而是怎樣離開這個荒灘。

治沙須先聚人心。王有德深知,只有打破現有的「條條框框」,調動起職工的積極性,才能更好地和沙漠搏鬥。他堅決推出三項改革措施:壓縮非生產人員;實行工效工資,按勞取酬;打破「大鍋飯」,實行責任承包制。提出「六個一」目標任務:每人一年扎一萬個草方格,挖一萬個樹坑,種一萬棵樹,完成治沙造林面積一百畝,從治沙中實現收入一萬元。[4]

王有德身先士卒,吃在沙漠、睡在野外,白天和職工一起推沙、平田、砌渠道,夜晚點着煤油燈研究第二天的工作……

「光下苦力還不行,還要學習科學治沙、綜合治沙,才能實現治沙事業可持續發展。」王有德說。通過多年的實踐和創新,他帶領職工成功推廣了草方格治沙、喬灌草結合的精準造林技術,探索建立了「在外圍建灌木固沙林,周邊建喬灌防護林,內部建經果林,搞養殖業、種牧草,養殖業反哺林草業」五位一體綜合治沙模式,實現了「沙漠綠、場子活、職工富」的奮鬥目標,為全國防沙治沙提供了寶貴經驗。

王有德打響了上任後的第一場大型攻堅戰。在北沙窩流動沙丘地帶,他要開發500畝果園。此時,多年來的粗放管理,使得白芨灘林場徘徊不前,職工一盤散沙,大家對場裡沒有信心,對北沙窩的開發也是將信將疑。擺在王有德面前的首要難題是怎樣才能調動大夥的積極性。當時林場的經濟條件不好,職工一年收入才幾百元。王有德覺得只能用領導幹部的實際行動來感召大夥,只有憑領導幹部的意志來聚合工人們。白天,他和職工一起推沙平田砌渠道,挖坑施肥栽樹苗,夜晚點着煤油燈安排第二天的工作。離家僅3公里的王有德和職工住在工地的帳篷里,最長一次竟50多天沒回家,他和職工一樣,吃的是工地上刮進沙子的飯,早上一起來頭髮上、臉上、被子上都是一層細沙。作為一個領導,他帶頭苦幹, 在白芨灘,王有德身先士卒、帶頭苦幹的事情說也說不完,每個職工都能不假思索地講出一大堆。 在建北沙窩林場果園的泵房時,王有德和職工一道往房頂上運送空心板。1992年10月,靈武市政府將大泉鄉東邊的8700畝沙荒地劃撥給白芨灘林場,要求到年底初步開發1000畝,接到任務後,王有德立即帶領林場的幾十名職工向茫茫大漠挺進。時值初冬,大泉鄉一望無際的沙漠裡寒風呼嘯,沙子打在臉上如刀割一般。他和工人干在一起,睡在一起,沒處做飯,他們乾糧就水;他們將麥草往沙地上一鋪和衣而睡。王有德每天只能睡三四個小時,儘管到晚上腳腫得連鞋也脫不掉,可他還是堅持在幾公里的渠 拜上跑十幾個來回。其間,他完全可以坐車回家,但他從不搞特殊,在這裡一住就是3個月。

王有德心中只有一個目的:扼制風沙,造福於民。 18年來,他做事的原則就是一切從大局出發,不搞短期行為。 1999年入冬時節,靈武市將靈州大道及環城的9公里綠化任務交給了白芨灘林場。當時,有人提醒王有德,市政府財政緊張,200萬元的工程費不知要拖到猴年馬月,林場資金不寬裕,還是想辦法推掉算了。王有德馬上批評說:"我們的職責就是種樹,哪兒需要就往哪兒種,作為林業建設者,該奉獻時必須奉獻,多栽樹不是啥吃虧的事。"栽種期間,晚上9點鐘樹苗才到。為了保證高成活率,必須當即栽上。王有德召集林場全體職工連夜趕植。第二天還要參加一個項目談判的王有德一直干到凌晨4點,實在干不動了就讓他的妻子和大兒子來接替他干。2001年5月,白芨灘林場以最低報價中標古王高速公路第一合同的綠化工程。原設計方案的路基邊坡採用混凝土方格網,每平方米造價28元。由於成本高,造價大,投資方提出改用植物護坡方案,並要求先行試驗。其他承包單位怕吃虧、擔風險,不願接受這個方案。王有德和班子成員商議後,成功拿下了試驗任務,使工程造價降為每平方米5元,僅為原造價的六分之一左右,僅這一項就為國家節約投資金額250萬元左右。王有德經過認真研究後,提出質疑,認為方案設計樹種起點太低、形象差,建議種植側柏、樟子松等高檔樹種。因為涉及增加費用,甲方一時難以決斷。王有德當即承諾:林場承包的10多公里標段,全部改種側柏、樟子松,不增加一分錢費用。建議被採納,林場卻未從該項工程賺到錢,還倒貼了不少"家底"。如今,王有德的諫言已在自治區高等級公路上變成現實。

「20多年前窮得差點連婚都結不了,一輛170元的鳳凰牌自行車,還是王場長托人給我買的。」職工李桂琴回憶。如今,李桂琴飼養了100多頭奶牛,經營着40多畝果園苗圃,種植溫棚2000多平方米,資產達到200多萬元,成為白芨灘林場拔尖的致富戶。

王有德在白芨灘防沙林場工作期間,治沙播綠,興場富民,成功走出了一條「以林為主,林副並舉,多種經營,全面發展」的興場之路和「內改經營機制、外拓生存空間,靠創新求發展」的發展之路。在北沙窩和大泉沙漠引水治沙造田,開發土地5000畝種植經果林,同時種植果樹和栽植防護林帶23萬株,解決就業160多人。昔日的沙漠變成職工生存的「口糧」,果園成了職工的「搖錢樹」,苗圃成了職工的「綠色銀行」,還讓260多名林場職工過上了美好生活。

2014年,王有德辦理了退休。同事們都說,苦了一輩子,榮譽和成績都有了,該回家好好享享清福了吧!可看到白芨灘仍有60多萬畝荒漠尚未得到治理,王有德覺得這是他的責任。他開始二次創業,在寧夏銀川河東機場的東邊承包了荒灘區繼續防沙治沙,在這裡創建了寧夏沙漠綠化與沙產業發展基金會,並擔任理事長。

楷模歸來

2019年「十一」國慶節後,「人民楷模」王有德從北京回到寧夏,回歸忙碌的日常。「拿的獎越重,肩上的擔子就越重,壓力就越大,還得好好干啊!」[5]

65歲了,身體還算硬朗,手癢了,他便脫掉外套,挖挖溝、抷抷土、栽栽樹。

在園區餐廳和工人一起吃完午飯,休息一會兒,王有德又開始了新一輪的忙碌。晚上八九點,天已經完全黑了,王有德才拖着一身的疲憊,回到家裡。

從北京回來不到一個月時間,馬鞍山生態園區里修好柏油路4公里,建好6個溫棚,共計1700平方米。

退休5年,7000畝荒地變綠洲

馬鞍山位於銀川河東國際機場東南方向,距離機場不到10公里。

五六年前,這裡還是一片荒漠,因為濫采濫挖造成地形破碎,水土流失嚴重,碎石砂礫堆成一座又一座的小山。

2013年王有德退休後,發起成立了寧夏沙漠綠化與沙產業發展基金會,並擔任理事長。馬鞍山附近方圓1萬多畝荒地,被無償提供給基金會,開展沙漠綠化與沙產業發展公益事業,使用期限30年。

開路引水、削高填低、清石換土……馬鞍山生態園每年以上千畝的速度綠化沙漠。5年過去,已經完成了播綠面積7000餘畝。

其中,建設生態防護林3000多畝、採摘園1000餘畝、社會募捐生態公益林2000多畝,栽植各種樹木100多萬株;建設600畝的生態植物園,引進培育各種苗木43種、46萬多株。

王有德又一次開啟「點石成綠」的魔法,變荒地為綠洲。

從「勞模」到「楷模」,榜樣的力量感染身邊人

「他和我想象的一樣精神、硬朗,和藹可親。」馬鞍山生態園工程項目部工作人員尹菊花是靈武人,從小聽着勞模的故事長大:冒着大雨下地撒種,背水泥板砌渠磨爛脊背,為了種樹「過家門而不入」……

真正接觸王有德後,她才明白,勞模和普通人有什麼不一樣。去年春節剛過,她以為王有德會在家休息幾天,結果他還是和往常一樣,每天都上山,檢查工作進度,「看到哪棵樹發了芽、開了花,他便開心地笑起來,像個孩子」。

她說,王有德每天接觸項目工程,都成半個專家了,有一次他背出來混凝土的配比,周圍的人驚呆了。

基金會工作人員王冠跟隨王有德工作8年時間了。他說,生活上王有德很和藹,但工作上很嚴格。幹事時,王有德很少表揚人,王冠在基金會工作這麼長時間,僅僅得到過兩次誇讚,「那兩次我到現在還記得,高興壞了!真的,一點不誇張,眼淚都激動得流出來了。」

「每次看到60多歲的老人,在工地上和工人比賽着幹活。我們這些年輕人怎麼還能不努力呢?我想,這就是榜樣的力量吧!」王冠說。

王有德用他的實際行動影響着身邊的人,把自己身上的幹事精神傳承下去、播散開來。(記者 陳 郁  姜 盼)

外界評價

在林業改革上,王有德具有超前意識。為了增強防沙治沙的後勁,王有德提出了"立足林業促林業、圍繞林業發展多種經營、力推林業建設綜合發展"的深化改革方案,為林場後來的發展奠定了基礎。他說,防沙治沙是一項周期長見效慢非常脆弱的事業,有了強大的經濟基礎,我們的防風治沙事業才會有更大發展,才能有更大的公益效益和社會效益。 1998年,王有德採取入股自願、退股自由的辦法,將磚廠和預製板廠改制成靈武市第一家股份制公司,股東均由工人選定,風險共擔,當年就實現利潤分紅20%,並向職工兌現,分紅最高的職工達8000元,打破了大鍋飯,使職工既得到了眼前利益,又看到了長遠效益,激活了分配機制,又給企業帶了一個好頭。 1994年,王有德再出高招,投資40萬元興建花卉綠化苗圃,並成立了專門承攬綠化工程的添保治沙公司。

為了最大限度地調動起全場職工植樹造林、防沙治沙的積極性,王有德在全場實行植樹造林與經濟指標生產責任制,逐步摸索出一套行之有效的管理辦法。2000年開始,他把場裡固沙植樹等大小任務,全部進行招標,在全體職工中展開競爭,誰的技術力量強,誰有能力為場裡爭取到最大利益,誰就中標。讓內部職工充當"小工頭"、"大老闆",把競爭機制引入內部管理,激發了林場職工的生產積極性,促進了林場的生產建設。 王有德還非常重視業務學習,他自己就是通過學習鑽研林業專業書籍和多年的實踐積累,從一個門外漢成為自治區著名林業專家的。對林場職工的學習,他也抓得很緊。從1990年開始,每年都辦冬閒學習班,請林科院的專家和場裡的技術骨幹為職工講課,傳授節水灌溉、林木繁殖等專業知識,專業技術培訓成為職工年終考核的一項重要指標。經過多年學習培訓,全場職工專業理論和實踐水平普遍得到提高。人人都成為能夠獨當一面的技術能手。王有德把職工的事、場子的事當成自己的事來辦,在他的影響下,職工也把林場的事看成自己的事,正是在王有德的感召和影響下,白芨灘人齊心協力,幹什麼事成什麼事,以常人難以想像的吃苦精神,留下了一個個蹋蹋實實的綠色足印,創造了一個個防沙治沙的奇蹟。

視頻

人民楷模王有德

王有德 沙漠愚公

王有德:播綠四十載 衝破漫天沙

參考資料

  1. 王有德:在治沙播綠中實現人生價值 中國文明網,發布時間;2019-11-11 15:53
  2. 【綠色發展70年】「人民楷模」王有德 中國林業網,發布時間;2019-9-20 10:56:50
  3. 王有德簡介 中央網;
  4. 「人民楷模」王有德:每一抹綠色都浸透赤子情深 光明日報,發布時間;2019-10-08
  5. 北京領獎歸來,「人民楷模」王有德在忙啥 寧夏日報,發布時間;2019年10月27日08:02

人文社科學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