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朴(五代)
王朴(906年-959年4月25日[1] ),字文伯。東平(今山東東平)人。五代時後漢、後周名臣。
王朴幼時穎悟,好學擅文。後漢乾祐三年(950年),擢進士第,拜秘書郎,依附樞密使楊邠。其後見政局日亂,便審勢東歸,避亂免難。廣順元年(951年),擔任鎮寧節度使柴榮(後周世宗)的節度掌書記。柴榮即位後,王朴獻《平邊策》,主張「攻取之道,從易者始」,先取江淮,再逐一消滅南方割據勢力,最後平定北漢;並規劃開封、修訂曆法、考證雅樂,深受柴榮重用。累官樞密使。
顯德六年(959年),王朴猝逝,年五十四。柴榮聞訊後,以王鉞叩地,大哭不止,追贈侍中,祀其畫像於宮中功臣閣。著有《大周欽天曆》、《律准》等,《全唐文》錄有其文。
目錄
基本信息
本 名 | 王朴 | 出生時間 | 906年 |
字 號 | 字文伯 | 去世時間 | 959年4月25日 |
所處時代 | 後周 | 官 職 | 樞密使 |
出生地 | 東平 | 追 贈 | 侍中 |
民族族群 | 漢族 | 主要成就 | 提出先南後北、先易後難戰略;規劃開封,修訂曆法,考證雅樂 |
話題
生平
東歸避禍
王朴自幼聰慧警敏、好學擅文。後漢乾祐三年(950年),王朴中狀元,擔任校書郎。[2]
王朴入仕後,依附後漢樞密使楊邠。楊邠與王章、史弘肇等人有矛盾,王朴看到後漢剛建不久,而隱帝劉承祐年少,又懦弱無能、任用小人,楊邠身為大臣,與將相的關係惡劣,王朴因而預感內亂即將發生,遂離開後漢朝廷,東歸故鄉。後來李業等人教唆隱帝誅殺權臣,楊邠與王章、史弘肇都被殺害,三家的賓客也大多被殺,王朴因早已離開而得以倖免。[3]
出仕柴榮
廣順元年(951年)二月,後周太祖郭威命養子柴榮為鎮寧軍節度使,王朴被授為節度掌書記。 [4]
廣順三年(953年),柴榮入朝任開封府尹,封晉王,拜王朴為右拾遺、開封府推官。 [5]
君臣相知
顯德元年(954年),柴榮即位為帝,升王朴為比部郎中。因獻《平定策》,升任左諫議大夫,知開封府事。同年改任左散騎常侍、端明殿學士,成為柴榮身邊重要的謀士。 [6] [7]此時,柴榮銳意進取,決意征伐,有志統一天下,多次向大臣們詢問良策,並選徐台符等二十名文學之士出謀畫策。當時,這些文士大多不主張用武,認為應以文治為先。只有王朴等少數人講求用兵之策,而王朴則主張先取江淮。柴榮早已知道王朴的為人,聽了他的建議後,更加感到驚奇,就常與他商議天下大事,感到很滿意,便下決心重用王朴。 [8]
顯德三年(956年),柴榮征江淮,任命王朴為東京副留守。回師後,提拔王朴為戶部侍郎、樞密副使。不久,升為樞密使、檢校太保。[6]顯德四年(957年),柴榮再征江淮,任命王朴為東京留守,授以「便宜從事」。[9]在此期間,都城秩序井然。[6]
天不假年
王朴性格剛直,處事果斷,深得柴榮信賴。但他處事太剛,鋒芒畢露,於「稠人廣座之中,正色高談,無敢觸其鋒者,故時人雖服其機變而無恭懿之譽」。[6]
顯德六年(959年),王朴奉旨視察汴口。三月十五日(959年4月25日)[1],王朴在歸朝後拜訪前任宰相李谷。兩人正在交談時,王朴突然昏倒,猝然離世,享年五十四歲。下葬之日,柴榮親臨祭奠,以王鉞叩地,多次大哭,賞賜大量財物以助治喪,並召見王朴的幾個兒子,授予其官職。其後追贈王朴為侍中,將其畫像與李蒨、鄭仁誨等同祀於宮中功臣閣。[10]
成就
- 王朴在任開封知府和東京留守期間,為拓廣京城匠心獨運,「凡通衢委巷,廣袤之間,靡不由其心匠」。在拓展過程中,雷厲風行,連有權勢的大臣藩鎮都怕他三分。使開封街道暢通、壯闊宏偉。故宋人說:「今京師之制,多其所規為。」[11] 顯德六年(959年)三月,又奉詔在汴口設斗門,控制汴河水量,大大改善了漕運。[6]
- 王朴精明機敏,多才多藝,精通陰陽律歷。他受命校定大曆,考證諸曆法之失,與司天監共撰《顯德欽天曆》,在唐《崇玄歷》基礎上多有改進,構造九服晷影函數(正切函數)。[12] 王朴通曉音律,考證雅樂,得八十一調,並造「律准」,詔有司依調製曲。定七聲立新法。使七均、十二律、八十四調再現並留傳。著有《律准》行世。[6]
- 王朴的《平邊策》展現了他的政治、軍事才能。運用戰略上進攻先近後遠、先易後難,戰術上進攻避實就虛,擾敵令其疲憊的方法而擴展後周版圖,成就了宋朝的統一。
軼典
宋太祖趙匡胤登基後,一天路過功臣閣,風吹開半邊的門,趙匡胤正好面對殿內王朴的畫像,他竟肅立不動,整理御袍,肅然鞠躬。左右侍從問道:「陛下貴為天子,他是前朝的大臣,對他的禮遇為何如此之重?」趙匡胤以手指袍說:「如果這個人還活着,朕不能穿上這件黃袍。」 [13]
評價
- 薛居正:況太祖、太宗在位,每稱朴有上輔之器。[14](《舊五代史》)
- 歐陽修:王朴之材,誠可謂能矣。不遇世宗,何所施哉?[15](《新五代史》)
- 曾鞏:周世宗初即位,亦延群臣,使陳當世之務,而能知王朴之可用,故顯德之政,亦獨能變五代之因循。[16] (《元豐類稿》)
- 秦觀:臣讀五代史,見王朴為周世宗決平邊之策,然後知朴者,天下之真材也。……朴嘗為世宗畫平邊之策,……故朴以大而脆者為易,小而堅者為難,易者宜先,難者宜後,則所以先吳而後並也。皇朝受命,四方僭偽次第削平,皆如其策。非所謂天下之真材,其孰能與於此。朴雖出於五代擾攘傾側之中,然其器識學術,雖治世士大夫,與之比者寡。方世宗之時,外事征伐,內修法度,而朴至於陰陽律歷之學,無所不通,所定《欽天曆》,當世莫能異。而其所作樂,至今用之,而不可改其五策之意。彼民與此民之心,同是與天意,同契天人意。同則無不成之功,以此推之,朴之所知者,蓋未可量也。使遭休明之時,遇不世出之主,則其所就者,將不止於此哉。(《歷代名賢確論》引)
- 王銍:①朴性剛烈,大臣籓鎮皆憚之。[14] (《舊五代史》引)②王朴仕周世宗,制禮作樂,考定聲律,正星曆,修刑統,百廢俱起。又取三關,取淮南,皆朴為謀。然事世宗才四年耳,使假之壽考,安可量也。[14] (《舊五代史》引)
- 輔廣:周世宗天資高,於人才中尋得個王朴來用,不數年間,做了許多事業。且如禮、樂、律、歷等事,想他見都會得,故能用其說,成其事。 [17] (《朱子語類》)
- 崔銑:子產相鄭、孔明立蜀、王朴興周,皆功運帷闥,而効收遠荒。(《洹詞》)
- 敖英:吳用三軍迭出以肆楚,彼進則此退,彼退則此進,使楚疲於奔命。王朴祖其智坐致江南之困,魏惠侯選軍中年力極精銳者教之藝,使之重鎧習勞,謂之曰武卒,而列國莫強焉。(《東谷贅言》)
- 張燧:五代人才,王朴為冠。其平邊策攻取先後,宋興之初,先平江南,晚定河東,次第不能易也。其論星曆,宋定欽天曆,不能易也。其論樂律,宋作大晟樂,不能易也。其言有日:「彼民與此民之心同,是與天意同契;天人意同,則無不成之功。」五季之世,有若人耶(《千百年眼》)
- 王夫之:①樞密不能操宰相之進止,宰相不復倚藩鎮以從違,君為民之君,相為君之相,庶幾乎天職之共焉。嗣是而王朴、竇儼得以修其文教,而宋乃因之以定一代之規。[18] (《讀通鑑論》)②王朴畫平一天下之策,先下江南,收嶺南,次巴蜀,次幽、燕,而後及於河東。其後宋平諸國,次第略同,而先蜀後江南,晚收河東,而置幽、燕於不復,與朴說異。折中理勢以為定論,互有得失,而朴之失小,宋之失大也。……王朴之謀,理勢均得,平一天下之大略,斯其允矣。[18][(《讀通鑑論》)③嗚呼!王朴極其思慮,裁以大綱,樂可自是而興矣。[18](《讀通鑑論》)④王朴、竇儀起自燕、趙,簡質有餘,而講習不夙,隔幕望日,固北方學士之恆也。[19](《宋論》)
- 朱軾:夫五代之君,首推周世宗,次唐明宗。為之臣者,亦首推王朴,次則郭崇韜。……周臣如王峻,斗筲小才,范質又欠一死,惟朴行誼無忝。其理國料敵,(闕)有成算,定律歷、興禮樂,有太平休風焉。方之六朝魏周之間,其與蘇綽等倫乎?[20](《史傳三編》)
- 蔡世遠:蘇綽、王朴,雖偏安之臣,未可小也。 [21](《二希堂文集》)
- 蔡東藩:①懷才挾術佐明王,天不假年劇可傷![22](《五代史演義》)②至若周世宗之英武過人,王朴之智謀絕俗,天獨未假以年,不獲共謀統一,命耶數耶?是固在可解不可解之間矣。然世宗美政,王朴長材,不容過略,故類敘之以風示後世雲。 [22] (《五代史演義》)
史載
參考資料
- ↑ 1.0 1.1 《舊五代史·卷一百一十九·世宗紀六》:(顯德六年)三月庚申,樞密使王朴卒。
- ↑ 《舊五代史·卷一百二十八·(周書)列傳八》:朴幼警慧,好學善屬文。漢乾祐中,擢進士第……
- ↑ 《舊五代史·卷一百二十八·(周書)列傳八》:……解褐授校書郎,依樞密使楊邠,館於邠第。是時漢室浸亂,大臣交惡,朴度其必危,因乞告東歸。未幾,李業輩作亂,害邠等三族,凡游其門下者,多被其禍,而朴獨免。
- ↑ 《資治通鑑·卷第二百九十·後周紀一》:二月,丁酉,以皇子天雄牙內都指揮使榮為鎮寧節度使,選朝士為之僚佐,以侍御史王敏為節度判官,右補闕崔頌為觀察判官,校書郎王朴為掌書記。頌,協之子;朴,東平人也。
- ↑ 《新五代史·卷三十一·周臣傳第十九》:世宗為開封尹,拜朴右拾遺,為推官。
- ↑ 6.0 6.1 6.2 6.3 6.4 6.5 白壽彝.《中國通史》:上海人民出版社,1989年4月第1次
- ↑ 《新五代史·卷三十一·周臣傳第十九》:世宗即位,遷比部郎中,獻《平邊策》……遷左諫議大夫,知開封府事。歲中,遷左散騎常侍,充端明殿學士。
- ↑ 《新五代史·卷三十一·周臣傳第十九》:是時,世宗新即位,銳意征伐,已撓群議,親敗劉旻於高平,歸而益治兵,慨然有平一天下之志。數顧大臣問治道,選文學之士徐台符等二十人,使作《為君難為臣不易論》及《平邊策》,朴在選中。而當時文士皆不欲上急於用武,以謂平定僭亂,在修文德以為先。惟翰林學士陶谷竇儀、御史中丞楊昭儉與朴皆言用兵之策,朴謂江淮為可先取。世宗雅已知朴,及見其議論偉然,益以為奇,引與計議天下事,無不合,遂決意用之。
- ↑ 《新五代史·卷三十一·周臣傳第十九》:四年,再征淮,以朴留守京師。
- ↑ 《新五代史·卷三十一·周臣傳第十九》:六年春,世宗遣朴行視汴口,作斗門,還,過故相李谷第,疾作,仆於坐上,舁歸而卒,年五十四。世宗臨其喪,以玉鉞叩地,大慟者數四。贈侍中。
- ↑ 《新五代史·卷三十一·周臣傳第十九》:世宗征淮,朴留京師,廣新城,通道路,莊偉宏闊,今京師之制,多其所規為。
- ↑ 《新五代史·卷三十一·周臣傳第十九》:世宗之時,外事征伐,而內修法度。朴為人明敏多材智,非獨當世之務,至於陰陽律歷之法,莫不通焉。顯德二年,詔朴校定大曆,乃削去近世符天流俗不經之學,設通、經、統三法,以歲軌離交朔望周變率策之數,步日月五星,為《欽天曆》。
- ↑ 《舊五代史·卷一百二十八·(周書)列傳八》引《默記》:太祖即位,一日過功臣閣,風開半門,正與朴象相對,太祖望見,卻立聳然,整御袍襟帶,磬折鞠躬。左右曰:「陛下貴為天子,彼前朝之臣,禮何過也?」太祖以手指御袍云:「此人在,朕不得此袍著。」其敬畏如此。
- ↑ 14.0 14.1 14.2 14.3 《舊五代史·卷一百二十八·(周書)列傳八》.國學網.2015-11-24
- ↑ 15.0 15.1 《新五代史·卷三十一·周臣傳第十九》.國學網.2015-11-24
- ↑ 曾鞏·《元豐類稿·熙寧轉對疏·卷二十九》
- ↑ 《朱子語類·卷一百三十六·歷代三》.國學導航.2015-11-23
- ↑ 18.0 18.1 18.2 《讀通鑑論·卷三十·五代下》.國學導航.2015-11-23
- ↑ 《宋論·卷二·太宗》 .國學導航.2015-11-23
- ↑ 20.0 20.1 《史傳三編》.古籍文獻網.2016-12-05
- ↑ 《二希堂文集》.國學大師.2016-09-29
- ↑ 22.0 22.1 五代史演義:懲奸黨唐主施刑 正樂懸周臣明律.國學導航.2015-11-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