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清(後晉將領)
個人簡介
舊五代史記載
父度,世為農。清少以勇力端厚稱於鄉里。後唐明宗領行台,置步直軍,清預其募,漸升為小校。同光初,從戰於河上有功,賜忠烈功臣。
明宗即位,自天成至清泰末,歷嚴衛、寧衛指揮使,加檢校右散騎常侍。天福元年,高祖建義入洛,加檢校刑部尚書,改賜扈蹕忠孝功臣。
三年,從楊光遠平范延光於鄴,改奉國軍都虞候。六年,襄州安從進叛,從高行周討之,逾年不下。一日,清請先登,諸軍繼其後,會有內應者,遂拔其城。清以中重創,有詔褒慰。七年,改賜推忠保運功臣,加金紫光祿大夫,領溪州刺史。
八年,詔遣以所部兵屯於鄴。九年春,契丹南牧,圍其城,清與張從恩守之,少帝飛蠟詔勉諭,錫之第宅。契丹退,以干城功,繼遷軍額。開運二年春三月,從杜重威北征,解陽城之圍,加檢校司徒。
是歲秋七月,詔遣與皇甫遇援糧入易州。十一月,從杜重威收瀛州,聞契丹大至,重威率諸軍沿滹水而西,將保常山,及至中渡橋,契丹已屯於北岸。自其月二十七日至十二月五日,軍不能解。時契丹至,留騎之精者以御我,分其弱者,自故靈都城緣其山足,涉滹沱之淺處,引眾而南,至趙郡,凡百餘里,斷我飛挽,且扼歸路。[1]
英勇就義
清知勢蹙,謂重威曰:「軍去常山五里,守株於此,營孤食盡,將若之何!請以步兵二千為前鋒,奪橋開路,公可率諸軍繼之,期入常山,必濟矣。」重威可之,遣宋彥筠俱行。清一擊獲其橋,契丹為之小卻,重威猶豫不進,密已貳於國矣。彥筠退走,清列陣北岸,嚴戒部曲。日暮,酣戰不息。契丹以生軍繼至,我軍無寸刃以益之,清與其下歿焉,時年五十三。(《通鑑》:清謂其眾曰:「上將握兵,坐觀吾輩困急而不救,此必有異志。吾輩當以死報國耳!」眾感其言,莫有退者,至幕,戰不息。契丹以新兵繼之,清及眾士盡死,由是諸軍皆奪氣。)
契丹尋於所戰之地,築一京觀。及漢高祖即位,使人平之,贈清太傅。是歲,清子守鈞於本邑義化別業,招魂以葬之也。[2]
新五代史記載
初事唐為寧衛指揮使。後事晉為奉國都虞候。安從進叛襄州,從高行周攻之,逾年不能下,清謂行周曰:「從進閉孤城以自守,其勢豈得久邪?」因請先登,遂攻破之。
開運二年冬,從杜重威戰陽城,清以力戰功為步軍之最,加檢校司徒。是冬,重威軍中渡橋南,虜軍其北以相拒,而虜以精騎並西山出晉軍後,南擊欒城,斷晉餉道。清謂重威曰:「晉軍危矣!今去鎮州五里,而守死於此,營孤食盡,將若之何?請以步兵二千為先鋒,奪橋開路,公率諸軍繼進以入鎮州,可以守也。」重威許之,遣與宋彥筠俱前,清與虜戰,敗之,奪其橋。是時,重威已有二志,猶豫不肯進,彥筠亦退走,清曰:「吾獨死於此矣!」因力戰而死。年五十三。
漢高祖立,贈清太傅。[3]
方志記載
後晉·王清,字去瑕,事晉為奉國都虞候,從杜重威戰陽城,以功最,加檢校司徒。
是冬,重威軍中度橋南,營孤食盡,清請為先鋒,奪橋入鎮州。已而,重威有異志,清曰:「吾獨死此矣」。因力戰死。
漢高祖立,贈太傅。[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