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主菜单

求真百科

王濬火熔铁锁

王睿火熔铁锁

来自网络的图片

王濬火熔铁锁从今四海为家日,故垒萧萧芦荻秋。

今天我们先来读一下《三国演义》中的一个片段:

早有消息报入东吴。吴主(孙)皓大惊,急召丞相张 悌 tì 、司徒何植、司空滕循,计议退兵之策。悌奏曰:“可令车骑将军伍延为都督,进兵江陵,迎敌杜预;骠骑将军孙 歆 xīn 进兵拒夏口等处军马。臣敢为军师,领左将军沈莹、右将军诸葛靓,引兵十万,出兵牛渚,接应诸路军马。”皓从之,遂令张悌引兵去了。皓退入后宫,不安忧色。幸臣中常侍岑昏问其故。皓曰:“晋兵大至,诸路已有兵迎之;争奈王濬率兵数万,战船齐奋,顺流而下,其锋甚锐:朕因此忧也。”昏曰:“臣有一计,令王濬之舟,皆为 齑 jī 粉矣。”皓大喜,遂问其计。岑昏奏曰:“江南多铁,可打连环索百馀条,长数百丈,每环重二三十斤,于沿江紧要去处横截之。再造铁 锥 zhuī数万,长丈馀,置于水中。若晋船乘风而来,逢锥则破,岂能渡江也?”皓大喜,传令拨匠工于江边连夜造成铁索、铁锥,设立停当。[1]

时龙骧将军王濬率水兵顺流而下。前哨报说:“吴人造铁索,沿江横截;又以铁锥置于水中为准备。”濬大笑,遂造大筏数十方,上缚草为人,披甲执杖,立于周围,顺水放下。吴兵见之,以为活人,望风先走。暗锥着筏,尽提而去。又于筏上作大炬,长十馀丈,大十馀围,以麻油灌之,但遇铁索,燃炬烧之,须臾皆断。两路从大江而来,所到之处,无不克胜。

上面的选文基本上是符合历史事实的,说的是东吴最后一个皇帝孙皓为了阻挡晋军将领王濬的进攻,在长江中设置了铁索、铁锥等障碍物,结果被王濬一一破解,根本就没有起到作用。最后,王濬来到石头城(就是现在的南京)下,孙皓没有办法,只能向进军投降。从此,三国鼎立的局面彻底结束,天下再次统一。

这个王濬是西晋名将,史书记载他博学多闻,容颜英俊,多谋善战。在消灭东吴的过程中立下汗马功劳,帮助晋朝完成了统一大业,被封为襄阳侯。而投降之后的孙皓,也被封为归命侯。

到了唐朝,诗人刘禹锡经过西塞山时,想起三国时孙权曾派兵在这里驻防,又想到王濬灭掉东吴,统一天下的种种往事,联想到当时唐朝的藩镇割据,写下了这首感叹历史兴亡的《西塞山怀古》。

王濬楼船下益州,金陵王气黯然收。

千寻铁锁沉江底,一片降幡出石头。

人世几回伤往事,山形依旧枕寒流。

从今四海为家日,故垒萧萧芦荻秋。

王濬楼船下益州,金陵王气黯然收。楼船是古代的战船,因为船高首宽,外观像楼而得名。楼船船大楼高,远攻近战全都适合,是古代水战的主力战船。益州是以四川成都为中心的地区,三国时属于蜀汉,蜀汉灭亡后王濬曾经担任益州刺史,他在这里建造楼船,准备讨伐东吴。以后我们读陆游的《书愤》,其中有“楼船夜雪瓜洲渡,铁马秋风大散关”的句子。

金陵就是现在的南京,南京在古代的时候有很多名字,比如建康、建业、石头城、江宁等等。南京之所以叫金陵,和一个传说有关。据说春秋战国时期,楚王灭掉了越王之后,来南京巡视。他登上了狮子山,立即被眼前美丽的景色吸引了,不过没过多久,楚王就脸色大变,大臣们连忙问为什么。楚王说,这地方风景虽美,但是王气太盛,早晚会出新的帝王,夺了我的江山啊!这时候有一个巫师就给楚王出了个主意,说可以在狮子山上修一座陵墓,里面埋上黄金,用黄金来镇压王气,从此以后可以保证这里出不了帝王。于是楚王派人立即开工,挖地修陵埋黄金。从此,这地方就叫金陵了,也从此,南京的王朝真的都是短命的王朝(无论是南朝的宋齐梁陈,还是后来的太平天国、中华民国,都为时不长)。当然,还有一种说法,是秦始皇在这里埋的金人来断绝王气。那什么又是王气呢?按照古代迷信的说法,帝王所在的地方,上面会有一种特殊的云气,这就是王气。比如《史记》中记载,刘邦早年不管藏在什么地方,他的手下人都能找到他,原因就是刘邦所在的上方会有特殊的云气存在。黯然的意思在这里是暗淡。

这句诗的意思是:王濬派人驾驶着楼船从益州顺流而下,金陵的帝王之气就暗淡地消散了。

千寻铁锁沉江底,一片降幡出石头。寻是古代的长度单位,八尺为寻。顺便说一下,常也是长度单位,是寻的两倍。所以,古文中的寻常,有时候指的是长度,是距离。这句诗里所讲的,就是开始的时候我们所说的孙皓在长江中设置铁索、铁锥阻挡晋军,王濬用火攻的方法熔断铁索,最终迫使孙皓投降。幡是一种旗子,降幡就是降旗。这句诗的意思是:孙皓设置的千寻铁锁链被王濬用火烧断沉入了江底,他举着降旗走出石头城。

人世几回伤往事,山形依旧枕寒流。山指的是西塞山。枕是靠着的意思。寒流指秋天江水寒凉。这句诗的意思是:人生在世,有多少叫人感伤的往事啊(比如人世盛衰、朝代兴替),西塞山依然背靠着滚滚的长江寒水,千年不变。

从今四海为家日,故垒萧萧芦荻秋。四海为家指天下统一。故垒指西塞山以及自古以来作战工事的遗迹。苏轼在《念奴娇》中也提到“故垒西边,人道是,三国周郎赤壁。”芦荻,芦是芦苇,荻是和芦苇相似的生长在水边的一种植物。这句诗的意思是:从今以后四海为家天下统一,这些古代遗留下的营垒在萧瑟的秋风中,看着芦荻在飘摇。

这首诗,从王濬率领战船灭吴开始,引出即使金陵(南京)这样的地方有长江天险可以依靠,但是山川之险不足为恃。接着他联想到六朝兴废,抒发世事沧桑的感慨,最后点出反对藩镇割据、坚持国家统一的主题。它历来受到人们的称赞,被称为“金陵怀古七律第一”。[2]

目录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