開啟主選單

求真百科

王獻臣,表字敬止,號槐雨。中國明朝官員、進士出身。

家世南直隸蘇州人,隸籍錦衣衛,因而落籍京師順天府(今北京)。弘治六年(1493年)癸丑科進士。歷任行人、御史、上杭縣丞、都許驛丞、永嘉知縣,以高州府通判致仕1。正德年間,曾返居蘇州,強占佛寺,改建為拙政園,乃江南知名園林。

目錄

簡介

王獻臣出身官宦世家,從小就有「神童」的美名。24歲進士及第,去了禮部行人司,起點比同時期的唐伯虎還高不少。

剛入仕兩年,他就奉命出使朝鮮。因為家族隸屬錦衣衛的身份,只過三年,王獻臣又升任監察御史(類似紀檢委員),責任重大,深受信任,可謂官場得志。

王獻臣因為秉公辦案,觸犯了東廠太監的利益,招致陷害,接連遭受廷杖、獄刑之苦不說,還直接從京城被貶到了福建一個縣。

這種「剛直不阿」的底色,也一直貫穿着王獻臣的生涯,他因此頻招忌恨,起起落落,還曾做過廣東驛丞,只是個賓館館長,心裡也是很苦澀了。

如此反反覆覆,他終於心灰意冷,借父親喪事之機,徹底告別了官場。

那一年,他40歲。

他決心隱逸之後,就開始琢磨建園子的事情。官場無可容身,自然想在生活中找到自己的一方天地。 [1]

建拙政園

當時正值明朝,園林藝術已經進入成熟期,文人與官僚間也頗盛建園之風。

尤其在蘇州,經濟繁榮、位置優越,有豐富的水資源利於造池,充足的太湖石、黃石等材料利於疊山,園林藝術自然更加發展。

也正因此,蘇州多產技藝高超的造園匠,時稱「花園子」;而王獻臣的好友,與唐伯虎共列江南四大才子的文徵(zhēng,通「征」)明,也因為志趣相投而願意幫他設計。

後來,他帶着地理先生在蘇州滿城選址,在東北街撞上了一處和夢中頗為相似的地方,池水盈盈,平坦空曠,便於明正德四年(1509)開始了造園。

當時,官僚在造園上攀比之風頗盛,尤其熱衷搜羅奇花異石(建於拙政園後的留園就因冠雲峰名絕一時),但王獻臣不想和他們一樣。

他想要「鬧中取靜,不出城市而得山林之性,逍遙自得而享閒居之樂」,而且心裡隱隱地,想抒發對官場的失望和諷刺。

於是,他選擇反其道而行之,用樸素澄淨與官場的浮華污濁區別開,更強調自然山水而非人工雕琢以追求舒朗、隱逸的風格。

在造園中,主要有疊山、理水、建築、植物四個元素。

現在的拙政園還保有明時水面舒朗的感覺,「舒朗」即為王獻臣的風貌與追求。

這塊地,本就有積水,而蘇州河港縱橫,地下水位較高,也利於鑿池引水,園林自然可以選擇以水為主題,突出水的開闊與清澈來營造舒朗隱逸的氛圍。

因為需要留陸地給建築和植物,也希望各個角度觀得的水景層次不同,所以古時造園往往偏好狹長型水面。

當然,水也貴在靈動,有變化才有生氣,因此常會使其往側面蜿蜒延伸,正所謂聚處宜遼闊,散處宜曲折。

這個以突出水面為主的布局,大致保存到今天。

而建築,也是為了突出水面而服務,它們繞水分布,數量不多,間隔稀疏,風格樸素。

至於植物,也是為了突出自然野趣。據記載,當時有柳隩、玫瑰柴、芭蕉檻、桃花沜、芙蓉隈、竹澗、聽松風處……

有趣的是,據英國學者柯律吉(Craig Clunas)研究,王獻臣因為信奉道教,以食果為神仙象徵,在園內栽植了大量果樹。而這些果實,可以供應明代江南十分興盛的果脯業,構成了王獻臣辭官後重要的經濟來源。

據說耗時了16年,園子才好不容易落成。

王獻臣遍征園名卻都不滿意後,自己選擇了西晉文人潘岳《閒居賦》中「築室種樹,逍遙自得……灌園鬻(yù,賣)蔬,以供朝夕之膳……此亦拙者之為政也」之句,取了「拙政」二字為園名。

一方面,暗喻自己是拙者,把澆園種菜作為自己的「政」事,隱含自嘲,也表明隱逸傾向,另一方面,似乎有「笨蛋從政」的諷刺味道。

這麼看來,逆着世俗、弱化建築、突出水面的舒朗布局,也是「拙政」的代言。

[2]

參考來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