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祜
王祜(923-987年),又作王祐(避諱明孝宗朱祐樘,寫作王祜)[1]。字景叔,一字叔子,大名府莘縣(今山東省莘縣)人。北宋時期大臣,丞相王旦之父。
篤志詞學,倜儻俊氣。後晉天福年間,跟隨權臣桑維翰和杜重威,遷南樂縣令。
北宋建立後,拜監察御史,治理潞魏襄潭四州,得罪宰相盧多遜,出任鎮國軍行軍司馬。
太平興國初,遷河中知府。入為中書舍人、史館修撰、開封知府。
雍熙四年,拜兵部侍郎,卒於任上,時年六十四。
目錄
基本信息
本 名 | 王祜 | 出生時間 | 公元923年 |
別 稱 | 王祐、王癗 | 去世時間 | 986年 |
所處時代 | 北宋 | 字 號 | 字景叔 |
民族族群 | 漢族 | 出生地 | 大名莘縣(今屬山東省 莘縣) |
人物生平
據文獻載(《輿地紀勝》卷六九),按:祜或作祐 [1],其字景叔,當系景慕西晉羊祜(叔子)之為人。百衲本《宋史》本傳及卷二八二《王旦傳》、司馬光《涑水紀聞》卷七、《續資治通鑑長編》並作祜,石介《徂徠石先生文集》卷二《遇魏東郊》詩亦云「投篇動范杲,落筆驚王祜」,均因避諱明孝宗朱祐樘,故易祐為祜 [1] 。
大名莘縣(今屬山東)人。歷仕後晉、後漢、後周,歷魏縣、南樂二令。入宋,拜監察御史,移知光州,遷殿中侍御史。
太祖乾德三年(九六五),知制誥。又加集賢院修撰,遷翰林學士(《東都事略》卷三〇)。
開寶二年(九六九)權知潞州(《續資治通鑑長編》卷一〇)。徙知襄州,移潭州。太宗太平興國初,知河中府。入為中書舍人,充史館編修。雍熙四年十月,特拜兵部侍郎(同上書卷二八),月余卒,年六十四。《宋史》卷二六九有傳。
祐少篤志詞學,性倜儻有俊氣。晉天福中,以書見桑維翰,稱其藻麗,由是名聞京師。鄴帥杜重威闢為觀察支使。漢初,重威移鎮睢陽,反側不自安,祐嘗勸之,使無反漢,不聽。祐坐是貶沁州司戶參軍,因作書貽鄉友以見志,辭氣俊邁,人多稱之。仕周,歷魏縣、南樂二令。
太祖受禪,拜監察御史,由魏縣移知光州(今河南光山縣),遷殿中侍御史。乾德三年,知制誥。六年,加集賢院修撰,轉戶部員外郎。
太祖征太原,已濟河。諸州饋集上黨城中,車乘塞路,上聞之,將以稽留罪轉運使。趙普曰:「六師方至,而轉運使以獲罪聞,敵必謂儲峙不充,有以窺我矣,非威遠之道也。俾能治劇者,往蒞其州足矣。」即命祐知潞州。及至,饋餉無乏,路亦無壅,班師,召還。
會符彥卿鎮大名,頗不治,太祖以祐代之,俾察彥卿動靜,謂曰:「此卿故鄉,所謂畫錦者也。」祐以百口明彥卿無罪,且曰:「五代之君,多因猜忌殺無辜,故享國不永,願陛下以為戒。」彥卿由是獲免,故世謂祐有陰德。
繼以用兵嶺表,徙知襄州。湖湘平,移知潭州。召還,攝判吏部銓。時左司員外郎侯陟自揚州還,復判銓,祐判門下省,陟所注擬,祐多駁正。盧多遜與陟善,陟因訴之,多遜素惡祐不比己,遂出祐為鎮國軍行軍司馬。
太平興國初,移知河中府。入為左司員外郎,拜中書舍人,充史館修撰。未幾,知開封府,以病請告。太宗謂祐文章、清節兼著,特拜兵部侍郎。月余卒,年六十四。
初,祐掌誥,會盧多遜為學士,陰傾趙普,多遜累諷祜比己,祜不從。一日,以宇文融排張說事勸釋之,多遜滋不悅。及普再入,多遜果敗,與宇文融事頗類,識者服其先見。
祐子三人:曰昳(懿),曰旦,曰旭。旦自有傳。初,祐知貢舉,多拔擢寒俊,畢士安、柴成務皆其所取也。後與其子旦同入兩制,居中書。懿字文德,勵志為學,舉進士,嘗知袁州,有政績,卒,年四十九。
人物典故
- 三槐預言
宋開寶二年(969年),有人密告魏州節度使符彥卿謀叛。魏州即大名(大名縣亦名魏縣),宋太祖乃派王祐權知大名府。那個時候,莘縣一帶歸屬大名府,宋太祖要王祐衣錦還鄉,許以「便宜」行事,並以趙普(一說王溥)相位相許,宋太祖的真實用心在於除去符彥卿,王祐自是心知肚明。
但王祐至大名接任後,明察暗訪,卻查無實據,數月無聞。宋太祖乃驛召面問,王祐直言稟報,符彥卿無謀叛事實,並以自己全家百口性命擔保。甚至直諫太祖吸取晉、漢(五代)皇帝因猜忌而濫殺無辜的教訓。太祖聽後很不以為然,乃把王祐改派知襄州。如此以來,王祐升遷宰相的許諾當然是落空了。
王祐赴襄州任前在其宅院內,手植槐樹3棵,曰:「吾子孫必有為三公者。」以我們今人的思想揣度王祐當時的心情,很可能對自己當不成宰相有點生氣,可能是「別看我不能位列三公,我的子孫一定有能擔任宰相,位列三公的」氣話。當然,也可以認為王祐這句話是他的自信或遠見。但他以三槐比擬三公確是無疑的。
後來的事實果不出其所料,他的兒子王旦在宋真宗時做了宰相,使他的預言變成了現實。三槐堂不僅成了王祐一支的堂號,而且成為整個王氏大家族中很重要的一個分支——三槐王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