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立平」
王立平(1941年8月5日—— )男,滿族,吉林省長春市人。大學本科學歷,從事知識產權工作16年。國家一級作曲家,享受政府特殊津貼,中國電影樂團藝術指導,愛好音樂、文學、攝影。
王立平 | |
---|---|
多年來創作了大量影視音樂作品,具有濃厚的民族風格和鮮明的個性,且詞曲兼長。所創 作的許多歌曲優美動聽、情深意切,富於哲理和文化品味,雅俗共賞,廣為流傳,經久不衰。 王立平還是一位有影響的攝影家,曾在「四五運動」中拍攝了大量珍貴的歷史鏡頭。其中《讓我們的血流在一起》獲中國文聯、中國攝影家協會共同頒發的「四五運動優秀攝影作品一等獎」和中國攝影家協會頒發的「四十年攝影藝術展覽優秀作品獎」。還有許多其他優秀作品發 表、參展和獲獎。1979年,他為電視片《哈爾濱的夏天》作詞作曲的插曲《太陽島上》風靡全國,一夜成名。後為1987年播出的電視連續劇《紅樓夢》作曲。 王立平,1941年生人,1965年畢業於中央音樂學院作曲系。1973年開始從事專業影視音樂創作,三十多年來創作了大量影視音樂作品,具有濃厚民族風格和鮮明個性,且詞曲兼長。所創作的許多作品雅俗共賞,廣為流傳。歷經四年半為電視連續劇《紅樓夢》創作的全部樂曲和歌曲是代表作之一,深受海內外廣大聽眾歡迎和喜愛。
任第十屆全國人民代表大會常務委員會委員、全國人民代表大會民族委員會副主任委員、中國 民主促進會中央副主席、中國音樂家協會副主席、中國音樂著作權協會主席、中國電影音樂學會名譽 會長、中國音樂文學學會副主席、中國文學藝術界聯合會第六屆全國委員會委員、中國版權研究會常務理事、中國電影家協會理事、中國國際文化交流中心理事、中國攝影家協會理事及權益保障委員會主任、中國作家協會會員、中國電影樂團終身藝術指導。
目錄
人物簡歷
1954年11月考入中央音樂學院少年班主修鋼琴; 1965年畢業於中央音樂學院作曲系; 1968年下放天津葛沽八一農場勞動四年半; 1973年在中央新聞紀錄電影製片廠開始從事專業作曲; 1979年調入北京電影樂團(現今的中國電影樂團)從事電影電視音樂作曲; 1984年任中國電影樂團團長; 1985年任中國音樂家協會書記處書記並開始從事音樂著作權保護,多年來為推動著作權法的制定、實施和完善,作了大量工作。領導創建了中國第一個著作權集體管理組織——中國音樂著作權協會; 1988年任第七屆中國人民政治協商會議全國委員會委員; 1992年當選中國音樂文學學會副主席,連任至今; 1992年當選中國電影音樂學會會長; 1993年當選為第八屆全國人民代表大會代表; 1993年任中國音樂著作權協會主席; 1993年改任中國電影樂團藝術指導; 1994年任全國人大民族委員會委員; 1995年加入中國民主促進會並當選為中央常委; 1997年當選為中國民主促進會中央副主席; 1998年任中國人民政治協商會議第九屆全國委員會委員並當選為常務委員會委員; 1999年當選中國音樂家協會副主席; 2000年任中國民主促進會中央專職副主席; 2000年改任中國電影樂團終身藝術指導; 2002年改任中國電影音樂學會名譽會長; 2003年當選為第十屆全國人民代表大會常務委員會委員、全國人民代表大會民族委員會副主任委員; 2003年任中華民族文化促進會副主席; 2004年連任中國音樂家協會副主席; 2007年擔任中央文史館館員; 2007年任中國人民政治協商會議第十一屆全國委員會委員並當選為常務委員會委員; 2008年擔任《中國學院獎年鑑》主編;
王立平 - 攝影 王立平還是一位有影響的攝影家,曾在「四五運動」中拍攝了大量珍貴的歷史鏡頭。其中《讓我們的血流在一起》獲中國文聯、中國攝影家協會共同頒發的「四五運動優秀攝影作品一等獎」和中國攝影家協會頒發的「四十年攝影藝術展覽優秀作品獎」。還有許多其他優秀作品發表、參展和獲獎。王立平是「四月影會」、「自然社會人藝術攝影展」、「中國現代攝影沙龍」等攝影團體及影展的發起人和組織者之一。 王立平 - 成就 王立平創作了大量影視音樂作品,作品中大多具有濃厚的民族風格和鮮明的個性,同時,王立平還是一位詞曲兼長的歌曲作家,所創作的許多歌曲不但優美動聽、情深意切,切富於哲理和文化品位,雅俗共賞,廣為流傳,久唱不衰。
身擔多項職務的王立平從事着許多社會活動,特別是在音樂著作權保護方面不斷努力作出了成績和貢獻。他是一位深受觀眾喜愛的中國新時期的作曲家。
王立平 - 主要作品 1、記錄電影音樂:《潛海姑娘》、《鴿子》、《海港之歌》、《周恩來總理永垂不朽》 (合作)、《揚眉劍出鞘》等。
2、故事片音樂:《戴手銬的旅客》、《少林寺》(香港)、《潛網》、《第三個被謀殺 者》、《誘捕以後》、《夕照街》、《武林志》、《蘇魯國王與中國皇帝》、《琴思》、《殘 月》、《見習律師》、《來了個男子漢》、《人生沒有單行道》、《黑色狂人》、《熒屏奇 遇》、《黑太陽731》(香港)、《她從台北來》(香港)、《晚清風雲》(上、中、下,香港)、《香魂女》等。
3、電視片音樂:《哈爾濱的夏天》、《太行豐碑》、《萬里長城》、《力挽狂瀾》、 《生命科學探索》、《中華文化之光》等。
4、電視連續劇音樂:《紅樓夢》 、《聊齋》、《徐悲鴻》、《李大釗》、《閱微驚魂》、《花木蘭》、《火燒阿房宮》等。
5、話劇、廣播劇音樂:《未來在招喚》、《紅樓夢》、《綠色克隆馬》等。
6、歌曲:《太陽島上》、《浪花里飛出歡樂的歌》、《駝鈴》、《少林寺》、《牧羊曲》 、《大海啊故鄉》 、《太行頌》、《飛吧,鴿子》 、《大連好》、《江河萬古流》 、《紅葉情》、《枉凝眉》 、《紅豆曲》 、《葬花吟》、《說聊齋》 《平潭之歌》等。[1]歌曲新作《血緣》和《世界在歌聲中聽到了你》分別在中宣部設立《社會主義精神文明建 設五個一工程歌曲獎》以來的兩屆全國評獎中獲獎。
王立平 - 與紅樓夢
電視劇《紅樓夢》音樂在王立平的人生中占有重要位置。為譜寫全劇音樂,王立平耗時四載有餘,青燈黃卷,為尋找只屬於《紅樓夢》的音符,付出了艱辛的努力。
對曹雪芹的《紅樓夢》,王立平說:「我自己的體會是,『一朝入夢,終生不醒』。」1982年,他如願以償,獲得了跟曹雪芹的《紅樓夢》用音樂結緣的機會。確定《枉凝眉》作為主題歌,是一首可詠可嘆的極佳歌詞,可入樂。
1987版電視劇《紅樓夢》的音樂,王立平前後寫了四年半,其間他竭盡心力,去體味,去品味,去解味。《紅樓夢》的歌曲中,許多都是描寫人物命運的,如寫香菱的《嘆香菱》、嘆晴雯的《晴雯歌》、惜探春的《分骨肉》、唱黛玉才情的《葬花吟》、寫寶黛愛情的《枉凝眉》。
對於新版電視劇《紅樓夢》重拍的海選在全國各地大規模地進行着,而這其中,有人出來疾呼,新版《紅樓夢》的音樂不要修改;也有人問,王立平會不會為新版電視劇《紅樓夢》重寫音樂。王立平肯定地說,「我不會再寫《紅樓夢》音樂,不是不想,不是不愛,而是我在創作中已經傾盡所有,如果不能寫得更好,那為什麼我還要寫?」而對於新版《紅樓夢》的籌拍,他說,《紅樓夢》是一部中國的文化瑰寶,每一代人有每一代人的歷史使命,還可以再拍一千遍,還可以流傳得更廣,今後也總會有人無數次地重拍《紅樓夢》,重寫音樂。「我相信將來他們會拍得更好,音樂會寫得更好。但我們這一代人的責任,就是用我們的心血、智慧、勤奮築起一道高牆,讓後代即便不會望而生畏,也應該讓他們感到想要超越沒那麼容易!」[2]
一朝入夢,終身不醒。為《紅樓夢》作曲,是作曲家王立平創作生涯中最濃墨重彩的一筆。
1982年,中央電視台開始籌劃《紅樓夢》,在北京電影樂團從事電影電視音樂作曲的王立平,憑藉對《紅樓夢》的深入解讀,爭取到了譜曲機會。
「我這人一輩子謹小慎微,只有這一次,為了『曹雪芹詞、王立平曲』上刀山下火海,值了!」
疼,難,過癮,耗時四年半,王立平為《紅樓夢》寫出了包括《枉凝眉》、《葬花吟》、《秋窗風雨夕》在內的十三首曲子,以及劇中所有背景音樂。
就像許鏡清的音樂成就了1986版《西遊記》,沒有王立平,也就沒有至今仍讓人魂牽夢縈的1987版《紅樓夢》。
滿腔惆悵,無限感慨
1982年,41歲的王立平已經是全國著名作曲家了。當時的他不僅創作了《駝鈴》、《牧羊曲》等富有民族風味的歌曲,還寫出了《太陽島上》、《大海啊故鄉》等傳唱度極高的作品。
在別人看來,王立平順風順水,已經達到了創作巔峰,但他心裡始終有一個遺憾。
「《紅樓夢》是文學巨著,同時也是一個感情最豐富的世界,最適合音樂表現。我就想將來有空,一定要寫一部音樂作品,按《紅樓夢》的情節一段一段把它寫成不同場景,變成一個音樂的圖畫。但談何容易,沒這個機會。」
與王立平一樣,王扶林對《紅樓夢》也有着深厚的感情。
1980年前後,王扶林在報紙上看到一份調查報告,發現當時名牌大學的學生,許多人沒有讀過中國四大文學名著中的任何一部,這讓他萌生了利用電視傳媒,讓更多年輕人了解中國傳統文化的想法。
當中央人民廣播電台音樂編輯王之芙(王扶林夫人)問王立平是否有興趣為《紅樓夢》作曲時,他當即便按捺不住地說,「我極有興趣!」
很快,王扶林就召集中央電視台領導、紅學家、編劇等一大屋子人,出了一道考題,請他談談有關《紅樓夢》創作的想法。
王立平講了整整一下午。就在那時,他提出《紅樓夢》的音樂基調,應該是「滿腔惆悵、無限感慨」;再者,《紅樓夢》不以情節取勝,而以情趣取勝;電視劇不能面面俱到,而要有所篩選,「面面俱到等於在一間不大的屋子裡,五十個人來打拳,誰都施展不開。」
王立平的這些觀點,與專家的想法一拍即合。1982年底,劇組決定由他來寫《紅樓夢》。
王立平當時向王扶林提了兩個條件:第一,不參加合作,因為《紅樓夢》太個人,太情感,更重內心的體驗;第二,人生掐頭去尾沒幾年好光景,不要互相遷就,誰也別委屈了誰。
這兩點要求綜合起來,就是要求導演賦予其足夠的創作自由。
按現在電視劇的創作慣例,作曲家都是在拍完戲、看完樣片後才開始寫曲,但在《紅樓夢》劇組只有導演,演員還沒入組時,王立平就加入其中,一跟就是四年。與許鏡清花四年時間打磨《西遊記》,如出一轍。
1982年前後,王立平亦曾參與《西遊記》的音樂創作,但沒完成,他坦言:「因為我不太喜歡『猴戲』,我覺得自己屬於『情種』那一類。」
無中生有找音符
剛接下活,興奮了不到半天,王立平心情就沉重了。他覺得自己着實膽大妄為,「寫成了當然好,寫得不好可就麻煩大了,想翻身也難了。」
真要落筆時,王立平形容腦袋裡白茫茫一片真乾淨,沒有一個音符。
「這裡頭有人生的悲歡離合、家族的枯榮、社會的興衰,這裡的中國文化何其繁複,何其深刻,誰能說得清楚?誰能唱清楚?」
無助時,他也會想:當編劇多好,《紅樓夢》里什麼人物說什麼話,辦什麼事兒,什麼結局,什麼開場和下場,都寫得清清楚楚;美工和道具也令人羨慕,誰穿什麼衣裳,什麼花紋和質地,家裡頭什麼裝飾,書中都費盡了筆墨。
唯獨音樂,翻遍《紅樓夢》各個版本,從頭到尾沒有一個音符。他才意識到自己要「無中生有」,要一個個把它找出來。
要寫成什麼樣呢?王立平發現,流行、現代、類港台都不行,留不住;六七十年代的風格更不行,缺人情味;戲曲、民歌也不足以表現某些感情。最終,他決定「十三不靠」,創造一種只適合《紅樓夢》的音樂方言。
確定主題曲時,王立平和劇組有個共識,在曹雪芹的原詩詞中選擇一首。反覆思量後,王立平提議用《枉凝眉》。
一來,它勾勒了寶釵黛的愛情主線,一個是閬苑仙葩,一個是美玉無瑕,一個是水中月,一個是鏡中花,愛情的對立面都在這兒了;二來,它預示了悲劇的結局,想眼中能有多少淚珠兒,怎經得秋流到冬盡,春流到夏;第三,它的詞極好,一唱三嘆可入樂,把那種惆悵的思緒,纏綿的情感,淋漓盡致表現了出來。 《枉凝眉》也是王立平為《紅樓夢》寫的第一首曲子。
為了創作,他幾乎到了痴狂的地步,餓了就吃點最簡單的,困極了就上床躺一會兒,醒來接着寫,甚至把很多夢話寫在了總譜上。
一開始什麼都沒有,慢慢有了人物、故事、性格,最後其他都隱去了,只剩下情緒、意境、情感。王立平漸漸找到了創作的感覺,這才是出活兒的時候。
王立平的寫作速度曾是樂壇佳話。他曾在三天之內寫出《太陽島上》、《牧羊曲》,但這一回,他用了整整一年時間,才寫出《枉凝眉》和《序曲》。
《紅樓夢》的片頭配着山巔巨石吟唱的,正是一段純器樂《序曲》:古箏開道,女聲嗟嘆出一段尾音極長的「啊」腔,仿若天籟,婉轉,幽怨,催人淚下,緊接着琵琶、揚琴、二胡齊奏,導出《紅樓夢》的主旋律。
1984年2月,《紅樓夢》在北京試拍,同年9月正式開機,在安徽黃山拍下第一組鏡頭。
這一年,王立平忐忑不安地將先完成的兩曲交給劇組,沒有對照,沒有比較,他也不知道自己寫的,是不是別人心中的《紅樓夢》。他猜想會被說得一無是處,沒想到,央視領導、紅學家都沒有異議。
這兩段音樂,是王立平用來投石問路的,反映不錯,他也有了信心,感覺作曲的巨大工程已經完成了一半。
劇組將這兩曲錄製成帶,在演員的學習班上放,每天開機前也放,以調整其情緒,統一其感覺。聽了音樂,演員也跟着進入了角色。
把《葬花吟》寫成「天問」
《葬花吟》是《紅樓夢》中一首52句的長詩,在戲劇戲曲中歷來是着墨最多的一個段落。王立平寫此曲一年零九個月,這也是他寫得最苦的一首。
前幾句曲調很快就寫出來了,但寫着寫着,他越想越不明白,曹雪芹為什麼對林黛玉這麼情有獨鍾,把這麼有分量的詩句給了她?
林黛玉個兒不高,眼睛不大,病怏怏的身子,脾氣也不好,要說起來沒那麼可愛,可曹雪芹對她傾注了特殊的關愛,讓人對林黛玉產生無限同情。
在王立平看來,《紅樓夢》那麼多姣好的女子中,林黛玉是最聰明的一個,她把人生、命運看得最透,所以最痛苦。曹雪芹心繫於她,林黛玉的死,是對人生的絕望,也是對社會的絕望。
寫《葬花吟》時,有很長一段時間,王立平總覺得還有什麼沒抓住。直到有一天念到「天盡頭,何處有香丘」,他突然想到,這不正是一個多情的弱女子在指問蒼天麼,改而把《葬花吟》寫成了一首帶着呼號與悲鳴的「天問」。
這一句出來後,王立平總算找到了寫曲的落腳點。「天盡頭,何處有香丘」被歌者反覆吟唱了四遍,配器時,王立平還特意加上咚咚咚的沉重鼓聲,就像敲打在人心上。此時,王立平才覺得替曹雪芹和他筆下的人物出了一口悶氣。
將周雷、胡文斌等紅學家叫到家中試聽時,大家都叫好,他們還鼓動王立平寫一篇紅學論文——曹雪芹的思想深受屈原的影響,把《葬花吟》寫成「天問」,正好印證了他們在思想上的一脈相承。
寫曲四年半,王立平自稱從未感到過靈感的惠顧,若說有,就是1986年底寫最後一曲《分骨肉》的時候:有一種抑制不住的感情,強迫着自己把它寫了下來。 「一帆風雨路三千,把骨肉家園齊來拋閃。」寫完第一句,雖然不知道下面是什麼音符,但他知道自己已經找到了。寫完後,王立平也不知道為什麼,趴在鋼琴上淚流不止。
探春是紅樓眾姐妹中性格最直爽、剛烈的一個,為「探春遠嫁」譜寫的《分骨肉》,亦是全劇音樂氣勢最恢弘,最為悽厲的一首。
因為有了王立平的《分骨肉》,電視劇《紅樓夢》才把書中原本略略帶過的這一筆,放大了描寫。
將璞玉雕琢成器
《紅樓夢》主唱陳力,是王立平在長春的一次聯歡會上偶然發現的。在此之前,她是長春一汽流水線上的化驗員,沒有多少演唱經驗。
從汽修廠直接進入《紅樓夢》劇組,她一待也是三年。和其他演員一樣,她參加了《紅樓夢》培訓班的學習,還在劇中軋了一角,演了柳嫂。
「請她唱的時候,費牛勁兒了。」陳力唱過京戲,有一定音樂基礎,嗓子也好,但沒進過錄音棚,離專業歌手差得遠。王立平除了教她怎麼用音樂塑造人物,還要教她視唱練耳等基本功。
為什麼要找這樣一位新手,來完成這麼重的演唱任務?
創作之初,也有歌手向王立平毛遂自薦,但在他看來,唱《紅樓夢》需要的是技巧之外的純真,這種青澀感,已經形成演唱風格的專業名家,不可能具備。
和演員只選新面孔一樣,王立平亦不希望觀眾在看在聽時,去聯想演員過去的形象。他要的是一種初來乍到的,純純的,略帶生澀的音樂感覺。
將一塊璞玉雕琢成器,需要付出很多精力。在王立平那兒練完歌,陳力經常掉着眼淚出去。因為缺少專業訓練,她常常注意了這兒,就忘了那兒。王立平想盡辦法調動她的積極性,同時刺激她,讓她記住那些該記住的地方。
僅《枉凝眉》一曲,他就教了一個多月,從一個字一個字地唱,再到一句一句連通,最後融會貫通,陳力唱的每一個字、音、虛實、停頓、拖腔,都是一點一點精心設計出來的。
作曲家施光南因此打趣王立平:「你只借了人家一個嗓子。」
當時,陳力的丈夫因故身亡,或許是感懷身世,她將自己的情感,完全注入到歌聲中,唱得蒼涼悽美、肝腸寸斷、動人魂魄。
央視原副台長阮若琳後來還給王立平寫了一封信,「我們鬆了一口氣,這就是我們要的《紅樓夢》。我們懂了你為什麼要請這樣一個人來唱。」
唱寶玉的《紅豆曲》、憐香菱的《嘆香菱》、惜晴雯的《晴雯歌》,諷王熙鳳的《聰明累》……《紅樓夢》里的歌曲,大多是描寫人物的命運。
當音樂與影像最後合在一起錄製時,王立平躲在家裡沒敢去看。1987年,隨着電視劇播映,這套音樂得到最終的檢驗,觀眾給王立平的回答是,行。
「我受到的磨難是空前的。」回憶起來,王立平感慨最多的是這一句,「這些作品真正的傾心傾力了,有人問再寫一遍,回答只能是『跳樓』。」
「《紅樓夢》就是中國人心尖兒上的寶貝。將來的人還可以把《紅樓夢》再重拍一百次、一千次,還可以再拍一百年、一千年,總會有人超越前人。我們的責任就是用自己的才華、努力和心血,築起一道《紅樓夢》的高牆,讓後來的人超越時,知道沒那麼容易。」[3]
王立平-四年完成《葬花吟》等配曲
《紅樓夢》作曲者王立平: 一朝入夢 終身不醒 耗四年半「傾其所有」完成《枉凝眉》《葬花吟》等全劇配曲
30年過去了,76歲的王立平一度以為,關於87版《紅樓夢》的話他已經說完了。但6月17日晚的87版《紅樓夢》開播三十周年紀念音樂會上,包攬劇中所有配樂創作的他,仍是主角。
耗時4年半「傾其所有」完成的《紅樓夢》13首配曲及所有背景音樂,是他一生中「最難產的作品」。從小就立志要做音樂家、13歲被收入中央音樂學院的他,撬動自己所有的天賦、才華和情感,獨創一套迄今為止傳唱度最高的「《紅樓夢》音樂方言」,澆築了一道後人難以跨越的高牆。
百度中至今仍有粉絲們持續更新的「王立平吧」。30年來,但凡有《紅樓夢》播出之處,也許就無人能擺脫吟唱《枉凝眉》《葬花吟》的魔力。
6月17日晚,由王立平一手挖掘並悉心訓練的原唱者陳力,將在人民大會堂時隔30年後再度開唱《葬花吟》等87版《紅樓夢》原創音樂作品。想到那個場景,頭髮雪白、戴着標誌性粗框大眼鏡的王立平,臉上的表情如回夢中。
13歲考入中央音樂學院
從事音樂教育的父親,在王立平心裡種下了音樂夢。這個「很小就立志要做音樂家」的孩子天賦驚人——1954年11月,年僅13歲的吉林長春人王立平考入了中央音樂學院少年班。
彼時的少年班,會聚了全中國最有音樂天賦的孩子。他們中的大多數,後來都成為影響中國音樂的重要人物。在這個盛產音樂家的搖籃里,王立平奠定了堅實的音樂基礎。
1982年,王立平已是創作出《太陽島上》《駝鈴》《牧羊曲》《大海呀故鄉》等名作的作曲家。但他感覺自己的創作巔峰還沒有來到。
王立平坦言自己是個不折不扣的「紅迷」,「經歷了很多人生的波折、挫折甚至磨難之後,我又有機會讀《紅樓夢》,才真正讀進去了。一朝入夢,終身不醒。」
冥冥中,這位堪稱是「紅迷」中最有音樂天賦的音樂人,迎來了專屬他的緣分。牽線人是導演王扶林的夫人、中央人民廣播電台資深音樂編輯王芝芙,「一天她突然說,你來一趟,王扶林正在籌拍《紅樓夢》,你有沒有興趣?」
「極有興趣!而且迫不及待!」在王立平的眼裡,這完全是一個喜出望外的奇遇。
隨後在約定的那個下午里,並沒有任何發言提綱和講稿的王立平,在一屋子電視台領導、導演、編劇和紅學家面前,即興組織語言講述了自己對《紅樓夢》的音樂創作思考。這些想法其實早已在他心中千轉百回,整整一個下午他的演講都酣暢淋漓。
幾天後,王立平就接到電話,「大家討論決定請你來為《紅樓夢》電視劇作曲。」
《葬花吟》寫了一年九個月
「這改變了我的後半生。」驚喜交加的王立平當時只向王扶林提了一個要求:不與別人合作。但真正落筆之時,他才感到作曲要「無中生有」的焦慮:「我感到這是自己最膽大妄為的一次。」他開始羨慕編劇,甚至美工、道具,「這些書里都寫得清清楚楚,甚至誰穿什麼衣服,什麼花紋。」
曹雪芹寫書時到底會想要什麼樣的音樂?王立平搜索枯腸也不得要領。「真是『白茫茫一片大地真乾淨』,一個音符也沒有。」
王扶林建議先把主題曲寫出來。選擇書中詩詞作為劇中歌詞是共識,但到底選擇哪一首做主題曲卻是費盡躊躇。
有人建議用「滿紙荒唐言,一把辛酸淚。都雲作者痴,誰解其中味」,還有人建議用《好了歌》。但王立平都覺得不妥,「前者太虛,後者又太出世。」
他靜下心來又讀書,最終建議用《枉凝眉》,「既勾勒了寶黛愛情的主線,又預示了悲劇的結局,而且這首詞一唱三嘆,字字有情,可入樂又可唱。」這得到了導演和紅學家、編劇的一致認同。
只是王立平沒有想到,待他真正把曲譜出來,已是一年以後了。
「在如今這個時代根本無法想象。時間就是金錢,導演說給你三天時間寫出來,不行五天?一周沒寫出來,就懷疑你行不行,一個月沒寫出來你就走人。」王立平感嘆,他當時最怕接王扶林的電話,「那是我臉皮最厚的時候,非常羞愧,但沒寫出來我也不會湊合。」
1984年2月,《紅樓夢》在北京試拍,同年9月正式開機。王立平把自己傾盡心血寫出的《序曲》和《枉凝眉》交到劇組,心中忐忑。那首序曲,他用古箏開頭,女聲婉轉,再帶出琵琶、揚琴、二胡等。劇組的回應是馬上錄製成磁帶,在演員的學習班上播放,帶動所有人進入角色。
在王立平心中,《葬花吟》是另一首主題曲,這首52句的長詩,是他「最難最不順」的一首,「我想不通,黛玉為什麼能得到作者的情有獨鍾?每天讀,終於想通是因為她最聰慧最明白,所以她的痛苦最深。」
「『天盡頭,何處有香丘?』這難道不就是天問?」王立平瞬間想起讀中央音樂學院時,每個星期聽文懷沙先生古典文學課上講到的屈原。他的「突發奇想」竟得到了紅學家們的集體認可——因為曹雪芹的思想來源就和屈原有密切關係。
一曲《葬花吟》,王立平足足寫了一年九個月。
王立平作品交響音樂會在哈爾濱舉行
29日晚,伴隨着經典曲目《太陽島上》的優美旋律,「光輝時刻」之哈爾濱——王立平作品交響音樂會在哈爾濱大劇院隆重上演。在唯一獲得格萊美獎的華人指揮家湯沐海的指揮下,《浪花里飛出歡樂的歌》、《大海啊故鄉》、《枉凝眉》、《少林寺》等一個時代的經典作品一一上演,為觀眾呈現了一場殿堂級視聽盛宴。
王立平先生是中國著名音樂家,其代表作有《浪花里飛出歡樂的歌》、《少林寺》、《牧羊曲》等經典歌曲,其中王立平先生創作的《太陽島上》更是在1989年獲得中國首屆金唱片獎,也正是這首歌讓中外遊客對哈爾濱更加心馳神往。
雖然,距離《太陽島上》已經過去近40年了,但這一經典旋律再次響徹哈爾濱夜晚時,卻依舊能讓幾代人產生共鳴。蔡國慶、李玉剛、呂繼宏等著名歌唱演員也都為觀眾獻上對經典的完美詮釋。
在演出接近尾聲的時候,王立平老先生健步走上舞台,並親自彈奏、演唱《大海啊故鄉》,「這是一首關於愛的歌,我想用愛回報觀眾,用愛回報我的第二故鄉哈爾濱,用愛回報這個偉大的時代。」王立平說。
哈爾濱作為中國最早對外開放的城市之一,也是中國現代音樂的搖籃。如今,每年都有數百場次的各類國際級音樂演出上演,音樂已經成為這座城市對外交流平台。據悉,作為哈爾濱冰雪季的「重頭戲」,本屆音樂會將於2018年1月5日,哈爾濱國際冰雪節開幕式當天,在中央電視台綜藝頻道黃金時間播出。[4]
參考資料
相關視頻
王立平老師對唱《紅樓夢》主題曲的陳力異常苛刻,但是也成就了她
王立平曝出為什麼讓陳力演唱《紅樓夢》歌曲的原因
87版《紅樓夢》:作曲家王立平為何拒絕專業歌手演唱劇中插曲?
- ↑ 王立平簡介,快資訊,2020-08-19
- ↑ 王立平,名人簡歷,2017-12-19
- ↑ SM公司打造新星五人帥男組合SHINee出道(附圖),新浪網,2017-12-19
- ↑ 王立平作品交響音樂會在哈爾濱舉行 王立平作品介紹,閩南網,2018-01-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