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薌齋
王薌齋先生(武術家),名政和,又名尼寶,字宇僧,晚年自號「矛盾老人」,1885年生於[[河北深縣魏家林村。自1894年從郭雲深大師學習形意拳。因其終年苦修苦練,寒暑不輟,深究拳理,倍受郭老青睞,故盡得郭老畢生拳學之精髓。弱冠之年,已成為一代名師。[1]
目錄
基本信息
中文名 | 王薌齋 | |
別名 | 名政和,晚年自號「矛盾老人」 | |
原名 | 尼寶 宇僧 | |
出生日期 | 1885年 | |
逝世日期 | 1963年 | |
出生地 | 中國河北省深縣魏家林村 | |
國籍 | 中國 | |
職業 | 武術家 | |
民族 | 漢族 | |
宗教信仰 | 佛教 | |
代表作品 | 意拳 | |
主要成就 | 一代宗師,意拳創始人 | |
語言 | 漢語 |
人物生平
王薌齋先生於1886年(光緒十二年丙戌年)11月24日(農曆十月二十九日)生於河北省深縣魏家林村(質疑:上文資料寫的是1985年)。原名尼寶,又名宇僧,後啟用薌齋名。祖父在本縣一商肆中管賬。深縣民風強悍,民多習武,名家輩出。如河北省形意拳鼻祖李洛能先生,八卦掌名家程延華兄弟。李洛能先生的弟子劉奇蘭、郭雲深都是深縣人。郭雲深以半步崩拳馳名於世。郭雲深馬莊人,與魏家林村為鄰。王郭兩家原有戚誼,薌齋先生封翁亦曾隨郭氏學形意拳,因王氏幼年瘦弱,又患喘病,家人恐其不壽,擬送其到郭處學拳。郭氏因年邁,又患足疾,原不擬收王薌齋為弟子,適郭雲深獨子郭深墮馬死,經另一戚誼趙樂亭先生極力說項,郭方破格允准,並留王薌齋居於家中。時王薌齋年方14歲,聰敏過人,鍛煉刻苦,郭雲深愛如己出,傾囊相授。郭老晚年習慣盤腿坐炕上搭手傳藝,王薌齋則立炕下站樁換勁。冬季郭老起床後,首先查看站樁腳印的濕潤程度,如不夠,則怒目視之,王薌齋須再練習站樁,直至濕度充足方可休息,可見郭老對王薌齋要求之嚴。郭老於易簀之時,猶以絕藝示之。從郭老學拳者多矣,但能克承其教者,不多。郭老曾有非其人不能學,非其人不能傳之嘆。郭太師母曾對王薌齋說:「你們爺倆真有緣份。」並諄諄相囑要勤奮學習,勿負師望。[2]
郭老對其他學員皆以常規拳套招法教之,獨不教王薌齋。先生遂從師兄弟處偷偷學習,郭老發現後,叱之曰: 「玉皇大帝在此,你不向他學習,反而各處找土地爺,跟他們能學會什麼?」是以郭氏門下深入之摩地,得心意門之真髓者唯王薌齋先生一人而已。
近代談河北形意拳者,將形意拳分為三派:一是以劉奇蘭先生弟子李存義為代表的保守派;二是以李魁元先生弟子孫福全為代表的綜合派;三是以郭雲深先生弟子王薌齋為代表的心意派。形意拳原出自少林鎮.山拳法「心意把」。
1903年,保定府一鏢局主持人,原從學於郭雲深。因失鏢譽落,乃遣人送厚禮請郭老出山代為挽回聲譽(質疑,郭雲深在1903年已經去世)。郭氏以年邁辭,在堅請下,郭老乃遣王薌齋攜親筆書札前往保定。鏢局主持人以王薌齋年幼頗為不滿。次日王薌齋在鏢局院內閒顧,見院內兩側兵器架上陳列多種兵器,先生順手拔出一白蠟竿子試手,鏢局夥計大驚,入報總鏢頭。昔日鏢行規矩,如有人動門前大槍及竿子等兵器者,即表示前來尋釁比武。鏢頭趕來,舉手拍先生手腕怒叱曰:「小孩子不許亂動!」話未了,先生順手一抖,鏢頭已飛出丈許跌倒在地,驚恐之餘,高呼: 「好!這才是老師教的真功夫!師弟,你可要把這一手留下來,教給我們。」經此一戰,鏢局方知王薌齋身手不凡,改容相待。從此王薌齋之名不脛而走。王薌齋回故鄉後將此事稟告郭老,郭老撫須點首笑曰:「他們沒有站過樁,怎能發出這個勁兒。」王薌齋先生晚年常告門人云: 「從那時起我才明白摔人是怎麼個勁兒。」是年王薌齋年僅18歲。郭老亦於當年逝世。此後王薌齋更刻苦鍛煉,每日清晨攜乾糧和水到村外林中練功,日暮方歸,數年功力大增。[3]
1905年,先生20歲,隨父往綏遠經商,歸途遇路劫者10多人,均持械,王薌齋與父親徒手將匪徒擊散,強人邊跳邊呼:「這小孩子真厲害。」先生每憶及此事即說:「你打倒幾個,其餘的不打就跑了,並不費勁。」
1907年,先生22歲。與外祖家戚誼邱蘭坡相善,染賭習,遭母親重責,先生與邱相約私逃入京謀生。途經某地,飢甚,入一包子鋪飽餐,因無錢付肆主而訴實情,肆主慷慨資助,介紹到京城投軍效力。先生投軍後先作伙夫,伺擔水劈柴等雜役。先生因清秀英俊為諸士卒所喜愛,常與相嬉戲,一日先生擔水前行,一卒從後以足鈎先生腳,擬使人倒水灑,孰知先生仍快步前行,水未灑,而此卒竟跌倒地上,群卒驚異。適軍中一將過此,即召見先生,先生以自幼從郭先生學拳相告,將軍甚喜,以其女吳素貞相許。此將官即吳三桂後裔武狀元吳封君。先生婚後折節讀書,工書法,習詩詞,這就是先生幼年雖未讀書,而後又善文字之由來。吳夫人亦喜武,擅形意拳。郭老夫人曾說:「素貞跟尼寶學拳很好,你們老師的徒弟裏,就是他最像你老師了。」先生長女玉珍、次女玉芳、長子道莊皆吳夫人出。
[注封翁:1. 封建時代受有封邑的貴族。2. 封建時代子孫顯貴,父、祖因而受封典的,叫「封君",也叫「封翁"。易簀:稱人病重將死為易簀。]1913年,先生28歲,武藝輒聲京都。
曾應軍政界名人徐樹錚之約與當時總統府武術教師、名拳術家李瑞東競技。徐氏設宴於官邸,請京都各武術界及軍政界顯赫人物作陪。薌齋先生先到,李氏後到,王遙見李氏到即至大廳門外相迎,入廳時,兩人互相禮讓先行,兩臂相交,表面似禮讓,實則各試暗勁,李氏年老不支,一腿軟曲下跪,王氏順勢攙扶,二人仍互讓:「請,請。」同入廳內。外行人不明底細,但勝負已自知。俟群起入席,首遍酒後,李氏即託辭入廁,離席而去。後徐氏再設宴為二人和解,但李氏已返武清故里。薌齋先生後每談及此事則悔恨不已,蓋李氏已是成名人物,且年事已高(時年62歲),自己不應壯年盛氣,致使李氏鬱郁成疾。先生每以此事訓戒學人,而先生個人亦引以為戒,並嚴囑如,今後遇見練太極五形錘者都應禮讓為先,不可好勇鬥狠。是年,先生應陸軍部之聘任武技教練所教務長,徐氏任所長。先生聘劉奇蘭先生之子劉文華、李存義先生嫡傳弟子尚雲祥、李魁元先生弟子孫福全等為該所教練。時教練所群英薈萃,盛極一時。
山東臨清名武師周子炎,原是臨清州大戶,由於窮文富武,把家產都花在練武上了。慕薌齋先生大名,特到北京與先生較量。一試輒北,敗後即走,次年仍敗,到了第三次方心悅誠服,拜先生門下,入教練所學習。誠如他自己所說:「我來是想當先生的,孰知卻當了學生了。」這就是當時拳術界盛傳之「王薌齋氣走鼻子李,周子炎三敗入王門」故事的由來。[4]
1918年,先生33歲,武技教練所因政局變動停辦,先生負笈南遊,欲訪各家名師,以武會友,探討武術真諦,以充實自己,謀使我國拳術發揚光大。首登河南嵩山訪少林寺恆林大和尚,恆林大和尚乃號稱鎮山之寶「心意把」的傳人。在少林小住數月,終日切磋交換心得。繼而入湖南拜見心意派巨匠衡陽解鐵夫先生。解氏時年已半百,行多怪誕,絕少與人談拳技,人多以解瘋子呼之。薌齋先生與之作徒手交,竟十戰十北,復請可否以器械會,解笑允日:「兵器不過是手臂的延長,你手不成,器械也不能勝。」先生取其較擅長之白臘竿子進,仍十負。先生顏赭①欲去,解說:「是不是三年後再來耶?我看你不如在我這兒多住些日子,共同研究,你不要不好意思,我老矣,畢生所遇好手多了,還未曾見過象你這樣好的,留下來吧,咱們作個忘年之交。」先生折節下拜,欣然留住約年余,從此先生拳藝大進,為日後創立意拳奠定基礎。離湘時解老對先生說:「以你的技藝在大江以南我不敢說,大河以北恐怕你無敵手了。」將先生送到湘鄂交界處,方灑淚而別。
1940年前後。曾有一中年人到北平尋王先生,首先問哪兒有練站樁功的人,從而找到姚宗勛先生,自稱是解鐵夫嫡侄,遵叔遺命專程到北平尋找薌齋先生,並詢問王先生有傳人否,說解老畢生頗以未得傳人為憾云云。先生當即令姚表演樁法、試力及發力等動作,解侄當時說:「姚先生比我好,家叔當慰於九泉矣!」
1923年,薌齋先生38歲,隨徐樹錚往福建,曾訪方永蒼先生。[被誤為方恰莊。方恰莊的事跡難以考證是因為他的本名不叫方恰莊,他原名是方永蒼,福建省福清市鏡洋鎮茶山村人。]方乃福建少林寺心意派嫡傳弟子,善鶴拳,體格魁偉,與先生相交甚歡,曾交談試藝,先生四勝六負。方氏云:「我雖六勝,但勝得勉強,拖泥帶水。你摔我則摔得乾淨俐落。我不承認是勝,你也不能承認是輸。」
同年又得識鶴拳名手方紹鋒先生(方紹鋒被誤為金紹峰),相交甚歡,切磋拳藝,探討拳理,對先生日後在學術成就上均大有裨益。先生當時在閩軍周蔭人部任武術教官。
[註:「武林人士經常為文談論縱鶴拳,由於兩岸隔絕多年,傳言多有錯誤……方紹鋒被誤為金紹峰……大陸之行後,從墓碑、族譜上查證,糾正了過去的許多錯誤。」]
1925年,先生40歲。因政局變動,先生離閩北歸,路經淮南遇拳術名家黃慕樵先生,從學「健舞」。先生曾作詩歌記之:「身動揮浪舞,意力水面行,游龍白鶴戲,迂迴似蛇驚。」讀此乃知黃氏身手非凡,亦是心意門巨匠也。薌齋先生所做健舞起似龍蛟挾浪,落似霧裏伏豹,蛇驚貓步,柔若無骨,靜若處女,炸似驚雷。乃知先生數載南遊,不僅對拳學真諦深入有得,在動作上又上一層樓。先生弟子中擅此舞者甚少,僅知有韓樵。每遇先生與友朋談拳興酣,輒喚韓氏作健舞,以資助興。是年先生歸故里後,掃郭雲深先生墓,為之建碑紀念。
當年,先生居北平時,接天津張占魁師兄信,雲在津某校任武術教練,工資菲薄,賴零星教授學生糊口,自天津武術館成立後,從學者鮮,津武術界人士均為之側目云云。先生詢知武術館教務由師祖李洛能先生嫡孫李振邦先生弟子薛顛主持,館長乃河北省督辦李景林自兼,以輩份論乃屬張王二先生侄輩。先生立即束裝去津,逕赴武術館,薛氏與先生雖相知而未謀面,薛頗傲,問先生:「你要學什麼拳來?」先生答:「久聞薛老師以龍形名震津門,願請賜教。」薛未加思索即貿然起座伸手,先生舉手相接間,薛已跌出,摔倒在地。薛亦非弱者,默念此人身材中等,風度安閒文靜,而身手如此敏脆,舍先生莫屬,未及起立即高呼:「王師叔!」並對圍觀之弟子們說:「這就是我經常對你們提的王薌齋師爺,快都過來磕頭。」後經薛顛介紹與李景林相識,留津小住,傳授拳藝。薛氏以武術館每月工資之半奉張占魁師叔,被天津武林傳為佳話。
1929年,王薌齋先生44歲,應李景林、張之江先生二人之請,伴張占魁先生赴杭州「國術遊藝大會」任評判委員後。應師兄錢觀堂先生之約赴上海相見。[5]
1929年武術名家留影照片中有李景林,孫祿堂、褚民誼,劉崇峻、楊澄甫、杜心武、吳鑒泉、劉百川、蔣馨山、張兆東、王淵生、張紹賢、劉協生、王宇僧、蔣桂枝、高風嶺、尚雲祥、張秀林、鄧雲峰、馬玉堂、許禹生、韓化臣、黃柏年、劉彩臣、楊季子、王茂齊、劉恩壽、吳恩候、金佳福等。
還有孫存周、高振東、左振英、佟忠義、劉高升、田兆麟、褚桂亭、李星階、肖品山、李書文、葉大密、陳微明、劉丕顯、任鶴山、湯鵬超、姚馥春、萬籟聲、李麗久、張思慶、耿霞光、朱霞天、朱邵英、李子楊、傅劍秋、候秉瑞、韓其昌、趙道新、武匯新、程有功、竇來庚、諶祖安、楊明齊、朱國福、施一峰、劉善青、任虎臣、陳明證等人。[大會設評判別委員會及檢察委員會。評判委員長李景林,副委員長孫祿堂、褚民誼,委員包括劉崇峻、楊澄甫、杜心武、吳鑒泉、劉百川、蔣馨山、張兆東、王淵生、張紹賢、劉協生、王宇僧(王薌齋先生)、尚雲祥......]
王先生到滬後,錢氏設宴為先生接風,極願見先生身手,請與先生「聽勁」,先生以師兄年事已高,遜稱不敢,錢氏堅請試之。先生曰:「如師兄願看弟之學業,弟請師兄坐到身後中間的沙發上。」錢氏雖不信,但笑允之,即以崩拳直取先生,王先生以掌輕按迎錢氏來拳,僅於迎送暫態,錢氏已飛起穩坐於指定的沙發上。錢氏起立握先生手,泫然淚落曰:「沒有想到幾十年後又能重見老師風采,先師的武技有人能傳下去了。真使我又喜又想念老師。」即請先生下榻家中,並宴請當時在滬諸名拳師作陪,時孫福全先生亦在座,因與先生是舊相知又誼屬同門,眾請孫氏與先生作示範表演,先生微笑不語。時趙道新在座起曰:「我來陪孫師兄玩玩(孫為李魁元弟子)。」以後人們傳說孫福全先生與薌齋先生不睦,實屬無稽之談。蓋即本段公案之誤傳也。二人搭手間,孫氏年邁不支。時張長信先生亦在座,對先生武技欽慕萬分,即請錢硯堂先生作介紹人拜入師門學習意拳。錢氏曾寫詩載滬報端,詩中有句云:「夫子之牆高千仞,君既入室且登堂。」也就是這時,先生認識了鐵嶺吳翼翬先生。[吳翼翬.被誤為吳冀輝.吳翼惲]吳氏乃六合心意名家,與先生相交甚契。先生曾說:「我在國內參學萬餘裏,拜見拳家逾千人,堪稱通家者僅有兩個半人,即湖南解鐵夫、福建方永蒼先生。與上海吳翼翬耳。」先生在上海傳藝期間,登門試藝者無數,先生不曾一負。
當年,世界羽量級拳擊冠軍匈亞利籍拳擊家英格正在上海青年會任拳擊教練,因其敗傷吾國拳術家多人,乃大言中華武功皆花拳繡腿,不堪一擊也。吾國之拳術家,既欲雪東亞病夫之恥,又羞蒙技劣之羞,目擊國格阽危,薌齋先生奮往與之交手,僅在相互接觸之一瞬間,英格已被擊出丈許,仰臥地上。英格後在英國倫敦《泰晤士報》上發表《我所認識的中國拳術》一文,詳細介紹了他是如何敗在薌齋先生手下的,文中有句云:「我如同被電擊了一樣。」表示極為驚詫不解。從此王薌齋的威名更遠播海內外。每當談起此事,王薌齋先生便讚嘆英格先生之所以縱橫於歐美,皆在於他的誠實篤厚,此精神是拳界必備之支柱.我們應當銘刻於懷。
留德皮科名醫師尤彭熙先生此時經上海聞人江一平介紹拜入王氏門牆。尤氏以後將意拳發展為「空勁」一支,號稱「神拳尤彭熙」,晚年渡美在加州授徒,頗享威名。1983年病逝於美。
1930年,先生45歲,在上海。高振東、趙道新、張恩桐、韓樵、韓垣及全國拳擊和摔跤雙冠軍卜恩富均於此時投先生門下。韓氏兄弟由於其父韓友之先生為王先生師兄、單刀李存義弟子,故先生令其分別拜尤彭熙、趙道新為師,但由先生親傳技藝。當時韓樵、趙道新、張長信、高振東號稱王先生門下「四大金剛」。張長信曾以拳擊奪上海市拳擊公開賽冠軍,趙道新則是第三屆全國運動會武術散手冠軍。他在上海稅務專科學校擔任武術教練時,曾足穿拖鞋,輕取宋子文保鏢挪威籍拳擊家安德森,使其如斷線風箏摔出丈外。安氏高呼:「魔術、魔術。」斯時上海某銀行家知王先生拳藝冠絕,所向披靡,以重金聘先生組織一武術隊週遊世界,宣傳祖國拳術,以掃「東亞病夫」之恥。後因政局變動,「九一八」事變等原因未能如願。
1935年,先生50歲。先生攜卜恩富、張恩桐、韓樵三人束裝北歸,在天津小住後返深縣故里訓練弟子,研究拳法。據張恩桐說,在深縣學習期間,由於先生要求嚴格,站樁練功後全身疼痛難忍,當時曾想不辭而別。夏季午睡後每人抱一隻小公雞,到村外大樹下圍觀鬥雞,學習雞毛展翅姿勢。訓練摩擦步時足穿拖鞋。
張恩桐於1955年在天津與全國摔跤重量級冠軍張奎元試手。張身高體壯,臂力過人,手大腳也大。張恩桐身材較矮小。張奎元伸手欲抓張恩桐,張恩桐驟然發力將張奎元摔出倒地。張奎元專程到北京東北園,進門見到薌齋先生跪倒在地叩頭,然後說明原由,拜在先生門下。
1937年,薌齋先生52歲。應北平張壁、齊振林二位先生之邀,到北平定居,任教於四存學會體育班,傳授意拳,並從事著書寫作,闡述中國拳術真諦,主張解除封建傳統之師徒制,廢除拳套招法之訓練,』強調應用科學方法訓練,公開教授武術界秘而不傳的站樁功。授拳之餘,閉門潛研,在1929年間所著《意拳正軌》(1983年由香港麒麟圖書公司出版,李英昂校注)的基礎上,破除迷信,解放思想,完成了《大成拳論》初稿。並在報端大聲疾呼中國武術漸趨不講實戰,徒尚形式之非。以上二稿均在王選傑編著的《王薌齋與大成拳》一書中刊出(中國展望出版社出版,1986年)。北平名宿張玉衡、齊振林二位老先生,由於參加習練站樁養生而感奇妙,又看到王薌齋的弟子在創新的拳學理論指導下屢勝中外技擊高手,故認為王薌齋的拳學造造詣已達高峰。
李存義先生嫡傳弟子尚雲祥與先生相交最深,尚氏年稍長,雖尚以師叔稱呼先生,但先生與尚常嬉戲如兄弟。時尚居東城火神廟內,薌齋先生時往探視,在廟正殿研習拳技。有一次先生在尚身上一按一捋間,尚身體突然飛起,頭肩直插入頂棚,落地後,二人均驚詫瞪目相視。尚說:「師叔再來一次。"薌齋先生說:「再有意來,恐怕就不成了。這就是郭老(雲深)所說:『有形有意都是假,技到無心方見奇。』再來就是有意了,把你弄不上去了。」事後先生對其學人說:「尚雲祥比你們強萬倍,他那個球的氣比你們足得多。」薌齋先生還說過:「尚雲祥的那片竹林(勁)粗的有水缸那麼粗,細的又只有小手指那麼細。我們那片竹林,都只有飯碗那麼粗而已。"
1939年,薌齋先生54歲。北京東城金魚胡同那家花園四存學會技擊班因學員過多,遷到東單大羊宜賓胡同,後又遷到東四弓弦胡同。先生為了發揚中國拳學真諦,在當時的《實報》上發表公開聲明,歡迎武術界人干駕臨弓弦胡同賜教,以武會友,共同研討今後如何發揚我國拳術。各派名家登門來訪者頗多。由周子炎、洪連順、韓樵、姚宗勛四位弟子任招待職,如有願試藝者,可由四人中任何一人先招待過手,惜無一人下場,莫不稱服而退。即在此時,意拳以一個嶄新的拳種出現在北京。張玉衡先生請以「大成拳」名之,意以集我國拳術之大成也。當時先生以盛意難卻,未堅拒之,「大成拳」之名乃留傳下來,實則非先生之原意。他曾對弟子們說過「拳學本無止境,哪有大成之理。」他在《大成拳論》初稿一書中寫道:「本四十餘年習拳經驗,探其真義之所在,參以學理,證以體認,祛其敝發其安徽密,捨短取長,去偽存真,融會貫通,以發揚而光大之,令成一處特殊拳學,而友人多試之甜密,習之愉快,因僉以大成二字為吾拳,欲卻之而無從也,聽這而已,。」這就是「意拳」又稱「大成拳」之由來。其中「本四十餘年習拳經驗。令成一處特殊拳學」二十年代提倡意拳,四十年代新的拳學不能再叫意拳了,只能叫大成拳了。
1940年初,先生55歲。日本東京成立大東亞武術競賽大會,邀請我國參加,並通過偽新民會顧問武田熙特請薌齋先生出席,南京偽政府汪精衛組織以馬良為首的代表團前往。薌齋先生說:「這是兒皇帝的政府代表團」,遂以病堅辭謝絕,並告武田熙特歡迎日本武術家來中國見面、交流經驗。馬良代表團到日本後,日方人士說,王薌齋未來參加,不能算是中國代表團。此後,便有日本柔道、劍道名家澤井健一、渡邊、八田、宇作美等人先後來訪請與先生比武,但莫不大敗而歸。整個40年代,意拳在王薌齋和以姚總勛為首的第一代弟子的共同努力下,發展到一個鼎盛時期。
1945年「八一五」光復後,先生每日清晨到太廟散步。知情者相聚跟先生習站柱,人員逐漸增多,遂於1947年由王少蘭、秦重三、胡耀貞、陳海亭、孫文青、李健羽、於永年等人發起,呈請設立中國拳學研究會於太廟(現北京市勞動人民文化宮)東南角小亭中,薌齋先生任會長,倡導以意念誘導與精神假借為主要手段的大成拳站樁功。每日晨於該處練功者達百餘人。最初不相信站樁功能治病強身者說:「這些人(指站樁練功者)都是吃飽飯撐的。」還有人說:「王薌齋會定身術,把這些人給迷住了。」也有人看到參加站樁練功者日多就想其中定有道理,不會都是傻子。又經受益者現身說法,參加練功者更多了,對一些醫藥無效的慢性病患者收到良好效果。它給以後開展站樁療法打下了牢固的基礎。在北京以站樁治病的歷史是從這裏開始的。
1949年,先生64歲。北京解放後,太廟的中國拳學研究會因故停辦。改為冬季在中山公園唐花塢前,夏季在西北角後河邊樹林中教授養生樁(站樁功)。從學者仍眾,多以治病健身為主,較少教授拳法。
1950年,朱德元帥任中華全國體總名譽會長,廖承志同志任體總武協組長。聘65歲王薌齋先生任副組長職。先生鳳鳴朝陽,展其抱負,殫精極慮,勤懇於斯,卓有成效。適社會主義國家運動會於京舉行,前蘇聯、保加利亞、波蘭、羅馬尼亞運動員角於北京體育館,盛況空前。迄閉幕式,朱、廖等領導臨,薌齋先生亦參加,會末,為拳擊賽及武術表演。拳擊激烈驚險,匈牙利名將諾爾瓦茨力挫群雄,獲冠軍。至武術表演,觀眾彩聲陣陣,然眾拳擊手皆然之,匈牙利冠軍竟議於吾國領導者,欲領教中華武術實用之價值。薌齋老先生在一旁聽了,提出自已可以下場應戰。比武時,這位不可一世的匈牙利拳擊冠軍,被貌似瘦弱的中國老人抖放空中,重跌地毯,而昏迷過去。新中國出戰揚威,全場起立,掌聲如潮,翁目注五星紅旗亦心潮浪也。
先生晚年主要研究站樁功治療慢性病,在醫療保健、延年益壽方面獨有心得。從先生學站樁的患者雖多,但從未發生過任何偏差或不良副作用。這與先生之教學方法及指導原則有關。先生主張以「內虛靈、外挺撥,舒適得力為基本不動的原則。更以剛柔虛實、動靜鬆緊,同時起參互錯綜作用」為方針。
1955年王薌齋先生住和平門外琉璃廠東北園21號時期,在沈其悟教授和於永年醫師協助下,整理出站樁功二十四式和《習拳一得》初稿,完成了《大成拳論》(即《拳道中樞》)一書。[6]
1958年,先生73歲。先生應北京中醫研究院之邀在廣安門醫院以站樁為主治療各種慢性疾病,為解除患者痛苦,恢復人民健康作出了貢獻。從此,養生樁(站樁功)之名大彰。但因先生堅持叫「站樁」而不叫「氣功」,因此,較少與氣功界人士往來。
1961年,先生75歲。河北省衛生廳段惠軒廳長聞先生名,聘先生到保定中醫醫院工作,教授養生樁治療各種慢性疾病。1962年在保定召開河北省氣功學術會議上薌齋先生曾表演「健舞」、「勒馬聽風舞」,並表演發力動作,會議室地板為之顫動,與會者為之咋舌,驚詢先生從何處來,段廳長說:「這是我從北京『垃圾堆』裏撿來的。」先生則笑而不答。
1963年7月12,薌齋先生病逝於天津,享年7 8歲。先生生前、還著有《拳道中樞》、《意拳正軌》、《大成拳論》等著作,使意拳在理論上及應用實戰的價值上進一步得到提高。
1982年,先生次女王玉芳主編《站樁功療法匯編》一冊,由北京市總工會出版,以後又出版了《奇功妙法》一書。(香港著名愛國人士霍英東之子霍震寰,乃是薌齋先生關門弟子姚宗勛先生的弟子。他全程資助姚氏後人出版《實戰拳學意拳》一書。並拍攝下了姚老出神入化的武藝,實乃功德無量!)
主要作品
拳道中樞(大成拳論)
自志
拳道之大,實為民族精神之需要,學術之國本,人生哲學之基礎,社會教育命派,其使命要在修正人心,抒發感情,改造人理,發揮良能,使學者精明體健利國利群,故不專重技擊一端也,若能完成其命,則可謂之拳,否則是異端耳。習異拳如飲鳩毒,其害不可勝言也,余素以已利人為懷,觸目痛心,不忍坐視,本四十餘年習拳經驗,探其真義之所在,參以學理,證以體認,祛其敝發其安徽密,捨短取長,去偽存真,融會貫通,以發揚而光大之,令成一處特殊拳學,而友人多試之甜密,習之愉快,因僉以大成二字為吾拳,欲卻之而無從也,聽這而已,今夫本拳之所重者,在精神,在意感,在自然力之鍛煉,統而言之,使人自與大氣相應合,分而言之,以宇宙之原則原理以為本,養成神圓力方,形屈意直,虛實無定,鍛成觸覺活力之本能,以言其體,則無為不具,以言其用,則有感即應,以視彼一般拳學家尚形式,重方法,講蠻力者,故不可相提並論也。誠以一般拳家多因注重形式與方法,而演成各種繁畸形怪狀之拳套,更因講求蠻力之增進而操各項激烈運動,誤傳誤受,自尚以為得意者,殊不知儘是戕生運動,其神經肢體氣管筋肉已受其摧殘而至頹廢,安能望其完成拳道之使命乎?余雖不敢謂本拳為無上之學,若從現代及過去而論,信他所無而我獨有也。學術本應一代高一代,否則當無存在之必要矣!余深信拳學適於神經肢體之鍛煉,方因而益智,尤適於筋肉溫養血液之滋榮,更使呼吸舒暢肺量加深,而本能之力亦隨之漸長,而實現一觸即發的功能,至於致力之要,用功之法,統於篇內述之,茲不贅述。但此篇原為同志習拳較易而設,非向世之文者比也,蓋因餘年已老,大家迫求,只得以留鶩鴻爪影於泥雪之中尋之,僅將平日所學,拉雜記載,留作參考,將來人手一篇,領會較易,但余素以求知為職志,果有海內賢達,對本拳予以指教,或進而教之,則尤感焉,以一得之愚,得籍他山之攻,而益有進益。日後望從學諸生虛心博訪,一方向儘量向唯一方面盡力發揮,倘有心得,希隨時共同研究,以求博得精奧,而期福利人群,提高國民體育之水準,實為盼甚,否則毫無價值也。如此提高而不果,是吾輩精神之不逮焉,或智力未符故耳。夫學術本為人類所共有,余亦何人,而敢自秘?所以不揣簡陋,努力而成是篇。余不文,對本拳之精微,不能闡發淨盡,所望者,僅不過筆錄而已,實難形容其底蘊,以詳吾胸中之事矣,一偶三反,是在學者,余因授道之誠,情緒之熱,遂不免言論之激,失之狂放,知我罪我,笑罵由人。[7] 河北博陵 薌齋王尼寶 志 於太液萬字廊
習拳述要
近世操拳學者,多以筋肉之暴露堅硬誇示人前,以為運動家之表現,殊不知此畸形發達之現象既礙衛生,更無他用,最為生理家忌禁,毫無運動之價值也。近年以來余於報端曾一再指摘其非,雖有一般明理之士咸表同情,而大都仍是庸俗愚昧忍心害理,尤其信口詆人,此真不齒,故終不免有諸多怨者,大凡從來獨抱絕學為人類謀福利者,與忠誠之士和聰明絕頂者,社會從來鮮有諒解,水準之低概可想見。余為拳道之永久計,實在不敢顧其私,希海內賢達其諒鑒之。
按拳道之由來,原系采禽獸搏鬥之長,象其形,會其意,逐漸演進,合精神假借一切法則,始匯成斯技。奈近代拳家,形都不似,更何有益於精神與意感乎?然亦有雲「用力則滯而百骸不靈,且不衛生,此故然矣,然在技擊方面言之,用力則是力窮,用法則是術罄,凡有方法,便是局部,便是後天之人造,非本能之學也。而精神便不能統一,用力亦不篤。更不能假以宇宙之力之呼應,其精神已受其範圍之所限,動作似裹足不前矣,且用力乃是抵抗之變象,抵抗是由畏敵擊出而起。如此豈非接受對方之擊,則又安得不為人擊中乎?用力之害,誠大矣哉。要知用力用意乃同出一氣之源,互根為之,用意即是用力,意即力也。然非筋肉鬆和,永不能得伸縮自如遒放致用之活力也。既不能有自然之活力,其養生與高水平用,吾不知其由何可以得,要知意自形生,力隨意轉,意為力之帥,力為意之軍。所謂意緊力松,筋肉空靈,毛髮飛漲,力生鋒棱,非此不能得意中力之自然天趣。本拳在20年前,曾一度有「意拳」之名,舉意字以概精神,蓋即本拳重意感與精神之義也。原期喚醒同人,使之顧名思義,覺悟其非而正鵠是趨,孰知一般拳家各懷私見,積重難返,多不肯平心靜氣,捨短取長,研討是非所在,情甘抱殘守闕,奈何奈何。遂致余願無由得償,吁可慨也。余之智力之所及,絕不甘隨波逐流,使我拳道真義,永墜沉淪,且尤不時大聲疾呼,冀以振其麻痹而發猛醒,此又區區之志,不能自已者也。[8]
論信條與規守
拳學一道,不僅鍛煉肢體,尚有重要深意存焉。就傳統而言,首重德性,其應遵守之信條,如尊師敬長,重親孝長,信義仁愛等,皆是也。此外更需要俠骨佛心之熱誠,舍已從人之蓄志,苟不具備,則不得謂拳家之上選。至於渾厚深沉之氣概,堅忍果決之精神,抒發人類之情感,敏捷英勇之資質,尤為學者所必備之根本要件,否則恐難得傳,即使傳之,則亦難能得其神髓矣。故先輩每於傳人之際,必要再三審慎行之者,蓋因人材難得,不肯輕錄門牆,至其傳授之程序,率皆先以四容五要為本。如頭直、目正、神莊、聲靜,再以恭慎意切和五字訣示之,茲將五字訣歌列後,以示其意。
習拳即入門 首要遵師親 尚友需重義 武德更謹遵 動則如龍虎 靜尤古佛心 舉心宜恭慎 如同會大賓 恭則神不散 慎如深淵臨 假借無窮意 精滿渾元身 虛無求實切 不失中和均 力感如透電 所學與日深 運聲由內轉 音韻似龍吟 恭慎意切和 五字秘訣分 見性明理後 反向身外尋 莫被法理拘 更勿終學人
論單雙重與不着象
以拳道之原理論,勿論平時練習抑在技擊之中,須保持全身之均整,使之毫不偏倚,凡有些微不平衡,即為形着象力亦破體也,蓋神、形、力、意皆不許有着象,一着象便是片面,既不衛生且易為人所乘,學者宜謹記之。夫均衡非呆板也,稍板則易犯雙重之病,然亦不許過靈,過靈則易趨於華而不實也。須要體舒放屈折含蓄,如發力時,亦不許斷續,所謂力不亡者也。蓋雙重非指兩足部位而言,頭手肩肘膝胯以大小關節,即一點細微之力都有單雙鬆緊虛實輕重之分別,今之拳家大都由片面之單重走向絕對之雙重,更由絕對之雙重而趨於僵死之途。甚矣單雙重之學,愈久而愈淹也。就以今之各家拳譜論,亦都據本失當,況其作者儘是露形犯規而大破其體者,所有姿勢誠荒天下之唐,麻世人之肉矣,愈習之則愈去拳道之門徑而遠甚。不着象而成死板,一着象散亂無章,縱然身遇單重之妙,因無能領略,此亦無異於雙重也,非弄到不自然,不舒服、百骸失正而為止,是不得不走入刻板方法之途徑,永無隨機而動,變化無方,更無發揮良能之日矣。噫,亦誠可憐之甚也。至於神與意之不着象,乃非應用觸覺良能之活力,不足以證明之,比如雙方決鬥,利害當前,間不容髮,已接未觸之時,尚不知應用者為何,解決之後,復不知適間所用者為何,所謂不期然而然,莫知至而至,又謂極中致和本能力之自動良機者也。
抽象虛實有無體認
習拳入手之法非只一端,而其結晶之妙,風吹草動全在於神形意力之運用互為一致。此種運用都視之無形、聽之無聲、無體亦無形象。就以有形而論,其勢如空中之旗,飄擺無定,惟風力是應,即所謂與大氣應合;又如浪中之魚,起伏無定方,縱橫往還以聽其觸,只有一片相機而動應感而發和虛靈守默之含蓄精神,要在以虛無而度其有,亦以有處而揣其無,誠與老莊佛釋無為而有為,萬法皆空即為實象,一切學理多稱謹似。又如作畫,各以俏逸之筆,孤行天壤,堪並論也。其機其趣完成在於無形神似之間,度其意可以求之,所以習時有對鏡操作之戒者,恐一求形似,則內虛而神敗矣。習時須假定三尺之外七尺之內四周如有大刀闊斧之巨敵與猛獸毒蛇蜿蜒而來,其共存生之情景,須當以大無畏之精神而應付之,以求虛中之實也。如一旦大敵林立,在我如入無人之境以周旋之,則為實中求虛。要在平日操存體認涵蓄修養,總之都是從抽象中得來,所謂神意足不求形骸似,更不許存有對象而解脫一切者是也。切記習時要慢而神宜速,手不空出,意不空回,即些微細小之點力動作亦須具體無微而不應,內外相連,虛實相需而為一貫,須無時無處不含有應付技擊之感(本能),倘一求速,則一切經過之路徑滑然而過,再由何而得其體認之作用乎?是故初學時須以站樁為基礎,漸漸體會而後行,總之,須有神形意力成為一貫,亦須四心相合(頂心、本心、手心、腳心),神經統一,一動無不動,亦更微而不合,四肢百骸悉在其中,不執着不停斷,再與大氣之呼應,各點力之鬆緊互為用,庶乎可矣。離開已身無物可求,執着已身永無是處。旨哉斯言,細心體會,自不難窺拳道之堂奧矣。
練習步驟
本拳之基礎練習,即為站樁。其效用在能鍛煉精神、調劑呼吸,通暢血液舒和筋肉,誠養生強身益智之學也。亦為優生運動,其次為試力、試聲、假想體認各法則,再次為自衛與大氣之呼應和波浪之鬆緊、良能之察覺,虛實互根之切要,茲將各階段逐述於後。
站樁
站樁即立穩,平均之站立也。初習為基本樁,習時須首先將全體之間架配備安排妥當,內清虛而外脫換,松和自然,頭直目正,身端頂立,神壯力均,氣靜息平,意思遠望,發挺腰松,身體關節似有微曲之意,掃除萬慮,默對長空,內念不外游,外緣不內侵,以神光朗照顛頂,虛靈獨存,渾身毛髮有長伸直豎之勢,周身內外激盪迴旋,覺如雲端寶樹上有繩系下,有本支撐,其悠揚相依之神情,喻日空氣游泳殊近相似也。然後再體會肌肉細胞動盪之情態,鍛煉自得,自知為正常運動。夫所謂正常,即改造生理之要道,能使貧血者可以增高,血壓高者可以下降而達正常。蓋因其勿論如何運動,永使心臟之搏動不失常態,平衡發達,然在精神方面,須視此身為大冶洪爐,無物不在陶熔體認中。但須察覺各項細胞為自然之同時工作,不得有絲毫勉強,更不許有幻想,如依上述之鍛煉,則具體之肌肉不鍛而自鍛,精神不養而自養,周身舒暢,氣亦隨之而逐漸變化,其本能自然之力,由內而外,自不難漸漸發達。但切記身心不可用力,否則稍有注血,便失松和,不松則氣滯,而力板意停,而神斷,全體皆非矣。總之,無論站樁試力或技擊,只要呼吸一失常,或橫隔膜一發緊,便是錯誤,願學者慎行之,萬勿忽視。[9]
試力
以上的基本練習,既有相當基礎之後,一切良能之發展,當日益增強,則應繼續學試力工作,體認各項力量之神情,以期真實效用。此項練習為拳中之最重要,最困難之一部分工作。蓋試力為得力之由,力由試而得之,更由知,始能得其所以用。習使須使身體均整,筋內空靈,思具體毛孔無根不有穿堂風往還之感,然骨骼毛髮都要支撐遒放,爭斂互為,初愈微而神愈全,慢優於快,緩勝於急,欲行而又止,欲止而又行,更有行乎不得不止,止乎不得不行之意,以體認全體之意力圓滿否,其意力能隨時隨地應感而出發否,全身能與宇宙之力起感應合否,假借之力果能成為事實否。欲與宇宙力起應合,須先與大氣發生感覺,感覺之後漸漸呼應,再試氣波之鬆緊與地心爭力作用,於是所用之力自然無過亦無不及,初試以手得之,逐漸以全體得之,能認識此種力良能漸發,操之有恆,自有不可思議之妙,而各項力量亦不難入手而得,至於意不使斷,靈有使散,渾噩一體,動微觸牽,全身上下左右前後不忘不失,非達到舒適得力,奇趣橫生之境地不足曰得拳之妙也。所試各力,名稱甚繁,如蓄力、彈力、驚力、開合力以及重速、定中纏綿、撐抱惰性、三角螺旋,槓桿軸輪、滑車斜面等種切力量,亦自然由試力而得之(知)。蓋全體關節無微不含屈勢,同時亦無節不含放縱與開展,所謂遒放互為,固無節不成鈍三角形,且無平面積,尤無固定之三角形(不過與器械之名同而法異),蓋拳中之力,都是精神方面體認而得之(知)。形則微矣。表面客之,形似不動,而三角之螺旋實自輪旋不定,錯綜不已,要知有形則力散,無形則神聚,非自身領略之後不能知也。蓋螺旋力,以余之體認觀之,非由三角力不得產生者也。而所有一切力量,都是筋肉動盪與精神假想相互而為,皆有密切聯帶之關係,若分而言之,則又走入方法之門,成為片面耳。所以非口傳心授,未易有得,更非毫端所能形容,故不必詳述也。[10]
總之一切力量者是精神之集結緊密,內外含蓄一致而為用,若單獨而論,則成為有形破體機械之拳道,非精神意義之拳也。余據四十餘年體會操存之經驗,倍感各項力量都由渾元擴大、空洞無我產生而來,然渾元空洞亦都由細微之稜角漸漸體會,方能有得。是以吾又感天地間一切學術,無不感矛盾同時亦感無一不是圓融,統一矛盾,始能貫通,方可利用其分工合作,否則不易明理。至於用力之法,渾噩之要,絕不在形式之好壞,尤不在姿勢之繁簡,要精神支配之大意和意念之領導與全體內外之工作如何。動作時,在形式方面不論單出、雙回、齊出、獨進、橫走、豎撞、互斜互爭、渾身之節、點、面、線、一切法則無微不有先後,輕重、鬆緊之別,但須形不外露,力不出尖,亦無斷續,更不許有輕重方向之感,不論試力或發力,須保持身體松和,發力含蓄而有聽力,以待其觸。神宜內斂,骨宜藏棱,要在人外三尺以內,似有一層羅網保護,而包包羅之內,盡如刀叉勾錯並蓄,有萬弓待發之勢,然都在毛髮筋肉伸縮撥轉,全身內外無微不有滾珠起棱之感,他如虛無假借種種無窮之力,言之太繁,故不具論,學者神而明之。以上各力果身得後,切莫以為習拳之道已畢於此,不過僅得些資本而已,而始有學拳之可能性,若動則即能鬆緊緊松勿過正,實虛虛實得中平,樞中訣要,則又非久經大敵,實作通家不易得也。然則須絕頂天資,過人氣度,尤須功力為純,方可逐漸不假思索,不煩擬意,不期然而然,莫知至而至,本能觸覺之活力也。具體及細微之點力,亦須切忌無的放矢之動作。然又非做到全體無的放矢而不可,否則難能得其妙。
試聲
試聲為輔助試力細微所不及,其效力在運用聲波鼓盪全體之細胞工作,其原意不在威嚇,而聞之者則起猝然驚恐之感,實因其聲力並發,與徒作喊聲意在威嚇者不同,試聲口內之氣不得外吐,乃運用聲由內轉功夫,初試求有聲,漸從有聲而變無聲,蓋人之聲各異,惟試聲之聲,世人皆同。其聲如幽谷撞鐘之聲,似老輩云:試聲如黃鐘大呂之本,非筆墨毫端可以形容光煥發,須使學者觀其神,度其理,聞其聲,揣其意,然後以試其聲之情態,方能有得。
自衛
自衛即技擊之謂也。須知大動不如小動,小動不如不動,要知不動才是生生不已之動。比如機械之輪或兒童之捻轉兒,快到極外,似乎不動。如觀之以動,則是將不動,是無力之表現矣。所謂不動之動速於動,極速之動猶不動,一動一靜,互根為用。其運用之妙,多在於神經支配、意念領導與呼吸之彈力、樞紐之穩固、路線之轉移、重心之變化。以上諸法,若能用之得機適當,則技擊之基礎備矣。亦須在平日養成隨時隨地一舉手一抬足皆含有應機而發之準備,要在虛靈含蓄中意感無窮,方是貴也。然在學者於打法一道,難無足深究,亦似有需要必經之過程,如對方呆板緊滯,且時刻表現其重心路線部位之所在,則無足論。倘動作迅速身無定位而活若猿猴,更不必日各項力之具備者,就以其運動之速,則亦非一般所能應付,故平日對於打法亦應加以研究。習時首先鍛煉下腹,充實臀部有力穩頭、手、肩、肘、胯、膝、足,各打法。至於提打、鈎打、按打、掛打、鋸打、鑽打、搓打、拂打、疊打、錯打、裹打、踐打、截打、堵打、摧打、撥打、滾力打、支力打、滑打、粘力打、圈步打、引步打、進步打、退步打、順步打、橫步打、整步打、半步打、引步打、進步打、退步打、順步打、橫步打、整步打、半步打、斜面正打、正面斜打、具體之片面打、局部之整體打、上下卷打、左右領打、內外領打、前後旋打、力斷意不斷,意斷神又連,動靜已發未發之機和一切暗示打法,雖系局部,若非實地練習,亦不易得。然終是下乘功夫,如聰明智慧者則無須習此。
技擊樁法
技擊樁與基本樁,神形稍異,然仍依原則為本,步如八字形,亦名丁八步,又為半丁半八之弓箭步也。兩足重量前三後七,兩臂撐抱之力內七外三,何時發力,力始平均,平衡之後,仍須如槍炮之彈簧,伸縮不斷之意,兩手足應變之距離,長不過尺,短不逾寸,前後左右,互換無窮,操之愈熟,愈感其妙。至於鬆緊沉實之利用,柔靜驚彈之揣摩,路徑之遠近,間架之配備,發力之虛實,宇宙之力波以及利用時間之機會,然後逐漸研討,拳學之整個問題,在平時須假定虎豹當前,蓄勢對搏力爭生存之境況,此技擊入手之初不二法門,亦為最初之法則。茲再申述神、意、力三者之運用於後:
神意之運用
技擊之站樁,要在具體空靈均整、精神飽滿,神猶霧豹,意若靈犀,具有烈馬奔放,神尤嘶噬之勢。頭頂項豎,頂心按縮,周身鼓舞,四外牽連,足趾抓地,雙膝撐撥力向上提,足跟微起,有如巨風卷樹,思有拔地欲飛,擰攏橫搖之勢,而具體則有撐裹豎漲、毛髮如戟之力,上下樞紐曲折,百繞重線,自乘其抽撥之力,要與天地相爭,肩撐肘橫,裹卷回還,撥旋無已,上兜下附,推抱互為,永不失平衡均整之力。指端斜插,左右鈎擰,外翻內裹,有推動山嶽地球之感,筋肉含力,骨節生棱,具體收斂,要知思動含蓄吞吐,有橫滾推錯兜卷之力,毛髮森立,背豎腰直,小腹常圓,胸部微收,動則如怒虎搜山,山林欲崩之狀,全體若靈蛇驚變之態,亦猶似火燒身之急,更有蟄龍振電直飛之神氣,尤感筋肉激盪,力如火藥手如彈,神機微動雀難飛,頗似有神助之勇焉。故凡遇之物,則神意一交,如網天羅,無物能逃,如雷霆之鼓舞,鱗甲雪霜之肅草木,且其發動之神速,更無物可以喻之是以余此種神意運動,命名之曰「超速運動」。言其速成度之快,超出一切速度之上也,以上所言。多系抽象,而精神方面須切實為之,以免流入虛幻。
力之運用
神意之外,力之運用更為切要,且系良能之力,此非面力也。惟大部分須試力尚求之,習時須無由節段面積之偏倚而求力量之均整,繼由點力之均整,揣摩虛實之偏倚,復由偏倚之鬆緊以試發力之適當,更由適當之發力,利用神光離合之旋繞與波浪彈力之鋒棱,再以渾身毛髮有出尋問路之狀,而期一觸即發之功能。有時時準備技擊之要點,萬不可無的放矢,見虛不擊擊實處,要知實處正是虛,虛實轉移樞紐處,若非經歷,永不知混擊蟄打亦有益,須看對手他是誰,正面微轉即斜面,斜面迎擊正可推,勤習勿懈力搜求,靜謹意切靜揣思。
決鬥與較量
技擊在性命相搏一方面言之,則為決鬥,決鬥則無道義,更須抱定肯,忍、狠、謹、穩、准之六字決要,且與對方掐有同死決心,若擊之不中,自不能擊,動則便能致其死,方可擊之。其決心如此,自無不勝。此指勢均力敵而言,如技能稍遜,不妨讓出。若在同道相訪,較試身手方面言之,則為較量,較量為友誼研討性質,與決鬥不同,須首重道義,尤須觀察對方之能力何似,倘相去遠,則須完全讓之,使其畏威懷德為切要。較量之先,須以禮讓當先,言詞應和藹,舉動要有禮度,萬不可驕橫狂躁有傷和雅。夫今後武德可以漸復,古道可以長存,實我拳道無尚光榮,則余有厚望焉。
論拳套與方法
拳之深邃本無窮盡,縱學者穎悟絕世,更要具篤信力行之精神,終身習得,亦難究其極,而拳套與方法,所謂人造之拳架子是也。自滿清三百年來,為一般門外漢當差表演而用,即拳混子謀生之工具。果欲研拳者,則又何暇而習此?非但毫無用處,且於神經、肢體、腦力諸多妨礙,戕害具體一切良能,故習此者鮮有智識,而於應用尤不合適,且害處極多,筆難書罄,對於拳之使命,衛生原則相距太遠,則根本不談,對於較技,設不用方法拳套,而蠻幹混擊或不致敗,倘或用之,則必敗無疑。至謂五行生剋之論,吾恐三尺孩童亦難盡信,夫誰信之?可詢之於決賽過者,自知吾言非謬也。見漢書洪範五行識,乃指政治、人民需要、開發金、木、水、火、土應用而言,後一般不學無識之輩,濫加採用,妄為偽造,致演為世之所謂五行生剋之倫,此不過為江湖之流信口云云而已,豈學者可以讀此乎。蓋拳套一項,大都知系人偽造,然招勢方法又何嘗不是人所偽為?皆非拳之原則發揮本能之學也。縱有純篤功夫信傳之堅忍恆心毅力而為,然亦終歸是舍精華而就糟粕者也。要知拳學根本無法,亦可雲無微不法,一有方法,精神便不一致,力亦不篤,動作散慢不果速,一切不能統一,更有背於良能。所謂法者,乃原理原則之法,非枝節片面之刻板方法,習枝節之法,猶之乎庸醫然也,所學者都是備妥方法藥方,以待患者,而患者須按方患病,否則無所施其技矣。凡以拳套方法而為拳,是不啻以蛇神牛鬼之說而亂大道,皆拳道之罪人也。嘆今之學者,縱有精研之志,苦無可經之門,故余不顧一切,誓必道破其非。夫拳套方法既屬毫無用途而且有害,何傳者習者尚不管人者,何也?概因此中人大都智識薄弱,故多好奇喜異,即告之以真,彼亦難悟,悟亦難行,蓋習之者咸以拳套方法,籍以眩人而夸世,而傳之者更以拳套方法以欺人,但猶籍此以消磨時間而便於謀生,況根本不識拳為何物者?故相率以已誤遺誤,永無止境,誠可憐可哭亦可氣也。噫,豈僅拳之一道,吾感一切學術,大都亦是畸形發展,余實不忍目睹同類走入迷途之浩劫而不救,故不惜本我多年的體認之經驗,所得所知,反覆申論,以正其妄,而期喚醒同胞,勿復執迷不悟也。大凡天地間之高深學術,皆形簡而意繁,而形勢複雜者絕少精義,固不僅拳道然也。顧同志三思之。
論拳與器械之關係
古云:「拳成兵器就,莫專習刀槍」。若能獲得拳中之真理,復對各項力之內能與節段面積之屈折,長短、斜正之虛實、三段九節之功用、路線高低之方向和接觸時間之火候,果能意領神會,則無論刀槍劍棍種種兵器稍加指點,俱無不精,即偶遇從無見聞之兵器,且執於使用該兵器專家之手,彼亦不敵,何則比如工程師比小爐匠、醫博士比護士、根本無比例之可似也。[11]
論點穴
點穴之說世人者以為奇,有雲點穴道者,有雲時間者,其種種分論不已,聞之令人生厭嘔吐,所論皆非也。蓋雙方較技,勢均力敵,不必曰固定之穴不易擊中,即不論何處擊中,很難如僅以其穴之可點,再加以時間之校對,則早已為對方擊破矣。總之若無拳術之根本能力,縱使其任意截點亦無所施其技,即幸而點中,亦無效果,若已得拳中之真實理力,則無論兩肋前胸之某一部位,一被擊中立能致死。非有意點穴,而所至之處則無不非穴,若僅學某處是穴、某時可點,其道不愈疏遠乎?
天賦與學術之別
世人常雲,某甲身高八尺,力逾千斤,其勇不可擋。要知身長八飛,力逾千斤,只可謂得天獨厚,不得以代表拳學也。又雲某一拳擊斷巨磨石,單掌劈碎八塊磚及前縱一丈,後躍八飛,果能如此,僅不過愚人局部功夫耳,則必將走入廢人途徑,此且不談,然都不得以拳道目之,以上所談,世為都以為特殊奇士,若與通家遇,則毫無能為,至論飛檐走壁,劍俠之說,此皆小說家夢想假造,只可付之一笑,如開石頭,過刀槍,乃江湖中所謂吃托之流,此下而又下不值一道。
解除神秘
每有天資歷低而學識淺者,其為人忠誠,然已承師教,且有深造,獨專絕大純篤之功夫,雖系局部,但多不及聽其言論之玄妙,觀其效用之功能,識別淺者,即以為人莫能此,便以為神秘視之,殊不知神秘之說,根本荒謬,概由智識薄弱鑑別力淺及體認未精而起,即或偶爾僥倖,得到拳道真義,奈無能領略而漠然放過,所以每以理趣深者,輒起一種神秘思想,若夫習之深,見廣聞多,有所遇,自然豁然洞悉,而不疑有他,凡事皆然,豈獨拳學哉?
拳道喪失之原因
習拳之要有三原則:一健身,一自衛,一利群。利群為吾人之天職,亦其基本要項,然一切之一切,則須完全由於身心健康中得來,不健康絕無充足之精神,精神不足永無可歌可泣之事跡,且不必曰殺身成仁、捨身取義,吾恐見人溺水或自縊亦得畏縮而不前也,況路見不平拔刀相助哉?不但此也,凡身上弱者,多氣量小且情緒惡,是容物怡情亦非身體健康不可也。健身為人生之本,習拳為健身之基,一切事業悉利賴之,其關係既如是之大,豈能任其以為亂真,欺天下萬世而不辯乎?按拳道之起初最簡,而後始趨繁雜,夫拳道為改善生理之工具,發揮良能之要訣,由簡入繁則似可也,由繁而簡,違背生理之原理原則,則不可。形意拳當初有三拳,且三拳為一動作,所謂踐、鑽、裹,若馬奔連環,一氣演為三種力之合一作用也,至五行十二形亦包括在內,蓋五行原為代名,五種力之名詞,如十二形乃謂十二種禽獸,各有特長,應博取之,非單獨有十二形及各種雜類之拳套也。八卦拳亦如是者,初只有單雙換掌,後因識淺者流未悉此中真義,竟忘為偽造至演有六十四掌及七十二腿等偽式,非徒無益而猶有害。太極拳流弊尤深,惟其害不烈於生理方面,尚不十分背謬,但一切姿勢亦毫不可取。如以該拳譜論,文字較雅,惜精義少而凡凡多,且大多有籠統之病,總之按近代所有拳術,根本談不上養生與技擊之當否,亦無一法能合乎生理要求者。餘四十年足跡大江南北,所遇拳家有萬千,從無見有一式而能得其均衡者,況精奧乎?夫拳本形簡而意繁,且有終生習行而不能明其要義者,至達於至善之境地,則尤屬鳳毛麟角,又況於此道根本不足者。此非拳道之原理難明,實因一般人缺乏平易思想與堅強意志。降及今世,門戶疊出,招式方法多至不可名狀,詢其所以,曰博美觀以備表演耳。習拳若以悅人為目的,是何如舍習拳而演戲劇乎?且戲劇中尚有不少有本之處,較之一般拳家誠高一籌也。每聞今之習拳者,常與人曰能會若干套與幾多手而自鳴得意,殊不知識者早經竊笑於旁,更為之嘆息不置也矣。然則拳道之喪失,豈非拳套方法為之,歷經三百年來相習既已成風,積重難返,下焉者推波逐瀾,致演為四象五行之說,九宮八卦之論,以及河海之學者,凡荒唐玄奇之詞,儘量採用而附會,使學者不明真象,感於鼓說而趨之若鶩,原道之原理,焉得不曰就斯滅哉?此外尚有學得幾套刀槍劍棍,欲假此而謀生,幸而機遇巧合,其計獲售,而因謀生之不遂者,以為有機可乘,爭相效法,布滿社會,此等行徑不惟拳道之真義背棄無餘,而尚義俠骨之風亦與相隨而俱廢然。其間不免有特達之士,能窺拳中奧蘊者,異又為積習成見所囿,不肯將所得精華徑以示人,豈知江洋之水何患人掏,是何因所見之不廣其小之若是耶?夫學術本為人類所共有,苟有所得,理應公諸社會,焉可以私付密,使人淹沒不彰乎?邇來更聞有依傍佛門,說神說鬼,妄言如何修道如何遇仙,其荒誕不經又如邪怪亂道之尤甚者,良可慨也。夫今為科學昌明之時代,竟敢做此野狐之謬說傳之人口,布諸報端,此種庸患昏憒之徒,真不知人間尚有羞恥之事。佛如有靈,不知對此流傳謬種之類作何感思歟?世間求各謀生之道,不只一端,何必利用社會弱點自欺欺人,興言及此不禁為拳道悲,更為世道人心嘆也。
拳道之陵替,固因罪康、雍二帝,以其時倡之不以其道也。然亦歸咎乎同志智識不足,,根性不良以致為其所愚,迄今以誤傳誤,而於此道都莫能識辨,即或向有覺悟者,又因保守門戶之成見而是非人,逐愈趨而愈下也。拳之一道,學之得當有益身心,更可補助一切事業之不足;學之不當能使品德、神經、肢體、性情都致失常,且影響生命,因而誤及終身。謂余不信,請看過去拳術名家,多因筋肉失和而罹癱瘓下萎者,比比皆是。習拳原為養生,反而戕生,結果殊可憐也。世人多呼拳道為國粹,如此國粹,豈非製造廢人之工具乎?民國十五年後,各地設有國術館,以示其他各術皆不配稱當一國字也。然則此丟人喪氣毫無價值之國術,亦僅我國可見,但未悉個中尚未有如此高明之奇士,能賜其偉大之命名。余不知其大膽若輩又作何想也。至論提倡運動的大人先生們,終日振臂高呼為天下倡,豈知運動健將都是提前死亡之領導者。噫!何以盲從之若是耶?惟願世人靜里慎思,須明辨之。人生最寶貴者莫過於身體,豈能任一般盲目之支配信意而摧殘乎?甚矣投師學技不可不慎也。余之學拳只知有是非之分,不知有門戶之派別,為使拳術昌明,願將平生所得所知交代後任,更願社會群眾無不知之,故有來則教,向視人類為骨肉,從不喜有師徒之稱,以期逐漸掃除門派之觀念,則拳道或可光大乎?是所願也。[12]
結論
習拳不盡在年限之遠近與功力之深淺和身體及年齡之高下,更不在方法之多寡,動作之快慢,輩份之高低。要在於學術原則原理通與不通。尤須在天賦之精神有無真實力量,再度其才志之何似。始定其造詣之深淺,將來成就至何境地也。習拳最貴明理和精神有力。換言之,即有無獸性之篤力也。果能如是之力篤,再加之以修養,鍛成神志清逸之大勇,自不難入法海,博得道要至通家而超神化之堂奧也矣。夫所謂通家者,不僅精於一門,而於諸般學術,聞其言便知其程度何似,是否正規,有無實際,觀其方法,一望而知其底蘊或具體局部,或具體而微,用何法補救,自能一語道破,所謂得其環中,以應無窮。夫為教授者,能語人以規矩,不能示人巧,更不得為人工,是在學者精心模仿,體會操存,然後觀察其功夫與精神合作之巧妙如何耳。以上所談為拳道,乃拳拳服膺謂所拳,亦即心領神會,體認操存之義,非世之所見一般為之拳也。
武術欣賞
早年王薌齋女兒王玉芳與意拳前輩樁試力發勁 [13]
王薌齋先生之女王玉芳演練的意(大成)拳 [14]
身手驚艷!王薌齋高徒韓樵75歲時演練的健舞 [15]
王薌齋意拳健舞 [16]
王永祥(王斌魁之子)在紀念意拳宗師王薌齋誕辰130周年大會上 [17]
視頻
專題片《拳學宗師王薌齋》_超清
參考文獻
- ↑ 號「矛盾老人」的王薌齋歷經風雨的一生
- ↑ 意拳創始人王薌齋先生一個短促的擰裹發力,詹姆士碩大的身軀,摔出丈外倒地(2016-11-30 15:08:05)
- ↑ 太極拳為什麼不能實戰意拳宗師王薌齋先生講透了 2018-06-08 16:11:03
- ↑ 近代武術大師 2017-03-22 22:27
- ↑ 中國傳統內家拳揭秘(四) 2018-07-22
- ↑ 民國那麼多武術大師,為何沒能打死幾個鬼子? 2018年10月11日 01:34:57
- ↑ 意拳(大成拳)創始人王薌齋誕辰130周年紀念會在京舉行 日期:2015年11月23日
- ↑ 王玉芳首傳王薌齋技擊試力十節功(2016-01-02 01:00:30)
- ↑ 站樁很重要的筋骨之功 (2012-01-07 19:56:41)
- ↑ 站樁功的功感效應 2016-11-15 07:26
- ↑ 意拳博大精深造就無數英雄——意拳第二代人物 (2018-05-22 03:26:40)
- ↑ 還原一個真正的王薌齋
- ↑ 早年王薌齋女兒王玉芳與意拳前輩樁試力發勁 2019年03月11日發布
- ↑ 王薌齋先生之女王玉芳演練的意(大成)拳 2018年12月16日發布
- ↑ 身手驚艷!王薌齋高徒韓樵75歲時演練的健舞 2019年05月20日發布
- ↑ 王薌齋意拳健舞 2017年11月01日發布
- ↑ 王永祥(王斌魁之子)在紀念意拳宗師王薌齋誕辰130周年大會上 2017年08月28日發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