開啟主選單

求真百科

王象春

來自 網絡 的圖片

本名: 王象春

所處時代: 明末

出生地: 山東濟南府新城縣

出生日期: 1578年

逝世日期: 1632年

王象春(1578-1632),原名王象巽,字季木,號文水,又號虞求,自號山昔湖居士,山東濟南府新城縣(今山東淄博市桓台縣新城鎮)人,清初文學家王士禎從祖。萬曆三十八年進士第二,官至南京吏部考功郎,終因剛直而免官歸田。象春才氣奔軼,詩宗前後七子,詩文結集為《齊音》(亦題《濟南百詠》)、《問山亭集》。[1]

目錄

人物生平

王象春(1578-1632),原名王象巽,字季木,號文水,又號虞求,自號山昔湖居士,萬曆三十八年(公元1610年)進士第二(榜眼)。萬曆四十年(公元1612年)任順天鄉試同考官,因另一同考官被揭發舞弊,使王象春遭受牽連,經刑部追查審理,歷時兩年,方弄清事實。王象春飽受精神折磨與迫害,只得告病回原籍新城。

萬曆四十三年(公元1615年),故鄉災亂不寧,於是變賣田產出走。先至沂蒙徐州等地,又北返兗州。次年來濟南,在大明湖南岸的百花洲上購得明"後七子"之一李攀龍的舊居為家,又築"問山亭"以自娛。自此徜徉於濟南的湖光山色中,脫離世俗。寫有《齊音》(又稱《濟南百詠》)107首,對濟南的山、水、湖、泉題詠殆遍。每首詩後附有注釋,以抒詩中不盡之意。該書內容豐富,涉及濟南名勝古蹟、節令時俗、神話傳說、歷史人物等,當時人稱:"況歷(指歷城)舊無專志,今百詠所載,千秋之作備矣。"

萬曆四十五年(公元1617年),王象春重回官場,先至北京任上林苑典簿,後長期在南京任職,歷任大理寺評事,兵部、工部員外郎,擢至吏部郎中。"雅負性氣,剛腸嫉惡,扼腕抵掌,抗論士大夫邪正,黨論異同,雖在郎署,咸指目之,以為能人黨魁也"(錢謙益《列朝詩集小傳·丁集下》)招致魏忠賢等"閹黨"的嫉恨。天啟五年(公元1625年),被"閹黨"削職回籍。抑鬱數年,於崇禎五年(公元1632年)病卒。

人物軼事

恃才傲物

鄒之麟、王象春,有才而輕,為世詬厲。一日,同游西山,談及韓敬及湯賓尹,皆不喜之。鄒為對偶雲:"敬字無文便是苟。"方在沉吟欲續,王忽雲:"林間有點不成材。"謂湯號霍林也。以人名相戲,未免失之輕薄耳。 (出自梁章鉅《巧對錄》)

吳橋兵變

崇禎四年(1631年)八月,祖大壽受困大凌河城(今遼寧錦縣)內。孫元化急令孔有德以八百騎趕赴前線增援。孔有德從海路赴遼遭颱風吹回,只得沿陸路進發。然登州遼東兵與山東兵素不和,孔有德抵達吳橋時,因遇大雨冬雪,部隊給養不足,被迫停駐,又遭逢縣人閉門罷市,難以補充。有一士兵在凍餓之下,偷竊王象春家一雞,隨即被王家家僕發現,家僕闖入大營將此事狀告給孔有德。孔有德畏懼王家勢力,不敢包庇士兵,下令將該丁被"穿箭游營"。士兵受辱羞憤不已,於是偷偷潛入王家殺死家僕。事後象春之子不肯罷休,堅決要求查明真相,嚴懲兇手,孔有德只得將士兵正法。此舉立刻引得全軍激盪悲憤,恰逢原東江大將李九成花盡孫元化給的市馬之錢,卻沒買到規定數量的馬匹,恐遭軍法懲處,於是煽動三軍譁變,舉旗叛亂,正式拉開了明朝滅亡的序幕,史稱吳橋兵變。

吳橋兵變最終造成抵禦後金的總預備隊登州軍全軍覆滅,地處前線的十餘萬東江軍民,帶着明朝花費重金打造的火炮部隊盡數倒戈投入後金,明朝唯一優勢就此蕩然無存。

事後,王象春家也遭遇孔有德洗劫屠戮,其本人更被天下非議,數難齊發,心力交瘁,於次年病故。

作品

王象春家居時,曾寓居濟南大明湖南側,在百花洲築問山亭,徜徉於濟南湖光山色之中,以山水自娛,寫有《齊音》(亦稱《濟南百詠》)百首,對濟南山水湖泉題詠殆遍。如《大明湖》:

萬派千波竟一門,岡巒回合紫雲屯。 蓮花水底危城出,略似鏤金翡翠盆。

生動地描寫出明湖山水相形的闊大境界和城映水底、繽紛薈萃的秀美景致。然而,王象春詩並非只是詠寫自然景致,其題詠古蹟的《書項王廟壁》一詩,則抑揚楚漢,直抒己見:

三章既沛秦川雨,入關又縱阿房炬。 漢王真龍項王虎。玉玦三提王不語。 鼎上杯羹棄翁姥,項王真龍漢王鼠。 垓下美人泣楚歌,定陶美人泣楚舞,

真龍亦鼠虎亦鼠。

象春以詩名於萬曆間。其山水詩,生動活潑,清新自然,讀罷回味無窮。錢謙益說王象春"以詩自負,才氣奔軼,時有齊氣,抑揚墜抗,未中聲律"(《列朝詩集小傳·丁集下》),評論較為中肯。除《齊音》外還著有《地理俯察備要》、《山昔湖集》、《問山亭集》等。

參考來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