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鎮恆
王鎮恆 |
王鎮恆(1930年9月3日-2021年6月30日), 男,浙江溫州人,安徽農業大學中華茶文化研究所顧問[1],教授,碩士生導師[2],中國國際茶文化研究會顧問,茶學家、茶學教育家與茶樹栽培專家[3]。
長期從事 高等茶學教育,培養了大量茶學人才,為我國茶學教育事業做出重大貢獻。在茶樹解剖、茶樹生態研究方面成果顯著,豐富了茶樹高產優質理論;在科技扶貧,指導創製品名優茶中,取得顯著成績。
2021年6月30日10時53分,王鎮恆因病醫治無效,在上海逝世,享年91歲[4]。
目錄
基本信息
人物說明----原安徽農學院副院長、黨委書記
民 族 ---- 漢族
出生地點----浙江溫州
出生日期----1930年9月30日
國 籍 ---- 中國
職 業 ---- 茶學家、茶學教育家與茶樹栽培專家
逝世日期----2021年6月30日
畢業院校----復旦大學農學院茶葉專修科
代表作品----《世紀之交的茶學高等教育》,《安徽名茶豐富多彩》
人物生平
1930年9月3日 出生於浙江溫州市永昌縣鎮新城村
1950-1952年 在復旦大學農學院茶葉專修科學習,並畢業
1952-1956年 任安徽六安實驗茶場技術員
1956-1957年 任安徽農學院茶業系教員兼教學茶場場長
1958-1959年 任安徽農學院茶業系茶樹栽培學教研室副主任
1960-1974年 任安徽農學院講師兼茶業系副主任
1960-1962年 兼安徽省農業科學院茶業研究所副所長
1974-1981年 任安徽農學院茶業系主任、副教授
1981-1983年 任安徽農學院副院長、碩士研究導師
1983-1991年 任安徽農學院黨委書記、教授
1983年9月-1983年10月隨中國大學校長訪美團赴美國考察訪問;
1988年赴英國參加"RASE國際農業研討會"。
1991年、1997年、1999年三次赴日本參加國際茶葉會議。
1991年以後 任安徽農業大學教授
1997年 退休
王鎮恆 |
主要論著
1王鎮恆. 六安地區茶樹栽培技術經驗.農業專刊,1955:31~34
2王鎮恆.茶樹葉片內部結構初步研究.見,茶葉論文集。北京:農業出版社,1964:100~104
3王鎮恆. 茶樹根的內部結構初步研究。見,中國農學會編。1978年全國農業學術討論會論文集摘要選編。 北京:農業出版社,1980:170~175
4王鎮恆.茶花內部結構研究。安徽農學院學報,1983(1):8~11
5王鎮恆.茶籽萌發過程中胚芽結構內部研究。茶葉通報,1983(4):1~4
6王鎮恆.茶樹栽培。北京:農業出版社,1984:13~79
7王鎮恆等.英漢茶業詞彙。北京:農業出版社,1986
8王鎮恆、江昌俊.茶樹胚胎髮育的解剖學研究。茶葉科學,1987(2)23~28
9王澤農、王鎮恆等. 中國農業百科全書-茶葉卷。北京:農業出版社,1988
10王鎮恆等.茶樹維管組織結構的研究。茶葉通報,1989(4):1~4
11王鎮恆.茶樹生態學.北京:中國農業出版社,1995
12王鎮恆.農業大詞典.茶葉學科條目。北京:中國農業出版社,1998
13王鎮恆.世紀之交的中國茶葉。福建茶葉,1998(4):2~4
14王鎮恆、王廣智主編。中國名茶志。北京:中國農業出版社,2000
15王鎮恆等主編.中國茶文化大辭典。上海:上海漢語大詞典出版社,2002
先後發表《世紀之交的中國茶葉》、《世紀之交的茶學高等教育》、《安徽名茶豐富多彩》等數十篇論文。現與日本合作承擔"中國茶、日本茶"科研項目。
生平經歷
決定研究茶葉
王鎮恆,1930年9月30日出生於浙江溫州市永昌鎮新城村的一個醫生家庭。青少年時代,他便立志獻身科學事業。
1950年,王鎮恆同時報考清華、南京、齊魯、復旦大學,但由於生長在茶鄉,耳濡目染,對茶葉發生興趣,遂進入復旦大學農學院茶葉專修科學習。1952年畢業後,他被分配到安徽省農業廳工作。適逢六安實驗茶場籌建,王鎮恆遂被派去茶場擔任技術員。憑着對茶葉事業的執著追求,他不畏艱苦,跋山涉水,對六安地區的茶業進行了詳細的考察。在參加茶園管理合茶葉生產實踐的同時,他深入開展調查研究,廣泛總結群眾經驗,撰寫了《六安地區茶樹栽培技術經驗》。
從事茶樹栽培學
1956年安徽農業院茶葉專業修科改制為本科,王鎮恆安徽農學院茶葉系從事茶樹栽培學的教學工作。在執教的同時,他積極開展茶樹栽培、解剖、生態、生理的研究。他崇尚科學精神,不顧條件艱苦合酷暑嚴寒,常常是晚上干,假日干,夜以繼日,不知疲倦,不僅在艱苦的條件下取得成果,還以身作則,以對待科學的認真態度教育的青年人。1976年4月,應摩洛哥王國邀請,王鎮恆赴摩洛哥王國實地考察,對種茶可能性論證。經考察、論證,認為摩洛哥王國某些地區可以種茶。後來果然種茶成功,從而糾正了一些西方國家的專家關於摩洛哥不能種茶的錯誤結論,於1984年被英國科技中心授予"世界農業科技名人"稱號。他先後多次赴日本、英國講學、訪問,進行學術交流,也曾接待過法國、日報、英國、德國等國家和台灣茶葉界同行,開展學術交流與合作。
王鎮恆1978年擔任安徽農學系茶葉系主任,1981年出任安徽農學院副院長,負責教學、科研及日常行政工作。1983年8月,他作為教育部"中國高等教育考察團"成員,赴美國考察高等教育。在美國考察期間,他被任命為安徽農學院黨委書記。主持校黨委工作期間,他大力貫徹黨的教育方針,以教學為中心,以培養"四有"新人為目的,推動學校各項事業穩步前進;同時承擔教學、科研工作,培養研究生,實現"雙肩挑"
開拓茶樹解剖研究領域
王鎮恆是我國早期從事茶樹解剖學研究學者之一。從20世紀60年代起,他便開始對茶樹內部結構進行解剖研究。當時,國內的茶樹解剖研究上屬空白,學校的科研條件較差,他克服困難,僅憑一架普通光學顯微鏡,一邊觀察,一邊用手描繪茶樹內部結構圖。1963年,他在全國園藝會上宣讀了論文《茶樹葉片內部結構的研究》。
文化大革命結束後,王鎮恆繼續開展對茶樹內部結構的研究,於1978年10月在全國農學會學術討論會上宣讀論文《茶樹根的內部結構研究》。此後,他帶領青年教師和研究生,運用光學顯微鏡和電子顯微鏡,陸續對茶芽、葉片、茶根、茶花、茶果、茶枝、茶籽以及胚胎、茸毛的內部顯微結構,掌握了其變化規律,發表了多篇研究論文。
王鎮恆 |
20世紀80年代,王鎮恆對茶樹的維管組織進行了解剖研究。他從整體出發,對茶樹維管組織結構形態以及各個發育階段的特點作了全面研究。
王鎮恆對茶樹植物學的特徵,特性所作的內部結構研究,將不同部位的組織開展較為系統的解剖,為茶葉的高產優質栽培技術提供理論依據。
奠定茶樹生態學基礎
王鎮恆於20世紀50年代初期在六安實驗茶場工作期間,便從茶樹栽培實踐中對茶樹移栽與茶園生態環境之間的關係有所發現,其論文《六安地區茶樹栽培技術經驗》對此有闡述。此後,在從事茶樹栽培學的教學和研究過程中,他更加重視茶樹生長發育與環境條件間相互關係規律的觀察與研究。1961年和1988年,他兩次參加由莊曉芳主編的《茶樹栽培學》教材的編寫,所寫章節的內容涉及茶樹與環境的關係。
20世紀90年代初期,王鎮恆組織有關專家,主持編寫、出版了第一本高等農業院校茶學專業教材《茶樹生態學》。全書除緒論外,設茶樹與環境、茶樹與光的生態關係、茶樹與大氣的生態關係、茶樹與水分的生態關係、茶樹與土壤的生態關係、環境對茶樹物質轉運的作用、茶樹生態在生產上的應用、茶樹生態型共九章。該書全面闡述了茶樹與周圍環境之間的關係以及環境對茶樹的作用,主要包括兩方面的內容:一方面研究各種環境因子中着重研究光、大氣、溫度、水分和土壤等在空間和時間上的變化與生態意義,同時研究茶樹與這些因子的耐性和適應性及其生態類型;另一方面,研究茶樹對這些因子的反作用,以及茶樹對環境的改造和保護。茶學生態學是一門年輕的綜合學科,教材的出版,為茶樹生態學這門新的茶學分支學科奠定了堅實的基礎。
科技扶貧 指導創研名優茶
以茶樹栽培為中界,向前延伸是茶樹解剖、生態、生理,向後覆蓋的是茶葉加工、貿易。20世紀90年代以來,王鎮恆將研究的重點由產前向產中、產後擴展。他堅持教學、科研與生產相結合,堅持理論聯繫實際,常年奔走與南北茶區、指導茶園管理、茶樹栽培、鮮葉採摘、傳授茶葉製作技術、創研名優茶,致力發展茶葉經濟。
王鎮恆與歙縣科委合作,在黃山綠牡丹花形特種茶基礎上,研製成"海貝吐珠"和"錦上添花"兩個新名茶。"海貝吐珠"選用高山良種茶葉的 一芽一二葉嫩芽為"貝殼",精選含苞待放的綠梅花數朵和貢菊花一朵為"花蕊",經殺青,造型等工序精製而成。沖泡後如海貝下水,張開貝殼,數朵梅花如金杯繞着一朵貢菊,衝破茶芽吐珠獻美。"錦上添花"亦用 高山良種茶樹的一芽一二葉嫩芽為"花蕊",貢菊花為"花蕊",經殺青,造型等工序精製而成。沖泡後沖茶芽中跳出一串貢菊花 ,分層次懸於茶花中央。這兩種茶融物質與文化一身,集觀賞、保健和飲用為一體,均獲第二屆全國農業博覽會金獎,遠銷日本、美國和東南亞各國,經濟效益顯著。
六安市華山名優茶開發中心,特邀王鎮恆為技術指導,經過3年多的開發,研製成"華山銀毫"名茶。該茶枝殺青,半成品取蕊,外形呈獨一芽芯,秀細如毫。精品茶每500有芽蕊茶之17萬。該茶被評為省級名茶、中國名茶,以芽蕊之最被列入3尼斯大全。
王鎮恆幫助金寨縣開發研製成"金寨翠眉"名茶。因其外形纖秀若畫眉,色澤翠綠似碧玉,曾獲農業部優質產品獎、全國農業博覽會金獎,遠銷海外,備受青睞。
促進經濟發展
王鎮恆長期堅持到安徽黃山茶區、大別山茶區等茶葉生產第一線,多次赴歙縣、石台、旌德、宣州、青陽、六安、金寨等縣市,深入茶園、茶廠、茶市,向茶業技術幹部及茶農傳授茶葉技術,並幫助金寨縣等貧困縣地區發展茶葉生產,改善生產條件,提高茶葉品質增加農民收入,使科技扶貧取得成效。通過科技服務,促使了安徽農村茶業經濟的發展。
摺疊編輯本段社會職位 王鎮恆歷任中國茶葉學會第四、第五屆副理事長,中國茶人聯誼會第一、第二屆常務理事,中國茶葉流通協會第一、第二屆顧問,副理事長;國務院學位委員會第一、第二屆學科評議組成員,安徽省學位委員會副主任委員,農業高等農業院校教材指導委員會學科組成員及茶學專業組長,《中國農業百科全書》編委及其《茶葉卷》副主編,《茶葉科學》主編;安徽政協委員,英國皇家農學會特別會員。
教學理念
嚴謹治學
王鎮恆治學嚴謹,實事求是,撰文著書深思熟慮,反覆推敲,字斟句酌,邏輯嚴密。他從事茶業科學研究、農業教育40多年來,編寫、出版高等農業院校茶學專業教材、教學參考書及農業工具書10餘種,發表論文60多篇。他作為副主編的《中國農業百科全書-茶業卷》於1997年獲全國優秀科技圖書一等獎及省科技進步獎多項。他的論文獲省自然科學優秀論文獎。
治學育人
王鎮恆自1983年起任研究導師,長期承擔本科生、研究生的教學任務。他言傳身教,以身作則,鼓勵學生學農愛農,幫助學生樹立牢固的專業思想,對學生政治上關心,生活上照顧,視同子弟。
王鎮恆從1960年起擔任安徽農學院茶業系副主任、主任長達20多年。這期間,他兢兢業業,作風踏實,工作有條不紊;實行管理民主,充分調動教職工的積極性,致立於開拓茶學教育新局面。他受全國供銷合作總社委託,創辦機械制茶本科專業,面向全國招生,為國家培養了一大批茶業科技、教育、生產、經營人才。
王鎮恆在主持茶業系工作期間,力抓師資、學科、教材和教學基地建設。以每年的修訂專業教學計劃為例,他首先廣泛聽取教師、學生和用人單位的意見,再在此基礎上提高初步的修改計劃,公開張貼,進一步徵集意見後,才最後定下來。這使課程體系和教學內容常有改進。正是由於安徽農學院茶業系對教學計劃的修訂比較認真,20世紀80年代,農業部委託安徽農學院茶業系牽頭,召集全國高等農業院校茶葉專業教學計劃修訂會議。
王鎮恆從1981年至1991年,先後出任安徽農學院副院長、黨委書記。在主持學校工作期間,他積極推行教育改革,大力培養各級各類農林專門人才,使學校適應國家經濟建設和社會發展的需要。1991年,國務院表彰他為發展高等教育作出的突出貢獻,授予證書,並享受政府特殊津貼。
王鎮恆從事教學、教育40多年,為國家培養了眾多英才,桃李滿天下,而且一生事茶,教書育人,為發展我國的茶學教育乃至高等農業教育作出了貢獻。
參考來源
- ↑ 著名茶學家王鎮恆再次為岳西翠蘭題詞 ,政府網, 2021-01-30
- ↑ 王鎮恆教授介紹 ,養生之道網, 2022-01-30
- ↑ 現代茶人——王鎮恆 ,養生之道網, 2022-02-01
- ↑ 著名茶學家王鎮恆先生逝世 ,茶友網, 2021-07-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