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主菜单

求真百科

中国社科院学部委员王震中研究员
中国社科院学部委员王震中研究员

王震中,男,汉族,1957年1月出生于陕西省榆林市,籍贯陕西三原。现为中国社会科学院学部委员、中国社会科学院历史研究所副所长、研究员、博士生导师、历史所学位委员会主任、中国社科院研究生院历史系主任、中国社科院古代文明研究中心副主任、中国殷商文化学会会长、中华炎黄文化研究会副会长、国家广播电影电视总局电影审查委员会委员,河南大学兼职博士生导师、山东师范大学、天津师范大学、榆林学院、莆田学院等兼职教授。


王震中在中国文明和国家起源、商代城市都邑、史前文化、原始宗教、民族与国家等研究领域,形成了自己独特的学术体系,提出“中国文明起源的聚落三形态演进”说、国家形态演进的“邦国—王国—帝国”说、“夏商周三代为复合制国家结构”说、“早期华夏民族因复合制国家结构而形成于夏代”说, 以及“国家形态结构与民族类型相互对应”说等理论观点,是学术界有影响力的学者。

中国社科院学部委员王震中研究员

中国文化历史悠久,有著几千年的文明。传承文化、传播文明需要民众的广泛参与,更需要深厚的理论支撑。王震中教授长期致力于中国文明起源、古代历史的研究,是中国文明与国家起源探索的重要践行者。


历史文化名城老榆林,地灵人杰,英才辈出。榆溪河一川清波无声无息地奔走在时间的版图上,倒淌过数十年前,河畔是嬉戏的孩儿们天堂般的乐园,农人们播撒希望沃野。少年王震中喜欢去水中嬉闹,溪畔的时光,定格成少年成长后的乡愁,也是他溯源而上,跨过时光追寻文明的起点。


在宽松的教育环境中读书、成长。王震中的少年时期始终对过去、未来充满好奇,正是这样的对新、奇的探索让他在报考大学时毫不犹豫地选择了考古。1978年,王震中以优异的成绩顺利考入西北大学考古专业。面对知识的汪洋大海,王震中如鱼得水,除了专业课,经济学家何炼成的课他去听,中文系的音韵学课他也去听,汲取著能触及到的一切知识的营养。后来相当多考古业界人士评价王震中,说他一只脚在考古,一只脚在历史,两条腿走路。一切都源于他知识结构的丰富。

本著历史与考古不可分离的结构关系,他继续深造,1982年顺利考入了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师承著名考古学家、历史学家尹达先生。从考古到历史,硕士生三年,王震中受到了非常全面的训练,尹达先生在教学中途离世后,他的生前好友史学大师张政烺先生、杨向奎先生继续完成了对王震中的指导。

在中国社会科学院,王震中完成了硕士、博士学业,也多次赴国外进行学习研究。这里也是他此后三十多年研究史学、不断成就学术领衔之位的培养之地。凭著严谨治学的态度,不断学术创新的追求,王震中逐渐成长为历史学界很有影响的学者,他的一些史学观点也成为主流观点得到历史学界的认可。

三十多年来,王震中独立著作6本,三百多万字。与他人合著、主编10馀部。他将历史学、考古学、人类学相结合,建立起一个系统而周全的学术创新体系。

1994年出版的《中国文明起源的比较研究》王震中

早在1994年出版的《中国文明起源的比较研究》,把中国文明起源问题的研究推进到一个新的更高的思想理论层次,这本57万字的著作以王震中探究所得形成了一个新的独特的文明发展体系,著名考古学家石兴邦先生评价“它的出版,无疑会在中国文明起源问题研究领域中激起一股催进的波澜”。《中国古代国家的起源与王权的形成》一书,是王震中教授近些年来著书立说、学术创新的又一成果。这些远古文明以一种生动的新学说走向读者的背后,是王震中默默钻研,度过的一个个黎明。


中国社会科学院历史研究所鱼宏亮这样评价王震中:从我们专业的角度讲,过去我们对中国历史的研究和中国古代文明的研究,大多数建立在我们近100多年前从西方引进的一套学术范式上面,但王老师提出了“中国文明起源的聚落三形态演进”说,这个研究一下子使我们走出了以西方范式为主的学术话语,开始建立我们中国的学术话语和学术模式。

中国社科院学部委员王震中研究员

中国社会科学院的古籍图书借阅室,是除过处理日常的工作事务,王震中最常来的地方。翻阅古籍,查找资料,在安静中思索论证他的史学观点。他认为学术研究的魅力、学术研究的生命就在学术创新,著书立说就要体现学术创新。王震中常说: “我们应该树立一种信念,就是著书就得立说,著书要是不立说,你这本书就别写。”

孜孜不倦的探索,兢兢业业的治学,精益求精的立说,王震中在对历史的探究中,把毕生写成了历史,还在继续书写。

2014年,王震中经过严苛的程序,当选为中国社会科学院学部委员,这是一份终身荣誉。面对全国各大高校伸出的橄榄枝,他选择坚守社科院这块阵地,继续为历史研究、为国家发展做出自己的贡献。

2017年,王震中任中国社会科学院大学特聘首席教授,培养新生史学研究力量。


“述往事”的同时“思来者”,才能够使我们更好地走向未来。作为学部委员的王震中一直在思考,如何将学术成果转化为文化建设力量,从国家和民族的角度来考虑问题。在今年的全国两会上,作为全国政协委员的王震中提交了三个提案,其中一个就谈到了应该加强国家认同与中华民族认同,具有同一性的研究和宣传。在他进行学术创新的时候,始终有一个理念贯穿其中,就是能不能跟国家和民族的发展战略紧密地连接在一起。

游子深深故乡情,从家乡出走数年,榆溪河的清流、行走古城的旧时光常常萦绕在王震中的心头。支持家乡历史研究事业的发展,他念念不忘。早年回榆林的时候,他总要抽出时间和榆林的文管部门及文物部门等进行沟通。在他的主持下,由中国社会科学院与榆林学院共建了古代文明与丝绸之路研究中心,研究中心主任由榆林学院院长与王震中共同担任,副主任由榆林学院马列学院院长张柱华与中国社会科学院历史研究所研究室副主任鱼宏亮担任。王震中不止一次地提出,要发掘榆林的地方文化,把地域的历史文化做一个创新性转化和创造性发展,来体现它的当今价值。他这样说,也在用自己的行动践行,捧出眷恋高原不忘故土的赤心一颗。


2018年8月5日,王震中教授又一次回到榆林,对投入开放的陕北民歌博物馆、邓宝珊将军纪念馆、季鸾公园等进行考察。随后几天中,他还将对榆阳区文物调查整理培训班授课,讲述文物古迹调查、整理的方法和意义。他对中国文明与国家起源的探索璀璨了历史广袤的夜空,仲夏的古城老街,榆树成荫,拳拳之意正浓。




目录

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