环境美学
环境美学研究的主要对象是人类生存环境的审美要求,环境美感对于人的生理和心理作用,进而探讨这种作用对于人们身体健康和工作效率的影响。环境美学的研究涉及到声学、色彩学、化学、生理学、心理学、生态学、造林与园艺、建筑学及城乡规划(包括材料力学、动力学、风水学)等许多学科。近代科学技术的发展为人类大规模的开发建设提供了方便,但也给环境造成了巨大的影响。各种污染引起了环境的恶化和生态系统的破坏。人们已经越来越认识到保存一个优美的环境是多么的重要。我们既要让周围的环境能长远地为人们及至一切生物提供清新的空气,又要为人们提供一个优美舒适的环境,这就是环境美学面临的主要任务。研究环境美学的目的就是使人心情愉快、精力旺盛,最终能够健康长寿。
目录
简介
环境美学是一门学科,研究的主要对象是人类生存环境的审美要求,环境美感对于人的生理和心理作用,进而探讨这种作用对于人们身体健康和工作效率的影响。生活美学之一。研究欣赏环境美的经验和创造环境美的法则。环境是人们生活实践所依赖的客观自然条件,它为人类的生命活动提供了物质前提,但人不是洧极地依附于环境,而是积极地创造环境的美化,以满足人的精神生活的器要。环境美的范围很广从家庭到学校、工厂,机关,从城市到乡村,以及庭院。街道、河岸、路旁等,都有环境美化问题。其根本意义是在潜移默化中形成入的优良气质。如起居在肮脏杂乱的环境中,心情焦躁,工作学习难以专「类心致志。而起居在清静幽雅的环境中,情绪和说,精神集中,工作学习的效率就高。自然环境的美要与社会环境中的善统一起来,任何一「研个人的不道德行为,都会破坏他人的环境美。创造环境美,应从实际出发,从自己做起,为未来着想。
环境模式
环境美学家卡尔松 (Allen Carlson) 主张一种对自然的审美模式或简洁为环境模式[1]。卡尔松的主张与柏林特的主张在许多方面都有相似,但卡尔松的论证显然要具体和细致的多。卡尔松反对当代环境美学中流行的形式主义主张,即对自然的审美欣赏主要是欣赏自然物的形状和颜色等外在形式,他认为对自然的审美欣赏主要是欣赏自然物的表现形式,比如,我们对鲸的欣赏不是欣赏它的优美曲线,而是欣赏它的宏伟.卡尔松进一步主张,为了正确地欣赏自然物的表现性质,我们需要有关于自然物的相关知识,需要将自然物放在它的正确范畴下来感知。比如,我们只有将鲸放在“哺乳动物”的范畴下来感知,才能感受到它那宏伟的表现性质,如果将它放在“鱼”的范畴下来感知,我们就会感到笨拙和可怕。那么,是什么东西决定鲸的正确范畴是“哺乳动物”而不是“鱼”呢? 卡尔松认为,是自然史和自然科学,尤其是生物学和生态学。
审美模式
环境美学家柏林特(Arnold Berleant ) 为了应付环境向美学的挑战而提出了一种新的审美模式,也就是所谓的介入模式,以区别现代美学所倡导的分离模式。
所谓分离模式,是18世纪现代美学确立以来所倡导的审美模式,它的典型特征是无利害关系的静观(disinterested contemplation ) 。用康德的经典表述来说,这种审美模式不涉及对象的任何功利,概念,目的,只涉及对象的纯粹形式,更具体的说,就是对象的纯粹形式所引起的想象力和知解力之间的和谐合作[2]。
学科分类
视频
环境美学 相关视频
参考文献
- ↑ 最新讲演稿:环境美学审美模式分析,新浪博客
- ↑ 康德的“审美无利害性”,行知部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