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主菜单

求真百科

环文蛤

来自 呢图网 的图片

中文学名;环文蛤

拉丁学名;Cyclina sinensis

别称;赤嘴仔

界;动物界

门;软体动物门

纲;双壳钢

目;帘蛤目

环文蛤贝类动物,贝壳中型,韧带外在,位于后方。主齿加上前侧齿有3个。大多分布中国日本,可以做水产养殖的经济动物。[1]

目录

名称类别

【物种名称】青蛤

【中文俗名】赤嘴仔、赤嘴蛤、环文蛤、海蚬

【拉丁学名】Cyclina sinensis

【命名者】 Gmelin, 1791

【英文名称】Chinese Venus

【科属分类】贝类动物,软体动物门,双壳钢,帘蛤目、帘蛤科

外形特征

贝壳中型,韧带外在,位于后方。主齿加上前侧齿有3个。双闭壳肌。套线湾三角形或圆形或缺乏。壳呈膨大的圆形,前端圆弧而后端稍呈楔形,壳的腹缘中央稍尖。前端的小月面及后端的盾面都不清晰。壳顶向两侧膨胀而偏向前方。外壳颜色为黄褐色,但在外缘有紫色,有如一紫色环,因而得名赤嘴蛤。壳上有成长轮及放射肋,在紫色的外环部份特别清晰而成为网纹雕刻。壳的内面为白色,内壳边缘带有紫色并有细小的锯齿排列,铰齿发达而坚硬。

青蛤贝壳略呈圆形,长3~5 cm,高3~5cm,厚约0.5mm。壳外表黄白或青白色。壳顶歪向一方,并有以壳顶为中心的同心层纹,排列紧密,沿此纹或有数条灰蓝色轮纹,腹缘带细齿状,壳内面乳白色或青白色。光滑无纹。体轻,质坚硬略脆,断面层纹不明显。气稍腥,味淡。

分布范围

世界分布 分布於日本中国大陆台湾产量以西部河口或砂泥底质的海域居多。

台湾分布 台北县八里乡十三行遗址,台中县,彰化县鹿港,云林至台南,高雄县,屏东县东港,新竹县,高雄县冈山,澎湖,台南市安平,金门后湖,金宁,金城,金沙,金湖,烈屿.

习性环境

栖所环境 栖息在河口或的砂泥质的浅水区,水深则大约在四至五公尺深,以其强而有力的斧足潜行,平常将水管伸出来交换氧气及吸取食物。

工厂化育苗

建育苗池

建池规格为7米×5米×1.2米。

选择亲贝

应选择性腺饱满,壳面完整、洁净,壳长≥3厘米的个体作为亲贝。

水质及饵料

海水要经过两次砂滤,比重控制在1.017~1.020之间。饵料一般为单细胞藻类,主要有叉鞭金藻、小球藻及扁藻等。

育苗方法

1.催产

将清洗干净的亲贝阴干5小时后,放入育苗池中蔽光,加大冲气量,水温控制在26℃~30℃之间,这时亲贝集中,会大量排放出精卵,催产的成功率在95%以上。

2.选优培育

催产后,尽快移走亲贝,用80目的筛绢捞取水面的精沫和亲贝排泄物,冲气培养,受精率可达85%~92%,孵化密度控制在每毫升30粒~35粒之间。受精卵发育至D形幼虫后,用300目筛绢尽快将上层发育健康、大小整齐、游动活泼的幼虫拖出,置于另外已备好的育苗池中培养。

3.幼虫培育

夏季水温较高,幼虫的培育密度应控制在每毫升7粒~11粒。D形幼虫发育时期,开始投喂叉鞭金藻,后期用金藻、小球藻及扁藻混合投喂,投喂密度为每毫升5万个~10万个。每天换水2次,每次换池水的50%。对幼虫采用微冲气,使饵料与幼虫分布均匀,以利于幼虫的生长和发育。

4.附着变态

在幼虫变态前准备好附着基。用250目筛绢过滤后的海泥,均匀放于育苗池中,形成厚1毫米~2毫米的软泥底质,再进1米~1.2米深的新鲜海水。待池水完全澄清后,用200目筛绢收集幼虫移入附着池。早期每天换水2次,每次换池水的50%,过5天~7天后,附着率可达85%。

5.稚贝培育

稚贝在初生足形成后,其培育的密度随个体的增长而逐渐降低。每隔5天更换1次附着基。每次倒池时,用不同网目的筛绢轻搓,洗去贝壳表层的附着物,去除杂物和死壳,然后分离大小不等的稚贝,分池培养。用单胞藻混合投喂时,日投饵3次,藻类密度保持在每毫升8万个~10万个。

6.出苗

根据养殖的需求,用80目筛绢收集稚贝,采用湿布袋包装,称重后置于容器中运输。

育苗注意

1.选择抗高温、繁殖快的藻类品种是育苗成功的关键。由于青蛤的繁殖旺期在7月~8月,如果在此期间藻类不能抗高温而出现衰败,必然会影响生产的正常进行。

2.在培育稚贝的早期使用金藻,中、后期使用金藻小球藻扁藻混合投喂,有利于稚贝的生长发育。

3.育苗池内应选用黏性相对较小的海泥。由于实验场的海泥具有一定的黏性,在池中3天左右即出现粘连现象。在更换附着基时,发现贝苗与海泥难以分离,更换了黏性较小的海泥后成功地解决了这个问题。

繁殖特性

青蛤雌雄异体,无性变现象,一般二年性成熟,性比1:1,成熟的性腺包围在内脏块周围并延伸至足的基部,在繁殖季节用肉眼观察性腺时可分辨雌雄,雄性性腺乳白色,雌性性腺淡黄色。两性在外形上无第二性征。卵沉性,圆球形,卵径为 72-90μm,初级卵膜外有一层胶质膜,称次级卵膜。精子头部一边稍凹,呈狭茧形,长约3μm。在4月份性腺未成熟之前和10月份繁殖期后性腺消退时,青蛤雌雄难以辨认,解剖性腺看不到卵子和精子的占 90%以上。青蛤怀卵量和产卵量与个体大小及外部条件有密切关系,据解剖测定一般3,4龄青蛤怀卵量为40-200万粒,排放量为 20-40 万粒。成熟的青蛤一年繁殖一次,但青蛤的生殖细胞是分批成熟,分批排放,在海水中受精孵化,变态生长。

就全国来说,青蛤繁殖期为3―9月,但海况与气候因子变化会影响青蛤繁殖期的提前或推迟。一般来说,南方早于北方,全国青蛤繁殖期:广西5―7月,福建,江苏6―7月,辽宁,山东7―8月(青岛5―9月)。青蛤繁殖水温24―25。5℃,最佳水温25℃。

营养价值

青蛤和文蛤这两种海洋埋栖蛤类的贝肉水分含量(77.23、76.39g/100gmf)、总糖含量(4.45、4.14g/100gmf)均较为接近,而灰分、粗脂肪以及粗蛋白含量均有显著差异(P<0.05)。文蛤粗蛋白含量高达15.54g/100gmf,而青蛤为11.55g/100gmf;青蛤的灰分及粗脂肪含量分别高达4.91g/100gmf和1.86g/100gmf,显著高于文蛤含量(2.86g/100gmf和1.07g/100gmf)。在Cd、Cr、Cu、Ni、Pb和Zn这6种重金属中Zn含量最高,青蛤的含量仅12.77μg/g,而文蛤则高达252.59μg/g,除Pb在青蛤略超标外,其余均未超标。这两种贝肉均含有18种编码氨基酸,其中含有人体所需的全部10种必需氨基酸。青蛤与文蛤的第一限制氨基酸均为缬氨酸,氨基酸评分分别为50.8和53.0,第二限制氨基酸均为苯丙氨酸+酪氨酸,氨基酸评分分别为55.0和53.5。谷氨酸的含量最高,在青蛤和文蛤中分别高达116.5mg/g和111.5mg/g,这远高于其他17种氨基酸。呈味氨基酸在总氨基酸中所占的比例均高达42%以上,适宜作为食用或开发呈味物质;青蛤与文蛤的必需氨基酸指数IEAA相近,分别为50.0和50.3。必需氨基酸占总氨酸的比例则十分接近,均在45%左右,远高于WHO/FAO推荐的模式35.38%,这说明青蛤和文蛤是比较理想的蛋白源。

参考资料

  1. 环文蛤 , 豆丁网 2015-03-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