開啟主選單

求真百科

環繞聲原指人類聽覺對空間聲源位置的全空間立體感知。環繞聲才具有真正的音響空間感。一般所謂立體聲是利用現代電聲技術在不改變左右聲道揚聲器位置的情況下,對左右聲道各組音響的各頻率成分的音量與相位分別進行調節,使各組音響在正面不同的位置上出現心理上的「聲像」。而環繞聲,則再增加兩個置於背後的音箱,使各組音響不僅在正面、也還在背後不同的位置上出現心理上的「聲像」,形成音響的全方位的空間立體感。[1]

  • 外文名:surround sound
  • 定 義:空間聲源位置的全空間立體感知
  • 處理方式:杜比定向邏輯

目錄

發展歷史

在20世紀50年代中期引入了立體聲錄音,隨即出現了立體聲重放系統,可以說20世紀60年代是立體聲的黃金時期。在那個時候,唱片公司或聲頻生產廠商的辭典中尚未存在「環繞聲」一詞。

但是在研究領域,研究人員已經有了利用音樂廳的室內音響信息來建立現實立體聲效果的想法,並展開了相關的實驗。例如凱斯、斯坦恩克和瓦格納提出的「環繞聲」系統是在聽音者背後放置兩個或多個揚聲器以重現聲場效果,非常類似於今天的環繞聲。然而由於技術和設備的限制,這些實驗研究並沒有在市場上推廣開來。

在20世紀60年代中期,多軌磁帶錄音機的誕生引入了多聲道錄音方式。錄音師可以使用多個聲道錄製,從最初的3路,逐漸發展到24路,使獨立錄製環境信息成為可能,這也為環繞聲系統在音樂領域的推廣起到至關重要作用。 [2]

原理

環繞聲效果實際上是將聲音延遲一定時間後,再與未經延遲的原聲音混合在一起,而增強聲音的厚重感與魅力的結果。延遲的時間愈長,所產生回聲空間就愈大,所謂「餘音繞樑,三日不絕」即有此意。當然,延遲的時間過長,其回聲效果也不好,通常為幾十毫秒至100多毫秒量級。 [3]

處理方式

家用多聲道系統的運用正處在一個多種環繞聲處理方式並存、新舊系統交替的局面中。從硬件上說,環繞音效處理器的種類繁多。採用了杜比定向邏輯(DoUby Pm LDgic)、杜比AC一3、DSP、Cinema—DSP、THX4.0、THX5.1等音效處理方式。其中,前兩種分別為模擬與數字式的杜比音效;而後四種均為杜比音效的後處理方式。DSP方式主要用於改善室內的空間特性,增加聲場模式、強化環繞音效。THX方式主要用來確保視聽系統的傳輸質量,提供平順流暢、影音合一的視聽效果。在有的機型中僅採用了某一種處理方式,而有的機型則組合了多種處理方式。龐雜的電路構架、大量的數字電路以及支付杜比、THX等專利費所增加的開銷,致使AVP一8000型處理器的售價高達3萬元人民幣。當然,在大多數器材中僅採用杜比定向邏輯方式的音效處理器。這些系統必然採用新的音效處理器才能播放AC一3等方式的影像/音像製品。

分類

環繞聲的分類方法很多。

按照節目源適用對象可分為兩大類:一類是僅有聲音的音響環繞聲(A環繞);另一類是音像並存型環繞聲,也就是常說的視聽環繞聲(AV環繞)。

若按照拾音、傳輸、放音的實現方法劃分,則可分為三大類。下面以四聲道為例加以說明:第一類為分離式(也稱4-4-4式),即拾音、傳輸、放音的聲道數均相等,且各自獨立。第二類為矩陣式(也稱4-2—4式)。這種方式在拾音時,各聲道是獨立的;而將拾取的信號進行編碼後再以較少的通道傳輸;放音時進行解碼,按拾音的聲遭數進行重放。第三類為偽環繞式(也稱2—2—4式)。這種系統實際上是雙聲道立體聲,即拾音、傳輸均為雙聲道的,但重放時用環繞聲處理器進行處理,使之產生環繞聲用的附加信號,提供給環繞聲道。

特點

環繞聲的特點是有方向感,即聆聽者能感受到聲源的方向;還有環繞感,即聆聽者有被聲源包圍感覺;還有擴展感,即聲源向四周擴散和被物體反射的感覺。

在聆聽環繞聲作品時,我們會發現自己被音樂所圍繞,仿佛置身於錄音所在的空間內。我們不再是旁觀者,即使無法參與其中,也至少是一個內部觀察者(至少在我們的感受中)。聽音者可以被聲音所包圍(並成為錄音空間的一部分),或者通過製作手段,以360°的全景方式來觀察一段音樂。環繞聲將對音樂產生非常深刻的影響。在環繞聲錄音中,對聲音的定位及對環境特徵的塑造將使用與立體聲不同的方法加以實現。同時距離信息也會呈現出新的特性。 [4]

參考文獻